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实践层面提出了对构建我国职业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则与构想,试图探索一条既能吸收国外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经验,又具可操作性的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 企业主导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各行各业对高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实践证明,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并能达到企业岗位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原有工学结合基础上探索与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构建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一致性原则。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一致性原则,是开展工学结合、贯彻和实施工学结合应坚持的主要原则。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吸纳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企业发展,是企业的根本目的,两者在工学结合中达到统一。
1.2 双向性原则。缺少企业和学校任何一方,工学结合都失去了其完整的意义。在结合中要坚持实施培养主体的双向性,即学校和企业;坚持受教育者身份的双向性,即学生和学徒;坚持学习场所的双向性,即课堂和工作现场;坚持实施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即理论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过程;坚持教学计划、组织和实施的双向性,即专业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制定和实施;坚持考核培养结果的双向性,即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
1.3 开放性原则。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职业学校要坚持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开放课堂教学、实习,使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训紧密结合;开放实验、实训设备,使之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开放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真实的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打造合格的人才。
1.4 互惠互利原则。工学结合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和择优选取所需人才;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员工在理论上不断充实,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的办学模式,提高了毕业生的质量,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求,增强了职业学校的生存力。在工学结合中,学校在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同时,兼顾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利益;企业在考虑生产需要的同时,满足学校的育人需求,以使工学结合得到健康、持久的发展。
1.5 多元化原则。工学结合模式的核心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因此,在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多元化、专业知识的多元化、能力的多元化,避免因盲目适应企业的需求,过度地删减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忽视综合能力培养,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
1.6 制度化原则。制度是工学结合组织和实施的保障,有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加强企业和学校的自律性,尽可能保证培养的效果,规避合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工学结合得以有序、健康的发展。
2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
2.1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经济需求,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具体目标是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的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必须使受教育者能够独立自主地计划、运行和控制自己的工作任务。
2.2 培养内容。培养内容是对知识——技能——态度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要以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教育与生产的结合,使培养内容既具有针对性,也具有适应性,既能服务当前职业需要,也能满足终身学习的要求。
2.3 培养方法。培养方法是以实践过程为导向,按工学交替型或工学并进型的方式进行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共同合作。在结合中使企业主导教学过程,共同实施教学;让学生有效地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顶岗实习,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熟练的操作技能、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与企业用人“零距离”。
3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机构
从收集到的资料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组织机构的建立多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主要是学校和企业人员的参与,由两者共同制订相关培养方案和计划,尚缺乏高一级部门的指导和规划、审核,难以使工学结合形成规模。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多方参与,成立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专门组织机构。
4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主体框架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主体框架由四个部分、三个层面和一个目标组成。
4.1 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模式运行的规划和保障系统,主要包括一、二级组织机构及其职责作用;第二部分是模式实施操作系统,主要是学校和企业结合层面的操作过程,是结合模式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模式运行的监控反馈系统,主要有结合信息反馈和培养模式过程控制评估反馈,对结合双方及结合过程和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第四部分是模式运行的支持系统,由二、三级组织机构进行相关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作为制定政策、法规、制度和措施的依据。
4.2 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宏观层面,主要是一级机构,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领导和规划,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模式运行的监控反馈、模式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组织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资金,建立专项基金制度,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政策,加强对内对外的宣传,营造社会氛围,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适宜、宽松的政策、资金和社会环境。
第二个层面是中观层面,主要是二级组织机构,对工学结合进行主导和调控,利用行业部门的优势,依据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提供结合的信息,促进企业和学校双方的交流,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规范、便利的制度及信息和交流环境。
第三个层面是微观层面,主要是三级组织机构,即学校和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践操作,操作的核心是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模式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课程编排、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价考核、实习就业安排等细则,操作过程中体现企业作为工学结合的主导、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双师资的结合、课堂和现场双场所的结合、课堂学习和现场学习双过程的结合。
4.3 一个目标。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目标是就业,即整个模式运行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学生的就业,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
5 结束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高职的主要生命线,实行工学结合,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然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积极有效地实施、推行,仍有很多方面需要仔细地、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秦现仓.浅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J].教育与职 业,2006(29)
2 潘光.“三段式”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制度性创新[N].中国教育 报,2008.1(25)
3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2)
