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主题学习”强调课内大量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基于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是创造性使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一种尝试。教师要立足教材按照单元编排的特点,以单元主题为引领,做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开展专题化阅读教学和实践,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提升服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主题学习;阅读教学
“语文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材料建构的语文学习活动。它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阅读兴趣为基本目标,以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解读为基本途径。
“语文主题学习”立足于简简单单教语文。因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突出语文素养,采用“双线主题结构”编排单元内容,一条是“人文主题”,另一条是“语文要素”。按照单元编排,让每个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教学重、难点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的四个文本《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从内容上都是寓言故事,阐述一个深刻道理,从写法技能上,都是通过观察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这就是主题。所以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就是围绕教材单元主题选择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的文章,组成一个语文学习体系。基于“语文主题学习”做好单元阅读教学设计,第一强调教师对单元训练主题必须明明白白,再将相关联的的多个材料放在一起进行联系阅读,联结建构起阅读的新经验,以此改善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单元训练主题定位
目标如一颗引导星,指引着一切活动的方向,有了目标,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统编教材将目标意识凸显了出来——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一个单元在导语页都明示了本單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语页,揭示人文主题的文字是“四时景物皆成趣”,指明语文要素的文字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因此,确定单元训练主题可以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切入,从整体、整合的角度解读整个单元,从而明确本单元的能力发展点。
(一)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先确定单元训练主题
在进行单元整体解读时,教师要用心对话文本,寻找文本中的语文要素,即指向阅读学习的重点目标,要借助哪几个文本来落实,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第一个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安排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四个文本。比较分析后可知,几个文本的内容、文体和表达形式各有不同。如果几个文本方方面面类似,对训练学生阅读时提问题来说,就很难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再看每个文本前面的阅读提示,还会发现,四个文本的具体训练点是各有特点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提示学生“读课文,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蝙蝠和雷达》要求“针对课题和内容提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要求“在课文旁边和文后写下问题”,《蝴蝶的家》要求“把提出的问题分分类,选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并尝试解决”。虽然训练点有所不同,但又是有层级的、有关联的。这样,教师就可以确定本单元的训练主题是将阅读时提出问题的训练与内容的理解融为一体,学习活动既要关注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又要关注内容信息的梳理与理解。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特征是课内大量阅读,这个要求也更加强调阅读方法的支持,学生阅读起来才不会吃力,事半功倍。而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先确定单元训练主题,才不会“见文忘标”,习惯性地只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而是同时兼顾“学习阅读方法和策略”这种普惠性的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将阅读方法落实在其它文本的阅读之中,为学生的大量阅读铺下奠基石,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二)学生在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时,先明白学习任务目标
