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是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既是学习的对象与工具,又是学习的工具与对象;发挥优势,满足需求;优化思维习惯,激发探索欲望;顾及个体差异,实现因材施教。
关键词:学科知识 信息技术 学习的对象 工具 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是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形成了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发挥优势,满足需求
信息时代的发展,家长对孩子教育問题的重视,使得现在的孩子不再是脑中空空的走进课堂等待老师填充的学生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最大限度的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课标》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以有效的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工具,使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加密切。例如,在《圆锥的体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一重点,通过计算机制作可写入式动画,动态的演示了三种状态下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观看电脑的动画最后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他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避免了死记硬背的现象。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思维习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什么都能代替,唯有思维不能代替”。数学教学是思维的体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猜想,善于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象思维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逻辑思维形式过渡的,它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信息技术的使用,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促进其丰富的想象力,形成自觉启动多种感官协同工作的好习惯,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通过计算机演示:将一个圆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这些是教具很难实现的),然后通过动画把分割后的小扇形交错拼好,使学生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继而发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而圆形的面积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去计算。通过动画的演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潜移默化的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顾及个体差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课标》中指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感到要真正的在课堂上做到因材施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是对教师各方面的一种挑战。
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并且网络教学也可以改善吃大锅饭的现象,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克服了教学中的难以协调不同水平学生学习时间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会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但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认知工具,它本身并不能对数学学习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至于能否有效帮助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这需要教师们继续去探索,去发现。
关键词:学科知识 信息技术 学习的对象 工具 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就是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内容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学习。这种新的教学形式,促进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变革,形成了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主体积极性的新型教学模式。
一、发挥优势,满足需求
信息时代的发展,家长对孩子教育問题的重视,使得现在的孩子不再是脑中空空的走进课堂等待老师填充的学生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最大限度的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潜力。《课标》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而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可实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多媒体以及网络技术,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提供了可能,可以有效的改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工具,使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更加密切。例如,在《圆锥的体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锥的体积与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这一重点,通过计算机制作可写入式动画,动态的演示了三种状态下的圆柱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观看电脑的动画最后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他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了学生对公式的理解,避免了死记硬背的现象。
二、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思维习惯,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什么都能代替,唯有思维不能代替”。数学教学是思维的体操,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猜想,善于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思维为主的形象思维向以抽象思维为主的逻辑思维形式过渡的,它需要大量的感性经验作基础。信息技术的使用,可无限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感受的时空领域,从而向他们提供典型的具体经验和感性材料,促进其丰富的想象力,形成自觉启动多种感官协同工作的好习惯,并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促进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圆的面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通过计算机演示:将一个圆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这些是教具很难实现的),然后通过动画把分割后的小扇形交错拼好,使学生发现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继而发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而圆形的面积就可以转化成长方形的面积去计算。通过动画的演示,引导学生去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使学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实现旧知到新知的迁移,渗透转化的思想,同时潜移默化的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顾及个体差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课标》中指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但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感到要真正的在课堂上做到因材施教,是有一定的难度的,是对教师各方面的一种挑战。
利用多媒体局域网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并且网络教学也可以改善吃大锅饭的现象,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对于某些知识,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回答问题,同时也得到教师具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而对于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克服了教学中的难以协调不同水平学生学习时间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会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达到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良好效果,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但是信息技术只是一种认知工具,它本身并不能对数学学习效果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至于能否有效帮助教学,关键在于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机的融合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这需要教师们继续去探索,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