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教与学的研究和实践对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非常重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大胆尝试创新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也积累了很好的实践经验。比如,值得研究推广的"对话教学、理解教学、反思教学、创新教学"等几种教学方式为目的,都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这几种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施"以学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服务创新教学方法,一些在一线教学的教师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效果却并不理想。究竟怎样才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谨慎"照搬照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教育教学方法也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开拓创新,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更是象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要同新的教学方法有机相结合。以下名目繁多的教学方法让人应接不暇,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还有四性、五让、六步、七环、八字教学法……,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自学辅导法、预习讨论法、发现法、练习法、复习法、实验性、探究性学习法等等,因此,新型的教学方法种类之多,有些还未得到理论和实践上的实习验证。我们千万不能盲目地模仿和实施,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统一指导,我们都不要孤立地对待任何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充分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实际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并提供相关练习题进行训练、模拟,老师占据课堂较多的时间,突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则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生成的有效量相对减少。随机性加强,老师的主导性削弱。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同时"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又是统一的。主要体现在:①在教与学的课堂活动中,主体的角色是相对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知识是学的客体,老师是媒体。②教与学的活动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分离而独立存在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是能动的角色和要素,他们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有机统一。因此,我认为:对于具体学科的课程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导讨论,对话式教学方法,尽量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中心并举。对于学科练习、探究及创造等则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巧设悬念让学生自主参与,如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孔乙己,然后停下来,让学生阅读课文最后的内容,让他们去思考,孔乙己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如果活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让学生产生兴趣,猜测情节会怎样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也可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读写《孔乙己的后来生活》,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积极倡导主体参与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主体参与式教学是21世纪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走进农村中小学课堂就不难发现,语文教学老师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的方式基本上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学生要求是倾听、记,考试是准确无误地答在试卷上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是应试教育中最重要和常见的学习方法。21世纪的素质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应摒弃反对应试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十个指头有长短,哪有一般齐".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空间,如我在教学《我的老师》之前,我给学生讲了发生在我和爷爷之间的几个小细节导入新课,让几十年后的我仍旧热泪盈眶,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一起去感受魏巍和老师之间的真情故事,深入课文进入作品的意境中。这样,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放飞学生的思维,尽量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法必须同课文内容有机联系与结合,力求合理化,切忌"东施效颦".
教法和学法是教学论研究中具有永恒性的课题,按照新课改后的课程目标要求,教会学生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实际活动中要让教师注重:钻研教材,注意学法;課堂教学,体现学法;板书设计,展示学法;设计练习,运用学法。认真钻研教材,按照大纲要求认真备课,仔细思考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千万不能盲目追赶时髦。比如,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刚开始时,趋之若鹜,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投影、背投和幻灯片等设备全都用上,上公开课,比赛课等没有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软件就为不合格课,更别想评优质课了。然而,如今一段时间来,我们发现许多老师成了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者,幻灯片的放映工作者,学生成了欣赏漂亮画面的观众。出现了教师天天忙于制作和下载课件,而认真进行备课教学,时间不够,造成教师从早忙到晚,学生眼睛围着电子屏幕转,而教学效果也不是那么十分灵验,"东施效颦并不好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四、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迎合"学生是学习的发展和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题思想。所以教师要上出好课,就要学好课标,吃透教材,研究教法,设计教案,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法是人的方法,方法是让人来使用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重视教师这一实践主体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同样是讲授法,不同素质和能力的教师使用它的效果就不相同。同样,学生的素质也有差异,我们平常改革教学方法时,必须正确认识、研究人的主体素质。我个人认为:"启发式教学"对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而言,仍然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其不断完善、优化,让它适合新课程的要求,让它不断深入发展。
总之,精讲、精讲再精讲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好学、好学,再好学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
一、正确处理"教法"与"学法",谨慎"照搬照抄"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教育教学方法也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开拓创新,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更是象雨后春笋一样层出不穷,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方法必须改革,要同新的教学方法有机相结合。以下名目繁多的教学方法让人应接不暇,以教师活动为主的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还有四性、五让、六步、七环、八字教学法……,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的自学辅导法、预习讨论法、发现法、练习法、复习法、实验性、探究性学习法等等,因此,新型的教学方法种类之多,有些还未得到理论和实践上的实习验证。我们千万不能盲目地模仿和实施,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统一指导,我们都不要孤立地对待任何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应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充分发挥整体综合效应。实际上,"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重视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并提供相关练习题进行训练、模拟,老师占据课堂较多的时间,突出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不可避免地限制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法则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对概念的理解,知识的生成的有效量相对减少。随机性加强,老师的主导性削弱。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的。同时"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又是统一的。主要体现在:①在教与学的课堂活动中,主体的角色是相对的;在学习活动中,学生是学的主体,知识是学的客体,老师是媒体。②教与学的活动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分离而独立存在的,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是能动的角色和要素,他们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有机统一。因此,我认为:对于具体学科的课程内容教师要善于运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导讨论,对话式教学方法,尽量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中心并举。对于学科练习、探究及创造等则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巧设悬念让学生自主参与,如我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首先简单介绍孔乙己,然后停下来,让学生阅读课文最后的内容,让他们去思考,孔乙己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如果活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让学生产生兴趣,猜测情节会怎样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也可放飞学生的想象,让学生读写《孔乙己的后来生活》,让学生人人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积极倡导主体参与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主体参与式教学是21世纪新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走进农村中小学课堂就不难发现,语文教学老师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学习的方式基本上听讲——背诵——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对学生要求是倾听、记,考试是准确无误地答在试卷上就完成了学习任务,这是应试教育中最重要和常见的学习方法。21世纪的素质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应摒弃反对应试教育,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十个指头有长短,哪有一般齐".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空间,如我在教学《我的老师》之前,我给学生讲了发生在我和爷爷之间的几个小细节导入新课,让几十年后的我仍旧热泪盈眶,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一起去感受魏巍和老师之间的真情故事,深入课文进入作品的意境中。这样,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放飞学生的思维,尽量让学生感受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法必须同课文内容有机联系与结合,力求合理化,切忌"东施效颦".
教法和学法是教学论研究中具有永恒性的课题,按照新课改后的课程目标要求,教会学生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实际活动中要让教师注重:钻研教材,注意学法;課堂教学,体现学法;板书设计,展示学法;设计练习,运用学法。认真钻研教材,按照大纲要求认真备课,仔细思考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千万不能盲目追赶时髦。比如,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刚开始时,趋之若鹜,每节课都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投影、背投和幻灯片等设备全都用上,上公开课,比赛课等没有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软件就为不合格课,更别想评优质课了。然而,如今一段时间来,我们发现许多老师成了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者,幻灯片的放映工作者,学生成了欣赏漂亮画面的观众。出现了教师天天忙于制作和下载课件,而认真进行备课教学,时间不够,造成教师从早忙到晚,学生眼睛围着电子屏幕转,而教学效果也不是那么十分灵验,"东施效颦并不好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的教学方法就是好的方法。
四、合理选择教学方法,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
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迎合"学生是学习的发展和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主题思想。所以教师要上出好课,就要学好课标,吃透教材,研究教法,设计教案,要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方法是人的方法,方法是让人来使用的,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重视教师这一实践主体的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同样是讲授法,不同素质和能力的教师使用它的效果就不相同。同样,学生的素质也有差异,我们平常改革教学方法时,必须正确认识、研究人的主体素质。我个人认为:"启发式教学"对于我们的教师和学生而言,仍然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我们需要做的是将其不断完善、优化,让它适合新课程的要求,让它不断深入发展。
总之,精讲、精讲再精讲的老师才是好老师,好学、好学,再好学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