目标先行,使得教师思考设计教与学的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性,也使得学生学得有目标、有方向、有针对性。导语页的单元语文要素就是目标指引。因而,在单元教学之始,组织学生统览整个单元的内容,并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做到读有目的,学有方向。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先行对学生的自我阅读尤其重要。学生既可以带着任务目标建构自主学习的体验过程,又可以借助导语页的“语文要素”对学习结果进行自主性评价。在目标导向的引领下,学生有了更多、更自由的时空去阅读大量文本,还会主动探求抵达目标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在实践中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单元课型解读梳理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主题”是指选文的组合形式,要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文教学就需要精讲精练,把课时划分给“主题学习”,给学生留出阅读时间。需要注意的是,“主题学习”不是让学生读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叶圣陶曾说:“就教学而言,精读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教师不能漠视教材的权威性、经典性、指导性,一定要把教材将清楚,讲明白,然后让学生用阅读教材的方法去读教材以外的文章,这样教材和其他阅读资源才能相得益彰、互相阐发。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课,应该如何将课文阅读和拓展阅读有效组合,形成一节相联系、相统一的“主题阅读课”呢?下面,笔者以“1 X主题阅读课”为例进行分析。
“主题阅读课”课型的设计理念是:课内得“法”。其中,最经典的课堂模式是“1 X主题阅读课”。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信息搜集、语言品味、情感体验等方法,并把此法运用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即“1”中得法,“X”中拓展,从而实现课内大量阅读,夯实语文素养。
(一)“1”中得法,举一反三
“1”是根基,指教材上的课文。在具体设计上,每个单元选择一至两篇精读课文作为引子,探究透辟,引导学生带着学习目标与文本平等对话,概括文意,梳理信息,语用表达,丰厚感悟等,并习得一定的阅读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的“渔”,它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以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采用“1 2”教学模式,每学习一篇课文,就拓展阅读两篇课本外的文章。学习《桥》一课,联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木笛》;学习《穷人》一课,联读《我的叔叔于勒》《骆驼祥子(节选)》。这样,学生就能把在精读课中领悟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拓展阅读文章中。 (二)“X”中拓展,反三归一
“X”是派生,指拓展与课文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文本,选择的依据是“单元主题”。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要抓住“主题”这根线对课外阅读文章进行选择,或同一主题,或同一作家,或同一表达形式,或相同、不同文体。“主题阅读课”不单止“1 X”,可以灵活设计成“1 X Y”“X 1”“X 1 Y”等。但要注意的是,教師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性异,弹性安排文本的数量和难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感知文本,体悟感情,学习方法,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三、单元学习策略选择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为主,在明确了核心学习任务,选定相应的单元教学课型后,要指导、引领、点拨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通过自主联读活动来实现大量阅读。
(一)信息辨识与提取策略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课,要在课内完成大量阅读。面对多个文本,辨识与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比较分析、深度探究的基础。迅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概括信息,让学生在高效的阅读过程中,不会形成依赖教师的惰性思维,而是依循相应策略在短时间内获取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借助圈、划、提炼、表格、图示等方式帮助自己快速提取信息。以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联读《窃读记》《书给了我快乐和益处》,引导学生借助下表提取、整合文章要点。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本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语文要素。
(二)比较策略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既然是多个文本的阅读,必然具有比较性。比较是联读中的基本策略,是思维深化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发现、分析、归纳,辨别出“1”和“X”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可以从文章的内容上、语言的运用上、表达的方式上、写作的技巧上选取比较点。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单元训练主题来决定,随着主题千差万别,比较的形式自然也各有不同。如,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借助语文要素“点面结合”,拓展阅读《狼牙山诵》《狼牙山五壮士(剧本)》,比较它们在内容的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哪些异同点。
(三)联结策略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活动中,能通过不同文本间的联结、文本与生活的联结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如,统编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其学习要素为“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如何在教学中前后勾连,有层次、有梯度地落实语文要素呢?以下是这个单元的“1 X Y”联读安排。整个单元是一个统一于学习目标下的整体,单元内的每篇文章又按照先后顺序,循序渐进地促成了语文要素的逐步达成,而拓展阅读的文章是对整个单元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迁移与联结运用。
