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的发展对高校电力系统方向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新形势对电力从业人员的专业要求,提出了培养电力专业人才的策略。
关键词:电力系统;发展;变革;高校
目前,各高校正在迎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依据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在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的情况下,根据电力系统方向课程特点与内涵,各高校应积极寻求提升教学效果的新模式。
一、电力方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高校积极调整了战略定位,多数高校明确了应用型的发展方向,重点院校在努力建设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同时,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科特点要求电力系统方向的课程必须依据市场需求和行业特点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电力系统方向的课程改革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面向强电工程
电力系统规模庞大,包含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等众多设备,运行方式灵活多变,其规划、设计、运行都需要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支撑。较弱电电路来说,这些环节都不易实现。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电力系统方向的课程以前对电力系统十分陌生,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部分课程十分抽象,不易理解与掌握。
2. 实践性很强
电力系统方向的专业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大中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所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而电力系统课程内容是从事有关电力规划、设计、运行等工程技术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联系密切,其理论与算法在实际工作中沿用至今。但大多电力企业因考虑自身运行安全往往不允许学生参观实习,以致相关电力系统专业的实习场所和实习机会越来越少,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脱节,同时给理论学习带来很多困难。所以,联系实际情况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电力方向课程体系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应以科学性、合理性为原则。改革过程符合教学规律,课程优化模式和方法科学合理。此外,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体现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Lawrence Stenhouse)认为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决策者、設计者与实践者,他们即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所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角色。而学生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权,学生可围绕自身的职业规划、特长与兴趣来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课程,所以课程改革应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
2. 宽博性与综合性原则
课程改革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克服单一的“专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学科方向为中心,以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技能强为目标的“通才”培养模式。其次,增设跨学科与交叉学科课程,实施课程综合化,即合并课程间重复部分,合并联系密切的课程,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增设综合性强的课程。
3. 创新性原则
课程内容应体现科技新知识,创立符合科技发展的前沿性课程。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通信设备等手段改善单一板书式教学环境。在改革中,教师应敢于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电力系统方向课程体系重构途径
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为指导的“课程群”教学模式突出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原则,符合高校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与基本思路,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1. “课程群”概念及内涵
20世纪90年代,北京理工大学在教学改革项目中首先提出“课程群”概念。“课程群”也称为“课群”,是指围绕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问题等有关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系统。
以“课程群”模式为基础的教学改革,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1)相似性强的课程内容重构与整合;(2)围绕一门或几门重点课程将专业方向一致的课程合为课程群;(3)具有继承关系的课程间内容规划与知识框架设计;(4)将具有互补性、相互间有合理分工且能满足不同教学要求的课程构成课程群。
目前,国内有些高校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过程控制、信号处理等学科建设中采用了“课程群”模式,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1)利用“课程群”平台整合优化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课程间的合理衔接,保证了课时减少情况下的教学质量;(2)实现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的有效结合;(3)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可得到快速的提升。
2. 采用“课程群”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群”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彰显专业特色、提升教学效果、建立先进的学科体系、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得到了许多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的认可。但各高校对“课程群”模式下电力系统方向课程的改革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对课程体系建设内容、方案等还没有形成共识,所以“课程群”模式下的电力系统课程改革值得做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首先,突出课程性质,建立课程群。课程群的组成不应该被生硬的划分,而应该根据课程性质、课程间内部联系和教学的需求建立起来。那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将诸多课程归入不同的学科方向,同一学科方向的课程可形成课程群。
其次,做好群内课程内容衔接工作。合理建立课程群需要每个课程的主讲人除确定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外,还要按章节、按知识点深入分析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系;授课教师由此可以整理出教学的重点,指出这些重点知识需要掌握的深度,即给其他授课教师提要求。这一过程即能体现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将各课程重点内容衔接起来,给各授课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四、结论
新形势下电力系统方向的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方法,只有在明晰电力系统方向的发展历史与变革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市场要求进行改革尝试,才能使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俊,纪建伟.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56-58.
[2]贺秋丽,黄盼,许梅.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换专业实验课教改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版), 2003(28): 139-142.
[3]黄满花,黄肇.电力系统分析——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70-71.
[4]于英霞,刘小敏,张益华,等.多媒体教学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版),2011,11(4): 106-108.