【关键词】 企业主导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高新技术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各行各业对高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型技能型的高级实用人才的需要显得更为迫切。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任务。实践证明,职业教育要培养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结合、知识学习与技能训练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并能达到企业岗位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在原有工学结合基础上探索与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 构建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1 一致性原则。培养合格人才的目标一致性原则,是开展工学结合、贯彻和实施工学结合应坚持的主要原则。培养出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高素质人才是职业学校的根本任务,而吸纳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促进企业发展,是企业的根本目的,两者在工学结合中达到统一。
1.2 双向性原则。缺少企业和学校任何一方,工学结合都失去了其完整的意义。在结合中要坚持实施培养主体的双向性,即学校和企业;坚持受教育者身份的双向性,即学生和学徒;坚持学习场所的双向性,即课堂和工作现场;坚持实施教学过程的双向性,即理论学习过程和实践工作过程;坚持教学计划、组织和实施的双向性,即专业人员和教师共同参与制定和实施;坚持考核培养结果的双向性,即毕业考试和职业资格考试。
1.3 开放性原则。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面向社会、服务社会的主要途径。职业学校要坚持向企业和社会开放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之更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开放课堂教学、实习,使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训紧密结合;开放实验、实训设备,使之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开放学生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让真实的企业环境和企业文化打造合格的人才。
1.4 互惠互利原则。工学结合中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参与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和择优选取所需人才;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员工在理论上不断充实,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型企业的创立和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的办学模式,提高了毕业生的质量,满足了学生的就业需求,增强了职业学校的生存力。在工学结合中,学校在着眼于人才培养的同时,兼顾企业的生产、经营的需要和利益;企业在考虑生产需要的同时,满足学校的育人需求,以使工学结合得到健康、持久的发展。
1.5 多元化原则。工学结合模式的核心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因此,在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时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多元化、专业知识的多元化、能力的多元化,避免因盲目适应企业的需求,过度地删减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忽视综合能力培养,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
1.6 制度化原则。制度是工学结合组织和实施的保障,有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加强企业和学校的自律性,尽可能保证培养的效果,规避合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工学结合得以有序、健康的发展。
2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
2.1 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总体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满足社会经济需求,培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的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具体目标是培养符合行业、企业和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理论素养的技术型或技能型人才,必须使受教育者能够独立自主地计划、运行和控制自己的工作任务。
2.2 培养内容。培养内容是对知识——技能——态度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要以为经济发展服务为宗旨,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教育与生产的结合,使培养内容既具有针对性,也具有适应性,既能服务当前职业需要,也能满足终身学习的要求。
2.3 培养方法。培养方法是以实践过程为导向,按工学交替型或工学并进型的方式进行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共同合作。在结合中使企业主导教学过程,共同实施教学;让学生有效地参加生产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顶岗实习,具备一定的经验技术、熟练的操作技能、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实现教学与企业用人“零距离”。
3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机构
从收集到的资料中可以看出,目前国内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组织机构的建立多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的,主要是学校和企业人员的参与,由两者共同制订相关培养方案和计划,尚缺乏高一级部门的指导和规划、审核,难以使工学结合形成规模。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多方参与,成立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专门组织机构。
4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主体框架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运行机制的主体框架由四个部分、三个层面和一个目标组成。
4.1 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模式运行的规划和保障系统,主要包括一、二级组织机构及其职责作用;第二部分是模式实施操作系统,主要是学校和企业结合层面的操作过程,是结合模式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是模式运行的监控反馈系统,主要有结合信息反馈和培养模式过程控制评估反馈,对结合双方及结合过程和效果进行及时反馈;第四部分是模式运行的支持系统,由二、三级组织机构进行相关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理论和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作为制定政策、法规、制度和措施的依据。
4.2 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宏观层面,主要是一级机构,对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进行领导和规划,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模式运行的监控反馈、模式理论实践研究成果,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积极组织政府、行业、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资金,建立专项基金制度,制定合理的资金管理和使用政策,加强对内对外的宣传,营造社会氛围,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适宜、宽松的政策、资金和社会环境。
第二个层面是中观层面,主要是二级组织机构,对工学结合进行主导和调控,利用行业部门的优势,依据企业和职业学校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制度、措施,提供结合的信息,促进企业和学校双方的交流,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提供规范、便利的制度及信息和交流环境。
第三个层面是微观层面,主要是三级组织机构,即学校和企业,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践操作,操作的核心是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模式类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课程编排、教材编写、教学方法、评价考核、实习就业安排等细则,操作过程中体现企业作为工学结合的主导、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双师资的结合、课堂和现场双场所的结合、课堂学习和现场学习双过程的结合。
4.3 一个目标。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目标是就业,即整个模式运行的最终目标是达到学生的就业,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方针。
5 结束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高职的主要生命线,实行工学结合,就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是关系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战略举措。然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积极有效地实施、推行,仍有很多方面需要仔细地、深入地进行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秦现仓.浅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职业教育模式[J].教育与职 业,2006(29)
2 潘光.“三段式”办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制度性创新[N].中国教育 报,2008.1(25)
3 赵志群.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一)[J].职教论坛,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