四、结语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与实践,以阅读本身来改变阅读,以主题和目标导向来引领整个单元,以联读形成课文单篇、多篇跟整本书的完整阅读链。从单元训练主题定位,到单元课型解读梳理和单元学习策略选择,学习过程也有了层次与步骤。每个环节,是多个活动的融合统一,每个环节都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打好基础,如此形成一种主题明确的、链条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使阅读更全面、更立体、更有深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赵镜中.从“教课文”到“教阅读”[J].小学语文教师,2010(5).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4]李希贵“语文主题学习”再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
责任编辑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主题学习;阅读教学
“语文主题学习”是围绕某一“主题”,在尊重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基础上进行主题材料建构的语文学习活动。它以高效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内大量阅读为特征,以培养学生语言感受力、阅读兴趣为基本目标,以多个文本间的交互体悟解读为基本途径。
“语文主题学习”立足于简简单单教语文。因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突出语文素养,采用“双线主题结构”编排单元内容,一条是“人文主题”,另一条是“语文要素”。按照单元编排,让每个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教学重、难点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选编的四个文本《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从内容上都是寓言故事,阐述一个深刻道理,从写法技能上,都是通过观察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这就是主题。所以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就是围绕教材单元主题选择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的文章,组成一个语文学习体系。基于“语文主题学习”做好单元阅读教学设计,第一强调教师对单元训练主题必须明明白白,再将相关联的的多个材料放在一起进行联系阅读,联结建构起阅读的新经验,以此改善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单元训练主题定位
目标如一颗引导星,指引着一切活动的方向,有了目标,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统编教材将目标意识凸显了出来——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一个单元在导语页都明示了本單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导语页,揭示人文主题的文字是“四时景物皆成趣”,指明语文要素的文字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因此,确定单元训练主题可以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切入,从整体、整合的角度解读整个单元,从而明确本单元的能力发展点。
(一)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设计时,先确定单元训练主题
在进行单元整体解读时,教师要用心对话文本,寻找文本中的语文要素,即指向阅读学习的重点目标,要借助哪几个文本来落实,文本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以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第一个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安排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蝴蝶的家》四个文本。比较分析后可知,几个文本的内容、文体和表达形式各有不同。如果几个文本方方面面类似,对训练学生阅读时提问题来说,就很难形成合力,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发展能力。再看每个文本前面的阅读提示,还会发现,四个文本的具体训练点是各有特点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提示学生“读课文,积极思考提出问题”,《蝙蝠和雷达》要求“针对课题和内容提问题”,《呼风唤雨的世纪》要求“在课文旁边和文后写下问题”,《蝴蝶的家》要求“把提出的问题分分类,选出最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并尝试解决”。虽然训练点有所不同,但又是有层级的、有关联的。这样,教师就可以确定本单元的训练主题是将阅读时提出问题的训练与内容的理解融为一体,学习活动既要关注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又要关注内容信息的梳理与理解。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特征是课内大量阅读,这个要求也更加强调阅读方法的支持,学生阅读起来才不会吃力,事半功倍。而教师在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时,先确定单元训练主题,才不会“见文忘标”,习惯性地只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和运用,而是同时兼顾“学习阅读方法和策略”这种普惠性的能力训练,引导学生将阅读方法落实在其它文本的阅读之中,为学生的大量阅读铺下奠基石,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
(二)学生在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时,先明白学习任务目标
