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生”理念的阅读教学路径初探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lswed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指向学生的发展,凸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本色语文”创始人、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在《语文的原点》一书中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共生理论”,指出“它是生物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是语文课堂中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作者之间平等的多元对话,是以活激活、共生共长所达到的平衡状态,是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繁荣”。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尝试通过师本、师生、生本、生生等“共生”路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追求有效阅读教学的常态化。
  一、师本共生,杜绝阅读教学的无谓低效
  共生教学中,教师要先“生”和先“活”,先“生”,即教师的学习体验,学习发现;先“活”,即教师的教学智慧和教学创造。冰心说过:“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一旦偏离“师本共生”情境,不管课堂多么精彩,都是无谓低效的,甚至会误入歧途,变为“死湖”和“空壳”。
  笔者曾在某中学听过《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教师以品佳肴导入品诗,别具一格,又很轻松地进入课题。随后他以周瑜和苏轼的对比切入本课,不落俗套。
  学生先按老师的要求,概括对周瑜的印象:英姿飒爽、年轻有为、器宇轩昂、卓越不凡……老师接着让学生概括苏轼的形象,这时候幻灯片出示了两个头像:一个是一身戎装、英俊潇洒的周瑜,一个是身着长衣、须发花白的苏轼。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老态龙钟”。随后顺势让学生分析此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课堂更是热闹。最后教师笑盈盈地引用了本山小品里的话总结说:“人与人的差别怎么就这么大呢?”众人哄堂大笑。教师出示幻灯片,利用表格显示两者的鲜明对比。板书苏轼的情感:“郁闷”“愤懑”,然后板书“落差”。 渐渐地,笔者感觉有点不对味,还剩九分钟就要下课了,看了一下教师的教案,这堂课还有三分之二没上!
  也许是太爱苏轼这位大诗人,我对苏轼关注较多:苏轼21岁中榜眼。如果不是欧阳修以为这种绝佳的文章一定是他的学生曾巩所做,为了避嫌给他定了第二名,那他实际上是状元。后来欧阳修向他说起此事,苏轼并不以此为意,这又是怎样的胸怀!这一年他和弟弟苏辙同中进士,一时名气满京华,若论少年得志他一点不亚于周瑜。即使后来宦海沉浮,苏轼也从来都是保持着一颗赤诚之心:兴修水利,改革弊政,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即使年龄老大又被贬谪到荒蛮之地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依然保持着一颗豁达乐观的心。这样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有的。而且苏轼在诗、词乃至书画方面都是当时也是后世之翘楚,可以说是“三栖之秀”,这在中国文坛上是屈指可数的。一个是生逢乱世、统帅三军、运筹帷幄的沙场英雄,一个是盛世凡尘、满腹诗书、心忧天下的文坛巨匠。笔者以为,苏轼和周瑜完全没有可比性!就这首词来说,苏轼在此提到周瑜,更多的是钦佩、赞赏,以及随着滚滚流水东逝联想到自己,表达人生如梦的感慨!我不知道这节阅读课在学生们心目中会留下怎样的一个穷酸、失意的苏轼的形象?!如果他九泉之下有知,会作何感想?也许此后的教学设计,这位老师会还苏轼以本来面目,会还原这首词的本来境界。但是可惜的是在这节课看不到了,而本来我们是可以看到的!
  亚里士多德曾说“整体大于它各个部分总和”,教师应当把文本看作一个综合反应的有机整体,放在时代与历史的背景下,先“生”先“活”, 组合课内和课外的内容,赋予教学内容以新的内涵,但决不是生成自己“偏狭”甚或颠覆性的体验,尤其是经典阅读的课堂,让经典成为经典!
  二、师生共生,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焦点
  教师和学生的共生,是两种课堂主体之间能量的双向交流和平衡。即以教师的学习生成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成。它要求,教师的备课,不是一个简单的熟悉教学内容的过程,也不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和教参内容变为教学内容的过程,而是以自己在读写活动中生成的独到而鲜活的教学内容来把握“焦点”,发现讨论有所偏离,要及时纠偏;出现冷场,要善于分解,巧妙暗示,從而激活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学习生成,正所谓教学相长。
  笔者亲历过这样一堂阅读教学课: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虽然是初次执教,但文中主人公——在海难发生后镇定自若、勇于负责的哈尔威船长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以为能在课堂上鼓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兴趣,上出一堂声情并茂的“催泪课”,没料到在讨论主人公形象这一“焦点”时,一男生爆出“雷人”问题:“老师,真不明白,哈尔威为什么要死呢?他完全有时间自救的呀。再说,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的!哈尔威不应该死,他的死没价值!”这下好了,学生对主人公的评价与教参背道而驰,如果不驾驭好这个焦点,调整教学思路,变化思维意识,那么本课的教学目的怎能达成?
