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如何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教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的问题,因而经济学原理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介绍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经济学原理》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参与式教学方法之一课前presentation的具体实施过程,及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字:参与式教学方法 Presentation 案例分析
笔者在《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倡导参与式教学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了一种新形式——课前presentation,以期作出有益的尝试。
一、参与式教学的意义及含义
“参与式”教学是相对于“布道式”或“灌输式”教学而言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思想,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在西方教育体系中,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分析,总结,形成个人的看法,并在课堂上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叫“class presentation”。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教师会布置有关经济学的经典案例,由于案例涵盖的内容广泛,需要讨论和分析的细节多,教师往往在开学第一堂课便将班级内的同学分成不同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讨论,学期末小组会将有关这个案例的分析过程,分析结果,提出的建议及意见分享给班内其他学习者,并上交一份小组报告,这种形式为“group work”。 笔者最初将presentation及group work引入《西方经济学》课堂时也受此启发,但在内容与形式上结合国内实际及课程特点作了相应调整。
二、在日常教学如何实践参与式教学
1.个人presentation的内容选择的开放性。学生在做课前presentation时的内容可以是一则经济事件的报道及自己的评价,如国家为何要推出“国五条”(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预测这条政策对于房地产及相关市场的影响;可以是用已学的相关理论对周围一些经济现象的解释例如在“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这一章中关于产权经济学对于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公共资源的讨论,信息经济学中对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讨论,都可以作为presentation的对象;可以让学生讲授内容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非重点知识,如在讲“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时,由于之前讲授过投资乘数效应作引导,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这一知识点可以让学习者完成。根据授课经验发现,这一部分最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学生要对自己所感兴趣的课题进行除课本外的资料查询、讲演组织、课件准备,但由于时间的有限和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在分析问题时对于问题研究不够深入透彻,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时对教师便是极大考验,不仅对学生提出课题的背景历史要有所了解,而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及观点加以点评。
2. 小組presentation的课题丰富化。Individual project是指单个学习者就某一热点经济问题的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group work则要求超过两个学习者自发组织,研究某一复杂课题的各个方面,在研究过程中需分配同一小组工作,组织联系成员的工作进度及工作衔接,同时对整体逻辑架构的宏观把握。由于独立作业的知识面调查范围的局限性和个人思维的单一性,根据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更加愿意通过小组共同作业来完成对当下复杂的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
3. 教学流程上的规范化。可将课堂内容分为二大环节,每次课第一部分占用15~20分钟时间来做课presentation,第二部分为课程内容的学习。在presentation环节,首先是教师带给学生的5分钟的presentation,随后10~15分钟是学生所做的presentation。教师presentation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类型,第一类是新发生重大经济事件的个人评述及现实经济问题的个人看法;第二类主要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简要介绍大国的经济发展史对比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第三类是经济学前沿信息及课程所未涉及的重要经济学知识的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这些新的科研领域继续研究学习。在学习者或者学习小组presentation之后老师进行简要的评价及总结,将学习者演讲的内容抽象概括,与所学经典理论的联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 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三、参与式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Presentation的案例不具有代表性,本土性。一方面我国经济学参入式教学的起步较晚,并没有经典案例的深度解析这样的范本,也难以做到经常对已经使用过的案例进行筛选、提炼与更新。这使许多案例虽与教材内容相关,但这种相关的程度不够,代表性较差。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为了敷衍完成任务随机挑选案例,演讲过程照本宣科,整个presentation的过程及沉闷又达不到分享的目的。
第二,教师对经济学案例分析、讲解和概括能力十分重要。老师做presentation时案例分析水平的高低及对学生presentation的抽象总结概括既与案例选择的质量有关,也与教师教学水平有关。从教师角度看,由于现代案例教学所体现的现实性、生动性和开放性特征.因而要求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准备、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
第三,presentation的目的和课堂时间掌控。由于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多,涵盖知识面广,要如何控制分配presentation及之后的知识点讲解的时间是影响presentation的效果的重要方面。首先教师应明白presentation的目的是鼓励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点,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是要先充分理解重点难点原理,比如在供需均衡原理中,学生就应当理解透彻供给曲线及需求曲线的变动原因,因此了解才能理解供求定理的推倒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充分了解供求定理的涵义,那么就不能充分分析课题“房价变动的原因”等课题,这样在过程中可能就会用大量的原因却讲不到重点及核心,浪费很多时间。其次,将复杂问题浓缩在10-15分钟进行讲解,除了要求内容精简还要求讲解内容的逻辑性强,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对于课题的提问及概况都类似于模拟论文答辩过程,即检查了学生对于课题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又提炼概况了课题的核心问题,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
参考文献
[1]周勇,王宏联,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之一[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1,20(2):80—83