基金项目:本文为“课程群”模式下电力系统分析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xjjg0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武艳(1979 — ),女,讲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分析与控制。
关键词:电力系统;发展;变革;高校
目前,各高校正在迎来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依据市场需求加强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多学者的认同。在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减少理论教学学时的情况下,根据电力系统方向课程特点与内涵,各高校应积极寻求提升教学效果的新模式。
一、电力方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许多高校积极调整了战略定位,多数高校明确了应用型的发展方向,重点院校在努力建设高水平研究性大学的同时,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科特点要求电力系统方向的课程必须依据市场需求和行业特点进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电力系统方向的课程改革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面向强电工程
电力系统规模庞大,包含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等众多设备,运行方式灵活多变,其规划、设计、运行都需要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支撑。较弱电电路来说,这些环节都不易实现。而且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电力系统方向的课程以前对电力系统十分陌生,对大部分学生来说这部分课程十分抽象,不易理解与掌握。
2. 实践性很强
电力系统方向的专业目标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大中型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所需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而电力系统课程内容是从事有关电力规划、设计、运行等工程技术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与实际工程联系密切,其理论与算法在实际工作中沿用至今。但大多电力企业因考虑自身运行安全往往不允许学生参观实习,以致相关电力系统专业的实习场所和实习机会越来越少,这样容易造成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的脱节,同时给理论学习带来很多困难。所以,联系实际情况探索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电力方向课程体系优化原则
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应以科学性、合理性为原则。改革过程符合教学规律,课程优化模式和方法科学合理。此外,在课程体系改革过程中应注意体现以下原则:
1. 主体性原则
英国著名的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Lawrence Stenhouse)认为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决策者、設计者与实践者,他们即具有专业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所以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应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角色。而学生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应具有较高的选择权,学生可围绕自身的职业规划、特长与兴趣来决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和课程,所以课程改革应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
2. 宽博性与综合性原则
课程改革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克服单一的“专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学科方向为中心,以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技能强为目标的“通才”培养模式。其次,增设跨学科与交叉学科课程,实施课程综合化,即合并课程间重复部分,合并联系密切的课程,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增设综合性强的课程。
3. 创新性原则
课程内容应体现科技新知识,创立符合科技发展的前沿性课程。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计算机、通信设备等手段改善单一板书式教学环境。在改革中,教师应敢于采用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三、电力系统方向课程体系重构途径
以现代教育理论与思想为指导的“课程群”教学模式突出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创新性和综合性原则,符合高校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与基本思路,已成为高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
1. “课程群”概念及内涵
20世纪90年代,北京理工大学在教学改革项目中首先提出“课程群”概念。“课程群”也称为“课群”,是指围绕同一专业或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完善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将专业培养方案中的知识、方法、问题等有关的若干课程重新规划整合构建而成的有机系统。
以“课程群”模式为基础的教学改革,其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1)相似性强的课程内容重构与整合;(2)围绕一门或几门重点课程将专业方向一致的课程合为课程群;(3)具有继承关系的课程间内容规划与知识框架设计;(4)将具有互补性、相互间有合理分工且能满足不同教学要求的课程构成课程群。
目前,国内有些高校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过程控制、信号处理等学科建设中采用了“课程群”模式,解决了以下教学问题:(1)利用“课程群”平台整合优化了教学内容,实现了课程间的合理衔接,保证了课时减少情况下的教学质量;(2)实现了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技能教学的有效结合;(3)加强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使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可得到快速的提升。
2. 采用“课程群”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群”作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彰显专业特色、提升教学效果、建立先进的学科体系、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得到了许多学者和学科带头人的认可。但各高校对“课程群”模式下电力系统方向课程的改革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对课程体系建设内容、方案等还没有形成共识,所以“课程群”模式下的电力系统课程改革值得做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首先,突出课程性质,建立课程群。课程群的组成不应该被生硬的划分,而应该根据课程性质、课程间内部联系和教学的需求建立起来。那么,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时可将诸多课程归入不同的学科方向,同一学科方向的课程可形成课程群。
其次,做好群内课程内容衔接工作。合理建立课程群需要每个课程的主讲人除确定本课程的重点内容之外,还要按章节、按知识点深入分析每个章节、每个知识点与其他课程内容的关系;授课教师由此可以整理出教学的重点,指出这些重点知识需要掌握的深度,即给其他授课教师提要求。这一过程即能体现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将各课程重点内容衔接起来,给各授课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四、结论
新形势下电力系统方向的教育教学面临的问题需要新的解决方法,只有在明晰电力系统方向的发展历史与变革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市场要求进行改革尝试,才能使电力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取得良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俊,纪建伟.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J].高等农业教育,2011(12):56-58.
[2]贺秋丽,黄盼,许梅.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换专业实验课教改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版), 2003(28): 139-142.
[3]黄满花,黄肇.电力系统分析——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70-71.
[4]于英霞,刘小敏,张益华,等.多媒体教学在土木工程施工教学中的应用和实践[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版),2011,11(4): 106-108.
基金项目:本文为“课程群”模式下电力系统分析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6xjjg037)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武艳(1979 — ),女,讲师,研究方向: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分析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