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故事力”在语文教学中发生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iki1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中有不少篇目是生动精彩的故事作品,它们因生动有趣而被学生所喜爱。语文其实就是故事,而语文教师应具备讲故事的能力,方能将这灵动的渠水作为资源有效地引入语文教学的这一方沃土。
  一、根植文体,凸显表达,发现故事秘妙点
  在低学段教材中,许多童话都有相似的特点,故事情节简单且有所重复。想要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里探寻讲故事的秘妙,在复述、改编、续编故事等“语用”训练中,促进言语增值。
  1. 尝试运用教学中的词串板书,进行童话故事的复述。在学习中,有意识地梳理、建构语言表达的内在联系,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故事的整体印象,使故事内容活起来。如《小猴子下山》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课文前四个自然段相似,都以“小猴子来到了哪里,看见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结构成段,反复叙说,易于让学生理解“小猴子为什么空手而归”这一道理。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处理:以听《小猴子下山》这一故事导入新课,紧接着引导学生自主读文,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用上句式“小猴子下山走过?摇?摇 ?摇?摇、?摇?摇 ?摇?摇、?摇 ?摇?摇?摇和?摇?摇 ?摇?摇”来厘清课文的整体结构;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中圈画小猴子去过哪些地方,看到什么,是怎么做的,并根据学生的汇报适时将关键词以词串的形式呈现在板书上,构成“情节梯”式的板书。所出现的词串就是讲故事所需要的支架,它为学生提供概括故事大意的基本构架,有助于学生复述故事的内容。利用这个板书,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归纳概括语言,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学生在听故事、读故事、讲故事的实践中,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能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2. 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言语表达形式,进行童话故事的再创造。《蜘蛛开店》课文生动有趣,这种经典童话的反复叙事结构,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易于激发儿童阅读、思考、表达的欲望,非常适合用来培养儿童初步感知、模仿自然段的言语表达范式。课文两处地方出现了相同的句式:一是吆喝:“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吧,因为口罩(围巾、袜子)织起来很简单。”二是招牌上的话:“口罩(围巾、袜子)编织店,每位顾客只需付一元钱。”这样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如果只停留在“读故事—讲故事”这样的言语实践中,那情感上的共振还未能与现实生活体验相结合。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尝试运用课文中的言语表达形式进行童话故事的续编,并在班级故事会上交流分享。于是“帽子编织店、裙子编织店、毛衣编织店、手套编织店、裤子编织店……”在孩子丰富的想象中开张了。
  二、打开文本,有效拓展,丰厚阅读关键点
  1. 让故事成为阅读的拓展支撑。教材中有些文章距离学生的生活时代较遥远,学生难以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此时,教师不妨将与文本相关的背景故事、人物故事适度地引入,适时进行拓展教学,使学生从故事中得到借鉴,从而丰盈阅读体验。如在教学《给家乡的孩子一封信》一文时,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巴金先生文中写到的“生命开花”难以理解。在品读“对孩子的爱”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适时补充巴金的病情及他的作品《病中集》中的相關片段描写,在作者表达的简约处适度拓展富有感染力的故事,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引导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内化情感;在品读“对祖国、对同胞的爱”这一部分时,则插入巴金奉献的事例与作品《愿化泥土》及2003年“感动中国”评选委员会对巴金的评价,这样,学生对于巴金写的“生命开花”就有了全新的感悟。这种感悟从拓展延伸的故事中来,最终回到文本的故事中去,恰到好处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将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2. 让故事成为情境的阅读助手。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情境的创设,故事与情境相遇,将会激起阅读教学的涟漪,实现阅读教学最优化。故事与情境结合方法其一是故事表演法。故事表演法将教学内容故事化,将课文变成剧本,将故事、表演同教材整合为一体,使原本深奥的内容变得简单有趣。如教学《包公审驴》一文时,可以在课文学习时,引导学生化“课堂”为“公堂”,让学生也来当一当包公审一审驴。学生说着文本中人物所说之话,做着文本中人物所做之事,想着文本中人物所思之事,学习语文的过程充满了探索的喜悦,“要你学”变成了“我要学”。二是媒体辅助法。教师借助多媒体营造必要的教学情境,以声音和影像吸引学生,引领他们从声像入故事,从课堂学知识。如教学《装满昆虫的口袋》一课,可将法布尔《昆虫记》中的图片在课件中展示,并配乐讲述其中一个片段,使学生在印证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的同时,体验情境所带来的“韵外之致,味外之道”。
  三、内外兼修,走向课外,发现绘本实践点
  绘本是文字与图画共同叙述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绘本,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一书,内容精彩而奇妙,可借助丰富的图画及每页底下并行的画中画,引导学生学习语言,训练表达,仿创故事,感受看似平淡的家庭生活中的温情,体验绘本故事阅读的乐趣。在小约瑟每一次的“爷爷一定有办法”的话语中,学生的猜想一步步展开,再通过欣赏故事读故事,熟悉文本语言,为仿编故事找到语言依托。在课结束时,还可以迁移写法,让学生学以致用,写写《妈妈一定有办法》《爸爸一定有办法》。《礼物》这本书全文虽然只有简简单单的三句话,但有着一波三折的故事魅力,故事中充满着情节的冲突。如何引导学生将这三句话说成一个“有具体情节”的小故事,就是这课绘本教学的重点。课上可这样引导学生:先讲小鸟收到的蛋形礼物盒(板贴小鸟图、礼物盒图),这时它的心情是——(板书:开心);再讲打开礼物盒,发现是只马桶(板贴马桶图),并不是想要的,心情是——(板书:失望);最后讲它想出办法,让马桶发挥了新的作用(板贴鸟窝图),这时的心情是——(板书:开心)。一个小小的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却曲折变化,成为一个有具体情节的小故事。当然课外阅读的故事并不仅仅存在于绘本中,中高年级时,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让故事盘活我们的语文教学。
