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是方块形的表意文字,由不同基本笔画(点横竖等)按一定的数量(几点几横几竖等)、度量(长短、出口等)和空间配置(左右、上下等)组合而形成的图形符号" ,因此,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就必然会牵涉到笔画、笔顺、偏旁部首、间架结构等辅助因素。 对于偏旁部首的安排及其与识字写字教学的关系等问题,我们的原则是:因文而宜,遵循规范,便利教学。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几个具体问题。
1.为什么要把偏旁与部首分开来提
这要先来看看什么是偏旁。从字的构成来说,现代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类,其中绝大多数是合体字(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语文规范字典》所收3600个汉字中,独体字只有242个)。汉字形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独体而合体,越到后来合体字越多。为了识写的方便,就要对汉字进行分析。一分析,便发现汉字虽然是由笔画构成的,但在占汉字总数的绝大多数的合体字中,都能找出一些比笔画大的"构件"--偏旁,可见偏旁就是"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969页)。一般地说,由笔画组合为偏旁,由偏旁组合成绝大多数汉字,这是现代汉字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用"偏旁"来辅助,正是利用了汉字的这一特点,使得识字写字变得容易多了。
那,什么是部首呢?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 。可见"部首"主要是为了编撰字典、词典的需要而使用的。
尽管"偏旁"与"部首"有不少相同之处,但从它们各自的主要功能出发,我们还是决定把它们分开来提: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只使用"偏旁",在学习查字典的时候再出现"部首"。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还避免了"偏旁""部首"纠缠在一起难以说清的麻烦。
2.教材安排偏旁的根据是什么
首先是根据课文(包括"识字"课文和阅读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出现的情况。
其次是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出版局于1983年联合颁布的《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来确定安排哪些偏旁。为什么呢?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家语委尚无关于偏旁的法规、文件;而《汉字统一部首表》虽然是草案,但毕竟是国家的正式规定。同时,《汉字统一部首表》里的201个部首,是各类辞书确定部首安排的依据,其中大部分也都可以作为偏旁,我们安排的偏旁与该表一致起来,能够收到既方便识字写字教学,又利于其与日后的学习查字典顺利"接轨",一举两得。
再次是根据识字写字教学的需要。为了在识字写字教学时能够突出重点,简化头绪,减少冗余信息,我们在安排偏旁时往往要作一些变通处理。有些字是"部首字",本身是可以作为偏旁的,但是我们把它归为其他偏旁,学生反而容易识记,例如,"黑"字,在一下《识字3》里出现于"燕"字的后面,而在《练习1》"认清笔顺"中,因其笔画少些就排在了"燕"字的前面,我们就把"四点底"排在"黑"这里。
3.教材是怎样确定偏旁名称的
一看能否独立成字。现代汉字的偏旁有3种情况:一是能够独立成字的,如"人、刀、山"等;二是不能独立成字的,如"三点水、言字旁、双耳"等;三是古代能够独立成字,现在已经不能成字的,"两点水、私字旁厶、三撇儿"等。第一种叫做"成字偏旁",偏旁名称不成问题;二、三两种叫做"非字偏旁"那就要根据情况来确定名称了。
二要遵从公众习惯。过去,偏旁在左称"偏",在右称"旁"。现在,无论在左,在右,在上,在下,在中间,在外围,都叫"偏旁"。我们可以按照一般的习惯,在左称"左旁",在右称"右旁",在上称"字头",在下称"字底",在外围(全包或三面包围)称"字框",在中间称"字腰"、"字心"。
三是服从教学需要。有的偏旁既没有比较规范的称呼,也没有约定俗成的名称,或者虽有一定的名称但眼前又不适用,我们就可以用被安排的汉字来作为偏旁的名称。例如,一下《识字2》在"击"字上安排了偏旁"U",有的说古同"坎",有的叫"半山框",都额外地增加了难度;一般称其"凶字框",而"凶"字没学过,我们就称它为"击字框",是不是简单化了?还有个偏旁"卓",无法确定名称,因为是安排在"朝"字上的,叫它"朝字旁",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
4.偏旁问题在识字写字的评价中是什么位置
识字,指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字义,并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写字,则是识字的一种综合能力,要求把字写正确,写美观。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识字与写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要"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全按照起笔来收字的。例如,"册"字的起笔是"撇","丝"字的起笔是"折",可是《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把它们都收在了"横"部。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情况,到时候不就麻烦了吗?
学习部首查字法就得实践,就得用字典、词典来查,那我们老师就得弄清学生手中有哪些字典、词典,就得弄清这些字典、词典的编排特点。心里有了底,教起来才踏实,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学好。要不,怎么会说教师并不是好当的呢?
