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树画画 信手涂抹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ng27424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树,本名刘树勇,1962年生于山东临朐,1983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现为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教授,艺术系主任。
  上世纪8 0年代初自习绘画。后开始致力视觉语言与叙事方式的比较研究。2007年始,重操画业。在新浪微博上以“老树画画”闻名,著有《花乱开》等。
  见老树时,他刚从河西走廊归来,颇有兴致地讲起在西北的见闻,戈壁滩空寂苍凉,莫高窟壁画却简括明艳,他甚至从洞窟对面的山上背回一块土来,自己制作赭石色矿物颜料,让人不禁犯嘀咕,莫非老树画风要变?
  因为新书《在江湖》出版,老树近来四处被人“围追堵截”。说起自己为什么这样红,老树很有趣地提到得益于多年的图像传播学研究。以诗配画,是因为看懂笔墨的人太少,文字却有即时的带入感。刻印要刻宋体,写诗要写通俗,总之,“使广大人民群众都认得是很重要的”。
  在此之前,新浪微博上“老树画画”已经拥有百万粉丝,他总是信手涂抹江南风物,春雨汀渚一树繁花,秋塘短亭圆月初生,长衫男子踯躅其间,听风吃茶,或独坐静思,牢骚满腹。
  老树其实也不是江南人,他生自山东临朐,在北京生活三十多年,落笔却尽是对异地的遐想。老树也不是一袭长衫文绉绉的模样,他就是一山东汉子,在大学做摄影研究,遇到糟心事骂骂咧咧,说起话来还挺愤世嫉俗,可走错一条巷子,看到一树花开却会深深感动。
  “我喜欢画得稍微离开现实那么一点点,特别贴着生活画还不如拿着相机去做纪实摄影。”
  老树对民国的偏爱缘自十几年前编辑《旧中国大博览》,几十万张民国照片过眼,在他心里缀连成一段可见可证的民国史。他喜爱20世纪“黄金十年”(1927- 1937)的清新健朗之气,那会儿,“学科学的都去了美国,学艺术的都去了欧洲,闹革命的都去了日本。这些人回来后,让中国人的气象为之一新。”
  虽然有些民国调,老树的诗画却一点不陈旧,当得起“清新健朗”四个字,充满勃勃生气,处处关涉当下生活。“忙时像个孙子,闲了也挺无聊。身心没个放处,看水流过小桥。”“时坐花间林下,却也上班挣钱。眼前红尘万丈,心中一尺丘山。”“天气特么真好,人人仰天拍照。你看朋友圈儿里,白云到处乱飘。”
  被笔墨过滤后的小情绪和小诙谐,让老树的画很可亲近。西北游历之后,老树引用壁画图式画了几张青绿山水,文字也由原来的“打油诗”变成更灵动的散体。毕竟,传播并不是老树画画的初衷。“画一张画就是我的一次表达,得有感而发,别在那儿矫情。为了支持这种诚恳的表达,还得能自由地使用一切材料,一切画法。”
  喜欢老树的人,大约也是被这种诚恳与自由所打动,对他的所言所想,伤感笑骂戚戚于心。每天翻看老树的微博,就像一场幕间休息,画完笑完之后,依然投入到生活的滚滚洪流中去。


  画江南山水,是对异地的想象
  问:把《在江湖》里面的这些画和文字集结成册,是出于什么考虑?
  老树:我没想集结成书,几十家出版社来找我。我不做书还有个原因,我自己做出版做了十几年,整天做书。如果说这本书还有点儿意思的话,就是我写了将近十万字。虽然是访谈的形式,其实是我自己写的。我也看到微博上很多人问问题,又不能一一解答。我发现,这些问题对我原本不是问题,对他们却是问题。我与学生做这个对谈,也正好回答他们的问题。写着写着就不是针对他们的问题,而是针对自己的问题了。我从2007年开始已经画了很长时间,正好可以清理自己的思路。其实那篇访谈我可以一直写下去,书出版了以后我又写了两万多字,都是我自己关心的,不是写给别人的。
  问:后来这两万多字写的关于什么?
  老树:《在江湖》这本书里首先谈的是我学画的过程,谈到绘画与个人生活经验的关系,还谈到了绘画与影像、与文学的关系。我新写的两万多字谈了两个新的问题。一个是图像和传播的关系。最近采访老是被问到“因为有了微博你才成名的”,我说那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还是该干吗干吗,每天该吃一碗拉面还吃一碗拉面。我也不会因为别人喜欢我就特高兴,我也过了那个岁数。我考虑的还不单纯是我的画,包括一个摄影师处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应该如何应对图像传播的新途径?现在微博慢慢式微,微信又很牛了。但微信之后又有什么呢?技术改变时代,未来的新媒体是什么样简直不可预期。
  问:你现在画的时候会不会照顾读者?