目标先行,使得教师思考设计教与学的活动有了明确的方向性,也使得学生学得有目标、有方向、有针对性。导语页的单元语文要素就是目标指引。因而,在单元教学之始,组织学生统览整个单元的内容,并明确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做到读有目的,学有方向。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目标先行对学生的自我阅读尤其重要。学生既可以带着任务目标建构自主学习的体验过程,又可以借助导语页的“语文要素”对学习结果进行自主性评价。在目标导向的引领下,学生有了更多、更自由的时空去阅读大量文本,还会主动探求抵达目标的阅读方法和策略,在实践中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单元课型解读梳理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主题”是指选文的组合形式,要将课外阅读课内化,课文教学就需要精讲精练,把课时划分给“主题学习”,给学生留出阅读时间。需要注意的是,“主题学习”不是让学生读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叶圣陶曾说:“就教学而言,精读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教师不能漠视教材的权威性、经典性、指导性,一定要把教材将清楚,讲明白,然后让学生用阅读教材的方法去读教材以外的文章,这样教材和其他阅读资源才能相得益彰、互相阐发。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课,应该如何将课文阅读和拓展阅读有效组合,形成一节相联系、相统一的“主题阅读课”呢?下面,笔者以“1 X主题阅读课”为例进行分析。
“主题阅读课”课型的设计理念是:课内得“法”。其中,最经典的课堂模式是“1 X主题阅读课”。学生通过学习课文获得信息搜集、语言品味、情感体验等方法,并把此法运用到课外文章的阅读中,即“1”中得法,“X”中拓展,从而实现课内大量阅读,夯实语文素养。
(一)“1”中得法,举一反三
“1”是根基,指教材上的课文。在具体设计上,每个单元选择一至两篇精读课文作为引子,探究透辟,引导学生带着学习目标与文本平等对话,概括文意,梳理信息,语用表达,丰厚感悟等,并习得一定的阅读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的“渔”,它担负着“以例悟法”的艰巨任务,起着举一反三的作用。以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采用“1 2”教学模式,每学习一篇课文,就拓展阅读两篇课本外的文章。学习《桥》一课,联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木笛》;学习《穷人》一课,联读《我的叔叔于勒》《骆驼祥子(节选)》。这样,学生就能把在精读课中领悟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到拓展阅读文章中。 (二)“X”中拓展,反三归一
“X”是派生,指拓展与课文相关联的一个或多个文本,选择的依据是“单元主题”。单元主题好比一根藤,课文好比藤上的瓜,以藤串瓜,要抓住“主题”这根线对课外阅读文章进行选择,或同一主题,或同一作家,或同一表达形式,或相同、不同文体。“主题阅读课”不单止“1 X”,可以灵活设计成“1 X Y”“X 1”“X 1 Y”等。但要注意的是,教師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性异,弹性安排文本的数量和难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起到反三归一的作用。学生主动参与,大量阅读,在阅读中感知文本,体悟感情,学习方法,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三、单元学习策略选择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为主,在明确了核心学习任务,选定相应的单元教学课型后,要指导、引领、点拨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通过自主联读活动来实现大量阅读。
(一)信息辨识与提取策略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课,要在课内完成大量阅读。面对多个文本,辨识与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比较分析、深度探究的基础。迅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概括信息,让学生在高效的阅读过程中,不会形成依赖教师的惰性思维,而是依循相应策略在短时间内获取多方面的内容。学生可以借助圈、划、提炼、表格、图示等方式帮助自己快速提取信息。以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联读《窃读记》《书给了我快乐和益处》,引导学生借助下表提取、整合文章要点。在这个过程中,完成本单元“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的语文要素。
(二)比较策略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既然是多个文本的阅读,必然具有比较性。比较是联读中的基本策略,是思维深化的基础,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比较、发现、分析、归纳,辨别出“1”和“X”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可以从文章的内容上、语言的运用上、表达的方式上、写作的技巧上选取比较点。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单元训练主题来决定,随着主题千差万别,比较的形式自然也各有不同。如,统编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借助语文要素“点面结合”,拓展阅读《狼牙山诵》《狼牙山五壮士(剧本)》,比较它们在内容的选择、表达方式等方面存在哪些异同点。
(三)联结策略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活动中,能通过不同文本间的联结、文本与生活的联结建构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如,统编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其学习要素为“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如何在教学中前后勾连,有层次、有梯度地落实语文要素呢?以下是这个单元的“1 X Y”联读安排。整个单元是一个统一于学习目标下的整体,单元内的每篇文章又按照先后顺序,循序渐进地促成了语文要素的逐步达成,而拓展阅读的文章是对整个单元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的迁移与联结运用。
四、结语
基于“语文主题学习”的阅读教学与实践,以阅读本身来改变阅读,以主题和目标导向来引领整个单元,以联读形成课文单篇、多篇跟整本书的完整阅读链。从单元训练主题定位,到单元课型解读梳理和单元学习策略选择,学习过程也有了层次与步骤。每个环节,是多个活动的融合统一,每个环节都为下一个教学环节打好基础,如此形成一种主题明确的、链条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使阅读更全面、更立体、更有深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赵镜中.从“教课文”到“教阅读”[J].小学语文教师,2010(5).
[3]温儒敏.“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4]李希贵“语文主题学习”再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