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方案要与学生的认知发展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a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操作活动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获得数学结论的重要过程。为了提高操作活动的效率,在课前教师设计活动方案,课堂上学生根据活动方案的要求和步骤进行操作。这样,固然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学生如果一直按照教师课前设计的单一活动方案进行操作,那么很容易处于机械操作的层面,学习的主动性会逐渐下降。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如何设计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活动方案,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数学活动的效率。
  一、 设计不同的活动方案,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学习新知之前,学生对新知的了解程度各不相同,如果让对新知的了解处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来完成相同要求的操作,这样的操作活动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容易流于形式。所以,在课前,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对新知的了解水平,设计出不同的活动方案。操作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知的了解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案,这样才能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要。
  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课时,通过课前了解,有的学生对于圆的周长计算方法一无所知,有的学生已经初步知道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针对上述情况,在设计“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活动方案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两个不同的活动方案。一个活动方案是这样设计的:
  1.小组里在硬纸板上画4个大小不同的圆,剪下来想办法量出它们的周长,计算出每个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里。
  2.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3.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另一份活动方案则是这样设计的:
  1.写出你所知道的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2.想一想,为什么这样算?
  3.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这样计算的理由。
  对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先前没有了解的学生,他们会选择第一个活动方案,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对这部分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的学生,他们会选择第二个活动方案,在活动过程中经历了验证知识的过程,获得了验证数学结论的方法。给予学生选择活动方案的空间,使得活动方案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匹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充分发展。
  二、 设计“留白”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生成新知的能力
  课前精心设计每一个活动方案,可以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活动方案的引领下高效完成操作过程,如果学生总是在已有活动方案的引导下进行操作,学生的学习能力反而会下降。在一节课或在一个单元里,对于一些具有相似学习过程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其中一个比较完整的活动方案,其他的活动方案教师可以进行“留白”,让学生模仿设计。
  在执教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对于“认识平方厘米”活动方案设计如下:
  1.做一做,剪出几个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2.想一想,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可以用“平方厘米”去测量?
  3.量一量,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出身边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因为平方分米与平方厘米的学习过程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对于平方分米的认识,让学生根据已有认识平方厘米的经验设计出相应的活动方案:
  1.做一做,剪出几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
  2.想一想,用“平方分米”可以测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3.量一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出身边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
  上述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经历了认识和应用1平方分米的过程,更获得认识面积单位的一般方法。这种“留白”的活动方案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需要,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已获得的经验去生成新知识的能力。
  三、 设计“空白”的活动方案,让学生获得数学研究的方法
  在操作活动中,学生不仅要获得数学结论,更要学会设计一个符合知识产生过程的活动流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数学研究的方法。所以,教师不仅要能够设计出符合学生思维过程的活动方案,更要能够精心设计“空白”的活动方案,用心思考如何促使学生设计出与探索知识过程相匹配的活动方案。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练习八第9题:
  同桌合作,用16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或正方形,并把每次摆的情况填在下表里。
  在完成前面一道题的时候,学生想到面积相等的图形,周长不一定相等。引导学生思考出要研究的问题: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有什么关系呢?接着再让学生思考: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学生想出,选择用同样多的小正方形来拼,这样就能够保证拼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是相等的。再次追问:小正方形的个数有什么要求?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又想出了:要保证小正方形的个数能够拼出多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所以对1个、9个、16个、25个、36个……这些情况进行筛选,学生最终决定选择16个和36个这两种情况进行研究。
  通过互动交流,学生设计出了学习这道题的活动方案:
  1.猜一猜,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的周长有什么关系?
