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电影为心理学分析研究的案例,能客观的分析问题。本文从现实题材的电影《当尼采哭泣》为例,展开分析。该片深入挖掘了尼采与布雷尔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两个主人公蜕变的过程,并运用大量哲学与心理学的概念深入探讨生命,引人深思。对于现实中人们认识事物,实现人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物分析;疗愈; 蜕变; 心理学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面临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多,导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然而国内的心理治疗在人们中却并不普及,更多的人甚至持抗拒态度。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人是有思想的、有内心体验、有感情、有追求、有奋斗、有成功、有失败、有挫折。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都不能脱离上述心理活动的范畴,也不能脱离支配上述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要掌握人的内心活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了解人的基本心理状况,遵循其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及行为规律、探究其心理与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及根源。本文以电影《当尼采哭泣》为例,利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相关知识分析主人公蜕变的过程。通过剖析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电影《当尼采哭泣》是一本经典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讲述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电影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突然被陌生女子莎乐美请求布雷尔医生去治疗尼采。前提是不能让尼采知道医生在治疗他的心灵。当时的尼采全身都是病痛,他痛苦焦虑,抑郁不堪,夜不成寐。脑海里时时徘徊着“自杀”。可是清醒时他却认为任何痛楚被他视作创作的源泉。他遭遇接连的背叛,再也不相信任何亲近。任何示好都会被他理解为自身权力的丧失。而45岁布雷尔医生也正处于他的黑暗时期。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从来未经选择,他恐惧衰老和死亡,他没来由的不快乐,他开始怀疑生命本身的意义,他无法成为真实的自己。在接触中,布雷尔被尼采的才华所吸引,并决心倾力帮助尼采治疗心灵与身体的疾病。
随后,布雷尔遭遇到了尼采的种种阻抗而无法进行治疗,心理谈话的技巧在哲学思辨面前顿显苍白。终于,布雷尔设想了一个完美的计划——在尼采药物服用过量而发作的那次深夜,他挽救了尼采的生命。第二天,他要求尼采住进疗养院,并请求尼采帮助解决自己的绝望,以此来作为住院治疗的报酬交换。这让尼采可以从不愿受人恩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或许也可创造通向尼采心灵的唯一道路。治疗和被治疗的角色就这样在劳森疗养院交错替换。更多的时候,布雷尔成为了那个更需要被帮助的人。尼采积极投入于对布雷尔绝望的治疗。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尼采的绝望是无法面对自己,他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精神是相互矛盾不统一的。他被这三个精神的组成部分所迷惑困扰而不直视自己的内心。而医生布雷尔的绝望则来源于无法成为自己。在梦的解析中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尼采和布雷尔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他们都是勇敢的硬币,在命运的漩涡中,再次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当布雷尔率先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并成为自己时,这深深地触动了思索和探究绝望的尼采。表面上尼采治好了布雷尔,最后布雷尔一语道破尼采的恋幻想,他在人前释放了自己的感情,如他所说“第一次展示自己的孤独”。布雷尔的治疗目的就是使尼采放开心胸解除抑郁,流泪本身就是固执高傲的尼采的释怀象征。并且他拥有了一份真诚的友谊,他明白自己再不孤独,开始了新生活。所以这场治疗实质上实现了布雷尔和尼采的心理双向治疗。