  老树:那些订我的画的人,我会问他,你要多大尺幅,彩色的还是黑白的,要花卉还是要人物,就这样,不能再提别的要求了。不能你喜欢什么我都为你来画,我也找不到感觉呀。我得按照我的兴趣来画,为了你的几两银子弄得我特难受,这事儿咱不干。
  问:除了图像传播以外,另一个在思考的问题是什么?
  老树:我这次不是去了河西走廊吗?我的画前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比方说我是山东人,但我并没有画山东。我的画大部分都是江南山水,实际上是对异地的想象。我在北京生活了32年,为什么没有兴趣画它?也谈不上喜欢不喜欢,好像就是没有表达它的欲望。我看过很多人画的北京,他们往往是老北京人,画北京的世俗生活,天桥杂耍,我真是不喜欢,一点意思都没有。但是怎样画有意思?我也不知道,我没想过这事儿。我喜欢画得跟现实稍微离开那么一点点,特别贴着生活画还不如拿着相机去做纪实摄影。
  问:大家其实很喜欢你以前画的这种文人情调,山山水水,小花小草。它和诗配起来却是一种现代生活经验。有人说你画的是现代文人画,我想知道你怎么看?
  老树:我对一切概念都嗤之以鼻。我在书里也谈到,画文人画得先是个文人。我们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文人?你以为上了大学,在大学里教书这么多年就成了文人了?在我的定位里,我除了正经做摄影研究、教书之外,就是一个喜欢画画,自娱自乐的人。   我画小山小水主要还是受到海派画家的影响。南方人比较重线,北方人比较重皴法,“南线北皴”是不错的。线比较有灵气,通透,它出现在画里非常简单,像八大山人的画,就那么几笔,但他对这几笔的素质要求极高。画一只鸟,笔墨不精良,还有什么可看?南派的画家讲究线条,水和墨的韵味,他们画的基本都是江南,尤其是太湖周边的山水。倪云林是无锡人,我有年冬天到无锡去看,山石旁边长几棵树,这不是倪云林吗,简直一模一样!


  必须回避腐朽的东西
  问:我现在也看很多水墨画展,虽然“新”不是一个标准,但很多画确实画得很“旧”。我发现你画的一点都不“旧”,很有时代感。是因为你没有负担,还是因为不在美术体系里能更轻松地处理新和旧之间的关系?
  老树:都有。我不在圈子里,所有的圈子我都很反感,不只是美术圈。所谓新旧的问题,我的看法是这样。古代的画我喜欢清中叶以前的,因为清以后到民国这一段有很多画家、很多画一股子腐朽气。民国就不一样了,大量的人出国留学,这些人再回来,让中国人的气象为之一新。我对民国的理解就是清新健朗,一改晚清腐朽之气。
  现在很多人说清中叶以后的书画好,说白了是因为有钱在里边滚动,形成了利益链条。其实“四王”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并不高的。吴昌硕也不行。朱新建说中国画毁于吴昌硕,我觉得有道理。考据之学兴起以后,吴昌硕的金石好,篆刻好,但他的画是真不行。他的画一股腐朽气,还不如晚清民初时期的岭南一派。
  问:生机勃勃这一点在你的画里也是有的。


  老树:必须回避腐朽的东西呀。一学传统很容易往沟里掉,一股老夫子气。那是装夫子,真夫子还有学问呢,迂腐是因为看书太多了才迂腐。画画要有理性上的判断、设计,这一点我还想得挺多,因为我是做研究出身。还有就是要贴着自己画,把自己的真实感受画出来,保持一种基本的诚恳。我们现在的人,生活在这么一个混乱的、不着调的、疯狂的时代,想腐朽能腐朽得了吗?刚想坐下人家就把你提溜起来。这个时代是生机过度。比如我有时候画一张画骂骂咧咧,发到微博上,肯定是遇上什么窝心事儿,这种画自然就会有清新健朗之气。
  诗要写得通俗最难
  问:这些画下配的小诗都挺精彩,它们是写于画之前还是写于画之后?