  故事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的途径仍有很多,期盼教师们生发更多的思考,创造更多的路径,让“故事力”在每一节语文课上真正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教师进修学校 福建省惠安县涂寨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黄晓夏)
其他文献
去年岁末,中国文联出版社的朱庆社长给我打电话,希望我为他们即将出版的一本教育图书写序。  近些年来,我通常只为新教育同仁作序,所以婉言谢绝了。但他说:“你看了书稿以后再决定好吗?”然后,就派人把书稿送了过来。看得出,他对这本书很有信心。  书的名字很熟悉,与夏丏尊先生翻译的意大利作家埃迪蒙托·德·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同名。看来,要么是作者不知道有这样一本书,要么是心气很高想挑战原著,要么是他心怀
期刊
一、基于交际需求的语境创设  西南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荣维东教授提出:“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应试,也不仅仅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而应该是为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生命成长本身’。”这提醒我们,习作教学应削弱功利性,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基于学生的真实交际需求,创设真实语境,促使学生真实地表现自我。  笔者曾在区级骨干教师展示活动中开设过一节习作教学,主题是“礼物”,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写好
期刊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热爱读书的兴趣,并指导他们进行大量的有效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相当重要的。这一年来,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精选几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从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走向学生独立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一、跳出阅读舒适区,让阅读能力快速生长  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
期刊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潜心、精心、静心研究适合小学阶段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方法、策略,为学生架设起一座通向心灵的幸福桥梁。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效衔接课内外阅读。  一、抓住关键,凸显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准确性  1. 以教材中的单元主题为衔接点。人教版教材是按照人文专题将课文组成单元,每单元的导语点明了该单元的主题内容。因此,教学时,教
期刊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从数学整体视角来看,任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从其中一个顶点出发,引出多条对角线来将图形分割为多个三角形。因此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便可以解决多边形面积的求解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程  关于三角形面积的求解,教材中的一致思路就是:通过将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这个方法是最为简单的,学生们理解起来也非常直观。根据这一思路,在教学中笔者试着逐
期刊
语文教学根深枝茂,其中词语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第一学段中的字词教学备受瞩目。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教学的重点逐渐向句、段、篇转移,字词教学也从师生的视野中淡出。但其实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任务还是挺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基于这
期刊
《乌塔》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盛新凤老师根据文本中对话描写比较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讲得简洁,对得自然,驳得有理”三方面进行训练。通过活动化的设计、板块化的框架结构扩展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吸收教材和课堂中的“营养”,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与此同时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本文截取“训练反驳”部分的教学实录片段,进行赏析,探究其教学奥秘。  板块一:初识反驳 
期刊
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求是: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这些培养要求落实到位,并将其发展积淀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情境创设,从具体到抽象  空间观念是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小学阶段主要是
期刊
平均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统计量,平均数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已经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基础上学习平均数。课标版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更加突出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其统计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创设问题情境,体验平均数的必要性  在上课时,笔者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男女生三分钟投篮PK赛”,我们现场收集了比赛
期刊
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自我行为表现的“异位”解析和修正,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一节好课,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本文以人教版四上“速度、路程和时间”为例,由“表”及“里”,从课堂教学设计及数学思想内涵两方面谈反思促教学。  一、创造“显性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第一次设计人教版四上“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教学环节时,笔者根据教材安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