尼采运用心理疗法剖开了布雷尔生活完美外表下的绝望:女病人波尔塔的美丽疯狂点燃了他的激情,成为他性幻想的对象。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被噩梦困扰。尼采随后用厌恶疗法和想象疗法试图让布雷尔明白他对波尔塔的神魂颠倒会在现实空气中挥发殆尽的。但这种疗法并没有拯救布雷尔。一次偶然陪伴布雷尔去母亲墓地,尼采发现波尔塔竟然和布雷尔母亲同名,至此找到了布雷尔的绝望根源——恋母情结。而理论上有提出“在所有后来变成为心理症的病人,父母多半在其孩提时代的心理占有很主要的角色。同时也很重要地形成了日后心理症的来源。”布雷尔的病症正是幼时母亲的去世给他留下了深深的伤害与阴影,并笼罩在生活中,以至于把对母亲的憧憬无形中转嫁到了女病人身上。此刻布雷尔从最初的医生变成一个更需要帮助的人,但他勇敢地随着尼采的想象疗法层层找寻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最后他惊觉自己对波尔塔的爱情是多么可笑愚蠢,也终于怀揣着对妻子和子女的深沉的爱,开始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责任,再次拥抱温暖的家庭和热爱的工作。布雷尔的转变是典型的心理治疗的成功,也通过佛洛依德的学说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每个梦都是愿望的实现,即以伪装形式表达某种欲望。如果我们能够解释梦,找出它的隐义,我们就能够恢复一部分无意识心理生活,并能够将它们置于理性的下,布雷尔经历了这个过程,尼采帮助他找到了症结所在关键,所以布雷尔医生获得了新生一般重新回到生活中,开始新的旅程。
而目睹了整個过程的尼采被布雷尔的坦诚和善意打动,不再用理性压制自己的脆弱情感,而勇敢地面对自己绝望的孤独,正视对莎乐美的爱恋幻想。得到了自我本我与超我的统一。让我最为动容的是尼采留着眼泪说“我只是不想孤独地死去,我不想我的尸体被人循着恶臭发现。”尼采的思想伟大到超越当时社会,无人理解,被世人排挤。当他哭泣着说出自己的秘密时,作为观众的我也悲伤得不可名状。尼采的哭泣一开始是因为惊觉爱情的虚无友情的逝去,而后他又一次无法控制眼泪则是为了布雷尔真诚的友谊而感动。“孤独一旦分享出来,也就不存在了。”我相信友谊的力量,相信电影中奔赴意大利温暖空气的尼采不再孤独,他依旧生气饱满地生活,这使我宽慰。
纵观去整部影片,虽然很多负面思想被提出,但是电影却不是一味悲观的基调,它在一步步探索,研究,解析中,教会观众如何去面对,如何去处理生活带给人的困惑与不解。整部电影很多情节值得反复思考。也让我明白原来哲学和心理学不只是深沉理性,也可以热烈如诗。“每个人都有黑暗时期”,我们或许可以像两位智者一样学着拨开内心的迷雾,正视自己的内心。就如阳光突然冲破云雾,雨过天晴一般明朗。那一刻起你将不再迷惑,苦恼。心境明了,生活自然就会充满光明与爱。
参考文献:
[1]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3]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北京: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关键词】: 人物分析;疗愈; 蜕变; 心理学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面临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多,导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然而国内的心理治疗在人们中却并不普及,更多的人甚至持抗拒态度。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旨在揭示人类心理和行为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人是有思想的、有内心体验、有感情、有追求、有奋斗、有成功、有失败、有挫折。人所从事的一切社会实践都不能脱离上述心理活动的范畴,也不能脱离支配上述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要掌握人的内心活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就必须了解人的基本心理状况,遵循其一般和特殊的心理及行为规律、探究其心理与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轨迹及根源。本文以电影《当尼采哭泣》为例,利用佛洛依德精神分析法相关知识分析主人公蜕变的过程。通过剖析对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现实社会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电影《当尼采哭泣》是一本经典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而成,讲述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电影开始于身陷对病人肉欲幻想而无法自拔的名医布雷尔,突然被陌生女子莎乐美请求布雷尔医生去治疗尼采。前提是不能让尼采知道医生在治疗他的心灵。当时的尼采全身都是病痛,他痛苦焦虑,抑郁不堪,夜不成寐。脑海里时时徘徊着“自杀”。可是清醒时他却认为任何痛楚被他视作创作的源泉。他遭遇接连的背叛,再也不相信任何亲近。任何示好都会被他理解为自身权力的丧失。而45岁布雷尔医生也正处于他的黑暗时期。他觉得自己的生命从来未经选择,他恐惧衰老和死亡,他没来由的不快乐,他开始怀疑生命本身的意义,他无法成为真实的自己。在接触中,布雷尔被尼采的才华所吸引,并决心倾力帮助尼采治疗心灵与身体的疾病。