  2.选择16个或者36个小正方形拼一拼,并设计一个表格记录操作过程中的数据。
  3.观察表格里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在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与周长的意义,知道如何根据研究的需要选择有效的数据设计有价值的数学活动,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获得了数学研究的方法。
  总之,我们要摒弃机械、单一的活动方案设计,要在深入理解操作活动的数学教学价值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实际,设计出与学生认知发展需要相匹配的活动方案,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达到深度理解,并能够根据已有经验去生成新的知识,创造新的方法,解决新的问题,这样的活动方案才具有启发性、开放性,才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其他文献
平衡是艺术存在的本质,如果说教学作为艺术的确存在于我们的课堂,那么,我们的教师是不能不追求平衡的。否则,一不留神,问题就会出现。比如,考虑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就有可能忽略教学目标的实现;考虑了学生对课堂的积极参与,就有可能无法应对学生呈现的各类问题;考虑了学生的探究。就有可能影响教学效率;考虑了知识的传授,就有可能忽略态度的养成、方法的掌握。  请看《鲁班和橹板》(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一教学片断。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活动经验,离不开活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参与数学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南通市第二附属小学吴冬冬老师执教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通过切土豆,帮助学生很好地建立了“面、棱、顶点”的概念,现摘录其
教师幽默语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教学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也是一种教学风格。教学中的幽默语具有多种功能:它能消除师生间的隔膜,缩小师生的心理差距,使师生关系更为和谐;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它能消除教学过程中师生的疲劳感、振奋学生的学习情绪、调节课堂气氛;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幽默的课堂教学艺术,可以说是教学设计细节中的幽默,例如不脱离教学的笑话、趣事;机敏的妙语、警句;生动有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中职数学课程改革严重滞后于专业课改,不但影响了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教育,也不能体现数学课程为专业课学习服务的功能。基于此,文章以机电专业为例,探讨了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路径,以期为中职数学教学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职学校;数学教学;改革路径;机电专业  数学学科中的三角知识、函数知识、几何知识等在机电课程学习中发挥着不
教育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样样都有。我认为,赏识就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剂”,而惩罚就是“除虫剂”。在教育过程中,鼓励、表扬与惩罚运用起来只有有法有节,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  一棵幼苗,如果给它适时地添加营养,再及时地帮它除虫,它定会长得又快又好。同样,一个孩子,如果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了“营养剂”和“除虫剂”,他必定也会茁壮成长。  一、 赏识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剂
前不久,安徽滁州市举行了语文阅读教学大赛,10位教师同场竞技,尽展风采,充分显示出滁州市语文阅读教学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大赛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问题一:一成不变的初读环节  本次大赛选用的课文分别为《黄果树瀑布》(五年级上册)和《麋鹿》(六年级上册)。高年级每篇课文的教学一般约两课时,而本次比赛限定60分钟教学完一篇课文,可见其目的就是看谁能省时而又高效,这
课堂教学,是师生精神成长的一段重要经历和美好时光,是师生生命交相辉映的幸福家园。在这个情智共生的时空中,教师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灵魂唤醒灵魂,用智慧培育智慧。语文课堂,更是因为汉语言独特的文化血脉和馥郁的生命芬芳显得深厚,显得灵动,显得情趣盎然,显得富有诗意,显得生机勃发。然而,走进现实中的语文课堂,少慢差费、高耗低效的陈年顽疾还没有根治,又患上了蔫、偏、哑的新症,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同时,也需
2011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了课程内容组织时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即“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1]在日常口算教学中,如何处理好以上的三种关系,让学生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经历算法的建构过程,抽象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口算模型,同时又能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从而在口算教学中落实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
作业备忘录最初是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小、容易忘记作业而出现的。可是在有一天的早晨,我在检查作业的时候,却意外发现有一位家长在备忘录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王老师,您好!我儿子昨天做数学作业时,单位换算方面显得很吃力,尤其是带小数的单位换算还是不很明白。他一到家就不开心,请问老师可不可以明天在课堂上复习一下,给他一次表现的机会?谢谢!”我看完后就向数学老师反映了这一情况,数学老师也欣然采纳。事情圆满解决了
一、对比简析明思路  “角的画法”是小学数学第二学段的知识(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是在学生学习了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知道角的分类情况后学习的。主要让学生借助量角器,掌握画角的基本方法,先确定顶点和角的一条边,然后“点重合、边重合”,找到相应度数的位置,画出对应的角。  苏教版教材对“画角”这个内容是这样处理的:教材先介绍角的分类,最后安排“画角”这个教学环节,教材试图通过例题主要介绍用量角器画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