[2]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55—157
[3]金国轩,美国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对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经济学改革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242—245
关键字:参与式教学方法 Presentation 案例分析
笔者在《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倡导参与式教学并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引入了一种新形式——课前presentation,以期作出有益的尝试。
一、参与式教学的意义及含义
“参与式”教学是相对于“布道式”或“灌输式”教学而言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思想,是指全体师生共同建立民主、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机会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合作式或协作式的教学法。在西方教育体系中,教师经常会在课堂上给学生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自己去查找资料,分析,总结,形成个人的看法,并在课堂上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叫“class presentation”。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教师会布置有关经济学的经典案例,由于案例涵盖的内容广泛,需要讨论和分析的细节多,教师往往在开学第一堂课便将班级内的同学分成不同小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讨论,学期末小组会将有关这个案例的分析过程,分析结果,提出的建议及意见分享给班内其他学习者,并上交一份小组报告,这种形式为“group work”。 笔者最初将presentation及group work引入《西方经济学》课堂时也受此启发,但在内容与形式上结合国内实际及课程特点作了相应调整。
二、在日常教学如何实践参与式教学
1.个人presentation的内容选择的开放性。学生在做课前presentation时的内容可以是一则经济事件的报道及自己的评价,如国家为何要推出“国五条”(2013年2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五项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的政策措施),预测这条政策对于房地产及相关市场的影响;可以是用已学的相关理论对周围一些经济现象的解释例如在“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这一章中关于产权经济学对于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公共资源的讨论,信息经济学中对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讨论,都可以作为presentation的对象;可以让学生讲授内容相对简单、容易理解的非重点知识,如在讲“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时,由于之前讲授过投资乘数效应作引导,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这一知识点可以让学习者完成。根据授课经验发现,这一部分最能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欲,学生要对自己所感兴趣的课题进行除课本外的资料查询、讲演组织、课件准备,但由于时间的有限和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在分析问题时对于问题研究不够深入透彻,不能通过现象看到本质,这时对教师便是极大考验,不仅对学生提出课题的背景历史要有所了解,而且要求教师对学生的分析及观点加以点评。
2. 小組presentation的课题丰富化。Individual project是指单个学习者就某一热点经济问题的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group work则要求超过两个学习者自发组织,研究某一复杂课题的各个方面,在研究过程中需分配同一小组工作,组织联系成员的工作进度及工作衔接,同时对整体逻辑架构的宏观把握。由于独立作业的知识面调查范围的局限性和个人思维的单一性,根据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更加愿意通过小组共同作业来完成对当下复杂的经济现象的调查研究。
3. 教学流程上的规范化。可将课堂内容分为二大环节,每次课第一部分占用15~20分钟时间来做课presentation,第二部分为课程内容的学习。在presentation环节,首先是教师带给学生的5分钟的presentation,随后10~15分钟是学生所做的presentation。教师presentation的内容主要涉及三个类型,第一类是新发生重大经济事件的个人评述及现实经济问题的个人看法;第二类主要是“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简要介绍大国的经济发展史对比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第三类是经济学前沿信息及课程所未涉及的重要经济学知识的介绍,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这些新的科研领域继续研究学习。在学习者或者学习小组presentation之后老师进行简要的评价及总结,将学习者演讲的内容抽象概括,与所学经典理论的联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4. 课堂形式的多样性。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象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三、参与式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Presentation的案例不具有代表性,本土性。一方面我国经济学参入式教学的起步较晚,并没有经典案例的深度解析这样的范本,也难以做到经常对已经使用过的案例进行筛选、提炼与更新。这使许多案例虽与教材内容相关,但这种相关的程度不够,代表性较差。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为了敷衍完成任务随机挑选案例,演讲过程照本宣科,整个presentation的过程及沉闷又达不到分享的目的。
第二,教师对经济学案例分析、讲解和概括能力十分重要。老师做presentation时案例分析水平的高低及对学生presentation的抽象总结概括既与案例选择的质量有关,也与教师教学水平有关。从教师角度看,由于现代案例教学所体现的现实性、生动性和开放性特征.因而要求教师除了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外,还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准备、组织案例教学的能力。
第三,presentation的目的和课堂时间掌控。由于经济学原理知识点多,涵盖知识面广,要如何控制分配presentation及之后的知识点讲解的时间是影响presentation的效果的重要方面。首先教师应明白presentation的目的是鼓励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学原理的知识点,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是要先充分理解重点难点原理,比如在供需均衡原理中,学生就应当理解透彻供给曲线及需求曲线的变动原因,因此了解才能理解供求定理的推倒过程。如果学生不能充分了解供求定理的涵义,那么就不能充分分析课题“房价变动的原因”等课题,这样在过程中可能就会用大量的原因却讲不到重点及核心,浪费很多时间。其次,将复杂问题浓缩在10-15分钟进行讲解,除了要求内容精简还要求讲解内容的逻辑性强,增强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对于课题的提问及概况都类似于模拟论文答辩过程,即检查了学生对于课题的熟悉和了解程度,又提炼概况了课题的核心问题,有助于学生记忆理解。
参考文献
[1]周勇,王宏联,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之一[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1,20(2):80—83
[2]金丽,张守凤,参与式教学与创新能力培养探析——以-西方经济学-课程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55—157
[3]金国轩,美国大学经济学本科教育对当前我国地方高校经济学改革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11,(26):242—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