随后,布雷尔遭遇到了尼采的种种阻抗而无法进行治疗,心理谈话的技巧在哲学思辨面前顿显苍白。终于,布雷尔设想了一个完美的计划——在尼采药物服用过量而发作的那次深夜,他挽救了尼采的生命。第二天,他要求尼采住进疗养院,并请求尼采帮助解决自己的绝望,以此来作为住院治疗的报酬交换。这让尼采可以从不愿受人恩惠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或许也可创造通向尼采心灵的唯一道路。治疗和被治疗的角色就这样在劳森疗养院交错替换。更多的时候,布雷尔成为了那个更需要被帮助的人。尼采积极投入于对布雷尔绝望的治疗。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尼采的绝望是无法面对自己,他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三个精神是相互矛盾不统一的。他被这三个精神的组成部分所迷惑困扰而不直视自己的内心。而医生布雷尔的绝望则来源于无法成为自己。在梦的解析中将这种现象解释为“梦是一种(受抑制的)愿望(经过改装而)达成”。尼采和布雷尔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但他们都是勇敢的硬币,在命运的漩涡中,再次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使命和价值。当布雷尔率先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并成为自己时,这深深地触动了思索和探究绝望的尼采。表面上尼采治好了布雷尔,最后布雷尔一语道破尼采的恋幻想,他在人前释放了自己的感情,如他所说“第一次展示自己的孤独”。布雷尔的治疗目的就是使尼采放开心胸解除抑郁,流泪本身就是固执高傲的尼采的释怀象征。并且他拥有了一份真诚的友谊,他明白自己再不孤独,开始了新生活。所以这场治疗实质上实现了布雷尔和尼采的心理双向治疗。
尼采运用心理疗法剖开了布雷尔生活完美外表下的绝望:女病人波尔塔的美丽疯狂点燃了他的激情,成为他性幻想的对象。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被噩梦困扰。尼采随后用厌恶疗法和想象疗法试图让布雷尔明白他对波尔塔的神魂颠倒会在现实空气中挥发殆尽的。但这种疗法并没有拯救布雷尔。一次偶然陪伴布雷尔去母亲墓地,尼采发现波尔塔竟然和布雷尔母亲同名,至此找到了布雷尔的绝望根源——恋母情结。而理论上有提出“在所有后来变成为心理症的病人,父母多半在其孩提时代的心理占有很主要的角色。同时也很重要地形成了日后心理症的来源。”布雷尔的病症正是幼时母亲的去世给他留下了深深的伤害与阴影,并笼罩在生活中,以至于把对母亲的憧憬无形中转嫁到了女病人身上。此刻布雷尔从最初的医生变成一个更需要帮助的人,但他勇敢地随着尼采的想象疗法层层找寻生命的意义活着的意义。最后他惊觉自己对波尔塔的爱情是多么可笑愚蠢,也终于怀揣着对妻子和子女的深沉的爱,开始认识自己,反思自己,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责任,再次拥抱温暖的家庭和热爱的工作。布雷尔的转变是典型的心理治疗的成功,也通过佛洛依德的学说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每个梦都是愿望的实现,即以伪装形式表达某种欲望。如果我们能够解释梦,找出它的隐义,我们就能够恢复一部分无意识心理生活,并能够将它们置于理性的下,布雷尔经历了这个过程,尼采帮助他找到了症结所在关键,所以布雷尔医生获得了新生一般重新回到生活中,开始新的旅程。
而目睹了整個过程的尼采被布雷尔的坦诚和善意打动,不再用理性压制自己的脆弱情感,而勇敢地面对自己绝望的孤独,正视对莎乐美的爱恋幻想。得到了自我本我与超我的统一。让我最为动容的是尼采留着眼泪说“我只是不想孤独地死去,我不想我的尸体被人循着恶臭发现。”尼采的思想伟大到超越当时社会,无人理解,被世人排挤。当他哭泣着说出自己的秘密时,作为观众的我也悲伤得不可名状。尼采的哭泣一开始是因为惊觉爱情的虚无友情的逝去,而后他又一次无法控制眼泪则是为了布雷尔真诚的友谊而感动。“孤独一旦分享出来,也就不存在了。”我相信友谊的力量,相信电影中奔赴意大利温暖空气的尼采不再孤独,他依旧生气饱满地生活,这使我宽慰。
纵观去整部影片,虽然很多负面思想被提出,但是电影却不是一味悲观的基调,它在一步步探索,研究,解析中,教会观众如何去面对,如何去处理生活带给人的困惑与不解。整部电影很多情节值得反复思考。也让我明白原来哲学和心理学不只是深沉理性,也可以热烈如诗。“每个人都有黑暗时期”,我们或许可以像两位智者一样学着拨开内心的迷雾,正视自己的内心。就如阳光突然冲破云雾,雨过天晴一般明朗。那一刻起你将不再迷惑,苦恼。心境明了,生活自然就会充满光明与爱。
参考文献:
[1]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2]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梦的解析》[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
[3]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北京: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引论》[M].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