1.为什么要把偏旁与部首分开来提
这要先来看看什么是偏旁。从字的构成来说,现代汉字可以分为独体字和合体字两类,其中绝大多数是合体字(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生语文规范字典》所收3600个汉字中,独体字只有242个)。汉字形体发展的总趋势是由独体而合体,越到后来合体字越多。为了识写的方便,就要对汉字进行分析。一分析,便发现汉字虽然是由笔画构成的,但在占汉字总数的绝大多数的合体字中,都能找出一些比笔画大的"构件"--偏旁,可见偏旁就是"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第969页)。一般地说,由笔画组合为偏旁,由偏旁组合成绝大多数汉字,这是现代汉字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在识字写字教学中用"偏旁"来辅助,正是利用了汉字的这一特点,使得识字写字变得容易多了。
那,什么是部首呢?部首是"字典、词典根据汉字形体偏旁所分的门类" 。可见"部首"主要是为了编撰字典、词典的需要而使用的。
尽管"偏旁"与"部首"有不少相同之处,但从它们各自的主要功能出发,我们还是决定把它们分开来提:在识字写字教学过程中只使用"偏旁",在学习查字典的时候再出现"部首"。实践证明,这样做不仅利于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且还避免了"偏旁""部首"纠缠在一起难以说清的麻烦。
2.教材安排偏旁的根据是什么
首先是根据课文(包括"识字"课文和阅读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出现的情况。
其次是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出版局于1983年联合颁布的《汉字统一部首表(草案)》来确定安排哪些偏旁。为什么呢?因为到目前为止,国家语委尚无关于偏旁的法规、文件;而《汉字统一部首表》虽然是草案,但毕竟是国家的正式规定。同时,《汉字统一部首表》里的201个部首,是各类辞书确定部首安排的依据,其中大部分也都可以作为偏旁,我们安排的偏旁与该表一致起来,能够收到既方便识字写字教学,又利于其与日后的学习查字典顺利"接轨",一举两得。
再次是根据识字写字教学的需要。为了在识字写字教学时能够突出重点,简化头绪,减少冗余信息,我们在安排偏旁时往往要作一些变通处理。有些字是"部首字",本身是可以作为偏旁的,但是我们把它归为其他偏旁,学生反而容易识记,例如,"黑"字,在一下《识字3》里出现于"燕"字的后面,而在《练习1》"认清笔顺"中,因其笔画少些就排在了"燕"字的前面,我们就把"四点底"排在"黑"这里。
3.教材是怎样确定偏旁名称的
一看能否独立成字。现代汉字的偏旁有3种情况:一是能够独立成字的,如"人、刀、山"等;二是不能独立成字的,如"三点水、言字旁、双耳"等;三是古代能够独立成字,现在已经不能成字的,"两点水、私字旁厶、三撇儿"等。第一种叫做"成字偏旁",偏旁名称不成问题;二、三两种叫做"非字偏旁"那就要根据情况来确定名称了。
二要遵从公众习惯。过去,偏旁在左称"偏",在右称"旁"。现在,无论在左,在右,在上,在下,在中间,在外围,都叫"偏旁"。我们可以按照一般的习惯,在左称"左旁",在右称"右旁",在上称"字头",在下称"字底",在外围(全包或三面包围)称"字框",在中间称"字腰"、"字心"。
三是服从教学需要。有的偏旁既没有比较规范的称呼,也没有约定俗成的名称,或者虽有一定的名称但眼前又不适用,我们就可以用被安排的汉字来作为偏旁的名称。例如,一下《识字2》在"击"字上安排了偏旁"U",有的说古同"坎",有的叫"半山框",都额外地增加了难度;一般称其"凶字框",而"凶"字没学过,我们就称它为"击字框",是不是简单化了?还有个偏旁"卓",无法确定名称,因为是安排在"朝"字上的,叫它"朝字旁",学生一下子就接受了。
4.偏旁问题在识字写字的评价中是什么位置
识字,指读准字音、辨清字形、了解字义,并建立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写字,则是识字的一种综合能力,要求把字写正确,写美观。所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识字与写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要"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
全按照起笔来收字的。例如,"册"字的起笔是"撇","丝"字的起笔是"折",可是《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把它们都收在了"横"部。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情况,到时候不就麻烦了吗?
学习部首查字法就得实践,就得用字典、词典来查,那我们老师就得弄清学生手中有哪些字典、词典,就得弄清这些字典、词典的编排特点。心里有了底,教起来才踏实,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学会、学好。要不,怎么会说教师并不是好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