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二十一世纪经济的挑战,培养大批创新人才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及其紧迫,而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石基础教育要想真正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则必须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实施创新教育。所谓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目的具体地说就是要培养学生敢想、敢为的创新勇气,不怕挫折的创新意志,乐于创新的创新兴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从事创新行为所必备的深刻的感知能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创造性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素质基础。那么如何发挥深重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学习稳定性。持久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入神入迷的程度,而随之而来的新意识、新观念、新方法就会不断地涌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培养和发展,那么如何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呢?
1、点燃好奇之火,激发兴趣。
法国赛夫指出“好奇心是人类一种往往与学习有密切关系的天然的本性,这种本性事实上是推动学生去获得新知识的主要动机,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能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惊奇和想象力,并螺旋上升,产生良性的循环。”诱发学生的兴趣要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善于捕捉时机,创设情境,使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求知心理。
2、引导克服困难,巩固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排除学习的障碍,只有当学习不顾为负担时学生才爱学习,其对学习的兴趣才会巩固,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把握教材难点,熟悉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要点,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质疑问难,自己寻找突破困难的方法,只有当知识真正成为思维的手段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时,它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环环紧扣的问题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其产生了了解新知识、驾驭新知识的渴望,久而久之,一些学生遇到困难不是马上求助于老师,而是养成多思的习惯自己想办法克服。学习一旦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以巩固和提高。
3、不断提出目标,发展学习兴趣。
学习本质上以艰苦的脑力劳动而不是浮浅的兴趣活动,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不断地提出更高的目标,需要教师做到经常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实践,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挑战。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间开展健康的竞争,能够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也是发展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知道前人是如何创造世界奇迹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发现大千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有待他们去揭开,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早在40年代,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儿童必须做到五个解放:解放獐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鼓励他们敢想、善想,敢干善干,敢说善说,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创造。具体做法如下:
1、组织小组讨论经常化。
小组计论是一种教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首先,学生的参加面广,都可得到发言的机会,人人平等。其次,通过讨论获得的信息量大。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研究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独创性,使他们学会用变通的方法解决问题。再次,小组讨论这种形式不一定使学生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
为了使小组讨论不留于形式,组织小组讨论要有计划,要适时。首先,在学生获得大量的材料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通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分析综合,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这就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讨论。这时的讨论可能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陷入困境,但他们因为经历了一番探索所以思维得到发展,而教师的适时点拨,会使他们记忆深刻而且使他们在如何探索规律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再其次,在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时组织讨论。这时的讨论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
2、鼓励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钥匙。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能力呢?
(1) 创设质疑的氛围
“学贵有疑”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质疑气氛。不论学生是否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良好的质疑氛围。
(2)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但并不是学生处处都会质疑,需要老师培养。首先教师要善问才能为学生做好示范。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提问。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理解模糊或错误的地方提问,还可以针对学生思维理解不到的问题的深层次处提问,良好的示范作用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杂乱无章,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脱离了实际,只要引导得法,学生会逐渐学会质疑。
(3)给学生质疑留下思考的余地
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指在时间上要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防止学生的质疑只重形式而不重实效。另一方面,指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把话说尽,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
3、动手操作经常化。
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担任要到位,未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学生的操作中产生,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的源泉。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
一、激发并保持学生对学习稳定性。持久的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激发和培养,这种意向活动就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强烈,甚至达到入神入迷的程度,而随之而来的新意识、新观念、新方法就会不断地涌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培养和发展,那么如何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呢?
1、点燃好奇之火,激发兴趣。
法国赛夫指出“好奇心是人类一种往往与学习有密切关系的天然的本性,这种本性事实上是推动学生去获得新知识的主要动机,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能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惊奇和想象力,并螺旋上升,产生良性的循环。”诱发学生的兴趣要结合教学目的和内容,善于捕捉时机,创设情境,使其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求知心理。
2、引导克服困难,巩固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排除学习的障碍,只有当学习不顾为负担时学生才爱学习,其对学习的兴趣才会巩固,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把握教材难点,熟悉整个中学阶段的知识要点,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质疑问难,自己寻找突破困难的方法,只有当知识真正成为思维的手段和获取新知识的工具时,它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环环紧扣的问题使学生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使其产生了了解新知识、驾驭新知识的渴望,久而久之,一些学生遇到困难不是马上求助于老师,而是养成多思的习惯自己想办法克服。学习一旦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得以巩固和提高。
3、不断提出目标,发展学习兴趣。
学习本质上以艰苦的脑力劳动而不是浮浅的兴趣活动,因此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不断地提出更高的目标,需要教师做到经常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意志,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实践,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挑战。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间开展健康的竞争,能够调动学生身心的巨大潜能,去克服困难不断朝着更高的目标奋进。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博览群书,也是发展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通过阅读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知道前人是如何创造世界奇迹的,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发现大千世界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有待他们去揭开,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以学生自己活动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早在40年代,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要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儿童必须做到五个解放:解放獐的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活动为主,鼓励他们敢想、善想,敢干善干,敢说善说,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进行创造。具体做法如下:
1、组织小组讨论经常化。
小组计论是一种教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首先,学生的参加面广,都可得到发言的机会,人人平等。其次,通过讨论获得的信息量大。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研究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独创性,使他们学会用变通的方法解决问题。再次,小组讨论这种形式不一定使学生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团结协作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
为了使小组讨论不留于形式,组织小组讨论要有计划,要适时。首先,在学生获得大量的材料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样通过讨论,可以互相启发,分析综合,探索出所要掌握的结论。这就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在教材出现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时讨论。这时的讨论可能不能得出正确结论而陷入困境,但他们因为经历了一番探索所以思维得到发展,而教师的适时点拨,会使他们记忆深刻而且使他们在如何探索规律的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再其次,在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时组织讨论。这时的讨论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从发散到集中的训练。
2、鼓励学生质疑。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钥匙。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能力呢?
(1) 创设质疑的氛围
“学贵有疑”要将质疑引入课堂,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教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质疑气氛。不论学生是否能提到点子上、关键处,教师都应给予热情的鼓励,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激发他们质疑问难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良好的质疑氛围。
(2)教给质疑方法,让学生有“疑”可质。
质疑是创新的开始,但并不是学生处处都会质疑,需要老师培养。首先教师要善问才能为学生做好示范。教师可以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提问。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理解模糊或错误的地方提问,还可以针对学生思维理解不到的问题的深层次处提问,良好的示范作用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其次教师要善于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有时学生质疑的涉及面广,杂乱无章,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哪些问题提得好,哪些脱离了实际,只要引导得法,学生会逐渐学会质疑。
(3)给学生质疑留下思考的余地
留下思考的余地一方面指在时间上要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余地,防止学生的质疑只重形式而不重实效。另一方面,指在课堂上教师不要把话说尽,要留给学生自己去发现。
3、动手操作经常化。
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担任要到位,未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使新知识在学生的操作中产生,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的源泉。
总之,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