  老树:基本上是画完之后写,有些是画两笔就想出来了。写诗对我来讲比较简单,但有时候比画画还费劲一些。因为我要把它写得有意境,要有代入感,还要通俗。通俗最难。学古代文学史、诗词歌赋出来的人,因为有过专业训练,有时候会掉进去,写诗要合仄押韵呀,要对仗呀,用典呀。我认为这是个很大的障碍。很多人不懂用典,写了四句诗,用了六个典,到哪儿查去?所以得把它写通俗,又要保留古意。我有时候来回改,倒着改,改成大白话。
  问:为什么一定要配上诗?
  老树:因为大多数人是不懂画的。这条线为什么画得这么曲里拐弯的,我画到这里要绕它两笔,为什么这里的笔比较湿,这里是浓的,那里又是淡的,大多数人不明白,但大多数人都明白这文字啥意思。所以一定要配上诗文,读者虽然不懂画,但对空间的表述大致是有感觉的,然后通过文字把他带到里边去,两者互相补充。从我做研究的角度来讲,图像永远是平面化的,图像的叙事是从左到右的叙事,文字是从前往后的叙事,两个轴线,一个是横向轴线,一个是纵向轴线,结合起来画的信息就丰富了。但两个结合不是随便结合的,中国古人的诗书画印不是随便结合的。印为什么要盖在这个地方?没有这颗印,画面的一边就太重了。印的红是比较抢眼的,尤其盖个阴文,红就更大了,压住就能平衡。
  我跟丰子恺没有关系
  问:很多人看你的画会想到丰子恺,有一些小情调和小情结。你有没有受到过他的影响?长衫形象是自己的写照吗?
  老树:跟丰子恺没有关系。长衫形象是一个表达符号。我在编民国那本书的时候看了几十万张照片,花了好几年,满脑子都是民国的东西。我就是把照片里的长衫用毛笔画了出来而已。别人说我的画像丰子恺,我才回过头来看丰子恺什么样。为此我还专门跑了一趟杭州,前些年有一个丰子恺的原作展,在闭馆前一天我去看了,看完我知道,我跟他有啥关系?他的尺幅很小,也都是单色,就是用黑的,他用笔没有毛笔轻重变化的素质,笔触不耐看。中国画的笔和墨是很讲究的,有自己的语言系统,丰子恺跟这个没关系,他主要是从竹久梦二那里来的。
  问:在你的理解里民国人的生活到底是怎样的?
  老树:我是做摄影研究,几十万张照片过眼,对我来说民国的历史是可以看到的,不只是想象的。读过上百万字,看过几十万张照片,发现原来民国这么好。特别是1927年到1937年,正好是20世纪的黄金十年。那个时候真是国际化,跟世界完全同步。民国时期的油画家画得太棒了。我们现在所向往的,在当时的中国就是现实。那个时候谁提国学呀,但是每个人心里全是那个东西,传统非常完整地自然地延续过来,延续到每个人的内心里。洋得那么自然地道,传统得也那么自然地道。你说不向往?有什么理由不向往?
  其实我画的也不是民国,只是我对民国的想象,图片、动态电影或文献赋予我的知识经验。而且还不是别人的想象,仅仅是我个人对民国的想象而已。
  问:你画了那么多自然景物,自己也很喜欢花花草草吗?看到一树花就会感动吗?
