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是否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加强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本文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论述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关键词】语文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重点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第一,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兴趣可以产生学习的动机,当儿童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说,在语文教育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住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语文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语文知识,却不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热爱语文学习,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语文素质。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学习行为;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要妥善进行奖罚,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鼓励比批评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运用语文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语文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语文思想和方法,设计语文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语文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的主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失引导学生领悟语文思想方法。用新颖的语文思想和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新的问题,或者对已有的知识结论和解题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新的问题,或者对已有的知识结论和解题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加工,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求得最为简捷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二,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一、教师要有导演的思想,统帅的气场
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位导演,指导课堂的方方面面;更要是一位统帅,要用自信洒脱的气质感染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氛围;诚恳地关心帮助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发现语文问题的学习活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少自己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利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观念。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语文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尽是少用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已”。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捷径,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能让学生自学的让学生自学、新知识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掌握,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
2、全新的教师观。古代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师需要转换这种观念,由“教”者变成了“导”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去点拨、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认识语文的活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眼中的学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个体。班级中,课堂里没有任何一个没有个性的学生,应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
第三,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实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首先制订目标要因人而异,不求“齐步走”。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其次练习设计,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既要使差生“吃饱”,又要满足优生的求知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要严格,才有利于他们不断进取。更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当然,当他们的学习确有水平或创见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语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提倡语文学习生活化,这不仅是为改变语文学习枯燥的面貌,降低理解和接受语文知识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体验到“语文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用语文的眼光,语文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学会语文地思考,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关键词】语文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重点培养学生语文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要实施素质教育,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第一,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兴趣可以产生学习的动机,当儿童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的去探索。有了兴趣,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可以说,在语文教育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以住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语文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语文知识,却不能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真正热爱语文学习,培育学生学以致用的语文素质。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他们潜在的学习愿望变成实际的学习行为;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要妥善进行奖罚,心理学研究表明表扬鼓励比批评往往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运用语文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语文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语文思想和方法,设计语文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语文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的主人。在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的放失引导学生领悟语文思想方法。用新颖的语文思想和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新的问题,或者对已有的知识结论和解题方法分析、研究解决新的问题,或者对已有的知识结论和解题方法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和加工,以适应新的问题情境,求得最为简捷合理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二,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一、教师要有导演的思想,统帅的气场
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位导演,指导课堂的方方面面;更要是一位统帅,要用自信洒脱的气质感染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相信学生。通过幽默风趣的语言营造氛围;诚恳地关心帮助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要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更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地参与探索发现语文问题的学习活动。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缺少自己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所以在素质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利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观念。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注重语文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要尽是少用一些扼杀学生个性的“标准答案”或习惯用法来“排斥异已”。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假设,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捷径,探寻具有创新意义的新方法。能让学生自学的让学生自学、新知识让学生去探索发现掌握,重点、难点,让学生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
2、全新的教师观。古代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现代教师需要转换这种观念,由“教”者变成了“导”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在适当的时候,在学生有疑问的时候去点拨、引导,而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认识语文的活动,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不只是简单的模仿。教师应随时了解学生思考的情况,注意学生的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师眼中的学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各具特色的,活生生的个体。班级中,课堂里没有任何一个没有个性的学生,应正确对待每个学生的个性。
第三,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实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因人而异。能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首先制订目标要因人而异,不求“齐步走”。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其次练习设计,布置作业要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既要使差生“吃饱”,又要满足优生的求知欲。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分析产生困难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补差,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与鼓励。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求要严格,才有利于他们不断进取。更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脱颖而出,在学习内容上,可适当补充一些内容,扩大知识面;在练习上,可增加一些难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加强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发散性训练;在形式上,可组织他们参加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竞赛,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当然,当他们的学习确有水平或创见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进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勤奋。这样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
语文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提倡语文学习生活化,这不仅是为改变语文学习枯燥的面貌,降低理解和接受语文知识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以致用,体验到“语文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培养学生用语文的眼光,语文的头脑去观察生活,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学会语文地思考,让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质都得到全面、和谐、充分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