  老树:那当然,我太容易被自然风物感动了。包括这次去西域,从敦煌往嘉峪关开,一开开三个小时,路边光秃秃的,啥都没有,偶尔有一些骆驼刺。其他几个哥们儿在车上睡着了,我一路上瞪着眼,毫无困意,老处在兴奋中。草色遥看近却无,那些草远看是绿的,走到近处就没了。我们学校东门有一堵破墙,春天哗一大片蔷薇花开在上面,墙上纷披下来跟瀑布一样,我一看,感动半天。所以我画里有大量的蔷薇花。有次我去杭州,走错路了,走到一个巷子里去,一看蔷薇花太好看了,我坐在那里抽了好几支烟。
其他文献
在读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的公益项目报道时,你有没有注意过照片上孩子的眼神?如果你注意过,就经常会发现他们有一种奇怪的漠然的表情,而不是大众通常所期待的开心、感激或者好奇。每次见到这种漠然,我都非常心疼。作为一个曾经的“留守儿童”,当大人们品头论足地说你妈妈去哪里工作了,你想不想她,你有什么愿望时,我当然知道他们期待我说什么,但我往往选择假装听不懂,自己“关灯”。当时,大人们往往不能理解我心里的愤怒
期刊
北方飘雪,南方知寒。  又到了盘整一年的时刻。新的“责任中国公益盛典”公益人物、组织出炉,公益界的盛典如期而至。  2015年中国社会大基调不变,但变局已生。媒体人或许更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就算再混沌无觉者,也将会被变化裹挟着前行;就算是坚守不移者,也能感受到周边的松动决堤,物是人非。  而总结变化的实质,或许就是原有的社会组织板块正在消解,个人的能量和魅力正在崛起,“众公益时代”借互联网变革之利
期刊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这是《当代教育学(第四版)》对教育的定义。读了中国财富的“教育变革,公益何为”之后,我想浅谈一下,中国当代教育中,公益究竟何为。  首先,我想先谈一谈“公益”。记不清是什么时候的新闻,一名男子通过众筹的方式创建了一个公益组织,专门帮助农村留守的贫困儿童解决上学难的问题,但他猥亵儿童,并以教育公益基金支持作为交换。
期刊
市场经济改革、互联网+的浪潮下,近年来广深两地社会组织大发展,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质量,以及因此而凝聚的社会公信力与日俱增,支付宝LOVE、新浪微公益、腾讯乐捐等网络筹款平台的出现也冲击着公募基金会公募权的高墙。这让一贯安逸地居于上游的公募基金会也感受到了压力,在公益市场的分工、竞争力等被提上了日程。  作为一个成立21年,广州市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也在这浪潮中寻找着自己的发展方向。作为共青团广州市委员
期刊
6月我被派到北京。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第一,北京的资源更多,能够见到更多的大咖、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第二,这也是报社领导对我的一种认可。我准备大展拳脚,打开北京的局面。可惜,天不遂人愿,画风从我降落到帝都那一刻开始就变了。  首先不适应的是首都人民已经无力吐槽的天气。每天叫醒我的不再是梦想,而是严重干涩的喉咙。天气总是阴沉沉的,让我时常觉得自己置身在一片战火硝烟之中。这种诡异的天气居然还让我养成
期刊
《散财之道》自2003年出版后,很快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作者资中筠先生于2006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并更名为《财富的归宿》。第二次修订出版是2011年。2015年,作者再次对本书进行了第三次修订出版,并更名为《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在国内,一本学术著作能够多次再版已不易,能够让作者每次再版时大幅修改则更难。这本书到底有怎样的魔力,让一位80多岁高龄的学者孜孜不倦修改(资先生著作等身,这
期刊
9月8日,“2015百度世界大会”可谓万众瞩目。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宣布推出百度智能机器人助手“度秘”,豪言要让每一个人用得起秘书。未来,记者转秘书的梦想恐怕要破灭了。再早一些,微软第三代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也杀回微信,自称17岁陪人聊天是其强项。而马云提到的软银已经正在批量生产投向市场的情感机器人“pepper”,因为价格只有1万出头,可能将我们直接带进了“机器人进入普通人家”的时代。  如果将目
期刊
一  1890年代出生的这一代知识分子,一百多年来对中国的影响之深远,今天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890后”(下面简称“90后”)这一代知识分子散布在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陶行知、竺可桢、叶圣陶等人都是“90后”。在乡村建设方面的梁漱溟、晏阳初、卢作孚是“90后”,卢作孚也是主要的实业家,在实业界还有像吴蕴初等“90后”。还有一类人今天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得到读者的欢迎,就
期刊
在业界,有这样一种普遍的看法:人多地少、资源匮乏是制约中国乳品行业发展的因素。然而,国土面积仅仅比中国台湾稍大一点的荷兰,其乳制品出口量却雄踞世界第二。荷兰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将生产效益最大化的,这无疑激起了中国专家们好奇。  胡定寰到荷兰深入考察过当地乳业。他感受最深的就是中荷乳业奶牛养殖模式的不同。在荷兰,家庭式牧场极其普遍,“一个家族几代人都从事奶业,子承父业,生生不息。”而在中国,家庭
期刊
党国英表示,两年来无论是高层政策还是民间合作,都为改善中国乳业做出了实际的贡献,但仍有进步的空间,而且关键仍在“土地政策”。在我国,农民土地产权不清晰是阻碍农场规模化的首要原因。“对农民来说,今年我有这个土地,明年我可能就没了。” 1995年我国农场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耕地的承包期为30年。但2008年,中央明确提出保持现有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此后亦多次下达一号文件提出抓紧研究现有土地承包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