  乍一听,似乎觉得学生的看法有点“节外生枝”,但仔细想来,不无道理啊,——雨果赞美的是主人公敢于牺牲、与船共存亡的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需要;生活在21世纪和平年代的今天,孩子们又怎能理解并接受呢?此刻,如果仍一味照本宣科,势必对学生的学习生成造成伤害。等课堂趋于平静,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接着针对“生命的意义”讨论,提醒学生冷静思考这样几点:
  1.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区域文化,对生命的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2.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对生命的意义有着不同的牵引力;
  3.我们对生命的意义要有符合自己个性追求的理解,也更要有顺应当今时代和民族大业需要的理解。
  然后,笔者把作者雨果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创作本文的目的和盘托出,同时又抛出一个“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面对生死存亡”的问题。这时,学生们变得严肃了,既感受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人格魅力,又接受了一次关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教育。   当然,阅读教学的课堂还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准确驾驭教学的焦点,发散文章的思想内容,拓展教学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正如于漪老师的教诲:“语文老师要有丰富的智力生活,最要紧的是驾驭了焦点问题,就会促进课程实施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三、生本共生,拓宽阅读教学的研究视野
  语文的阅读教学,不是简单地学习课本内容,而是以文本为平台,有效促进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同时注重课外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的开发,而这些学习过程,又可以使教材生成出许多新的鲜活的内容。例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曾在《为生命奠基》的讲座中讲到一则案例: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时,一名学生纳闷:“邱少云和战友们都潜伏在浓密的草丛中,当大火蔓延时,为什么别的战士身上没有着火?”紧接着,又有一位学生质疑:“……邱少云不可能一动不动地趴在草丛中……身上的手榴弹遇火爆炸怎么办?”连续两问,吹皱了一池春水,激起了学生们阵阵讨论的涟漪。
  窦老师抓住契机,理清文段,激活学生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合作探究,培养敢于创新、探求真知的习惯。
  课后,学生们按小组策划方案,分工明确,合作探究,有登录专业网站的,有去图书馆查询资料的,有联络历史老师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下节课的课堂上,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汇报自己的“战果”:
  生一:一本介绍志愿军战斗英雄的书上说,当时战士们早就想到敌人会打燃烧弹,所以出发前都把衣服浇湿了,战士们是穿着湿衣服趴在草丛中的,所以身上没烧着。
  窦老师追问:那么,邱少云为什么烧着了呢?
  生二:邱少云是通讯兵,为了保护身上携带的文件资料,他没有把衣服浇湿,所以着火了。这反映了邱少云为了革命需要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生三:火在身上燃烧,烟雾早已将邱少云熏昏,故而一动不动。
  生四:邱少云早知手榴弹的危险,利用弓形的身體腾开腹下空地,挖坑将手榴弹掩埋。……
  文本的阅读发现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生成,拓展了教科书的使用空间和研究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提升了教科书的教学价值,这是非常有意义的。生本共生,既有着资源共生,也有着情境共生;既有着言语共生,也有着情感共生;既有着思想共生,也有着精神共生。
  四、生生共生,丰富阅读教学的内涵
  共生的课堂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协变性,某一个学生的学习活动会对其他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相互激活,不断丰富学习内容,从而一步步将思维引向深入,学生个体对于学生整体的学习效果起到积极作用。
  在我县某次高效课堂观摩活动中,笔者上了一堂研讨课——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狼〉专题》,其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类对待狼应该持怎样的态度?讨论以后,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应该保护狼,一是应该猎杀狼。教师把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班长当主持人,要求选出一辩、二辩、三辩、四辩进行辩论,其余的同学认真笔记,在辩论赛结束后做点评。
  双方一辩分别陈述本方观点,双方二辩分别反驳对方论点,双方三辩向对方辩友进行质问辩论。高潮出现在自由辩论阶段,正反双方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唇枪舌剑、互不相让,每一次精彩的发言都引来师生的阵阵掌声。最后,双方四辩分别进行总结陈词,正方四辩同学在总结时,讲了狼的十大优点,当讲到狼情感专一、不像有些自称为“人”的动物沾花惹草时,全场哄堂大笑,继而掌声雷动。整个过程,座中的学生全神贯注,听课的教师也饶有兴致地写下评课留言:这节课不仅前卫,而且很实在,又有自己的特色,是一次内容和形式相互统一、互相作用的生生共生的有效学习。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卢志文也曾说: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某种程度上说,取决于探究时能否形成观点相反或相对的局面。一旦出现这样的局面,学生阅读潜能自然得以激发,文本内涵也向纵深处挖掘延伸。
  辩论延续到课后,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久,学生们拿出了文质兼美的研究成果,展示如下几组:
  1.从人类猎杀濒危动物、破坏生态环境或者虐食等方面指出人性残忍比狼性更可怕——
  《狼是最残忍的动物吗》(随笔散文)
  2.介绍狼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和族居、群居生活——
  《孤独的狼是可耻的》(说明文)
  3.谈及大兴安岭猎人杀狼和生态失衡的无奈与酸楚——
  《与狼共舞:浪漫的辛酸》(议论文)
  4.赞美人与自然共有的伟大、无私的母爱——母狼的真、善、美;
  《我很丑,可我很温柔》(记叙文)
  5.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融洽相处;
  《给“狼孩”的一封信》(书信)……
  这样的思辨式的共生课堂,既注重了知识、能力,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又促进小组合作探究,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事实上,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不难形成观点相反或相对的话题的,这样就创设了一个平等和谐的对话环境,让学生在对抗和磨合中积极互动,丰富并深化阅读教学的内涵!
  吕叔湘先生说过,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的教学法之中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就是以活激活的“共生”。它一扫以往拘谨、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鼓励老师、学生、文本等之间能量的多元流动与碰撞,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共生共长的课堂环境,它不仅体现了正确的学生观,真正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真正用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而且体现了正确的教师观,既承认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先行者、引导者,也是课程实施能力的受益者,真正把课堂变成学习的场所,把教学的过程变成学习成长的过程,从而追求有效阅读教学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态繁荣。
其他文献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充当的角色是叙述者,语文教师上的每一节课基本上都是转述别人的作品。同一个作品,由于叙述者身份、学识不同,选择的角度不同,那么叙述的效果自然就千差万别。  对一篇文章的解读,一个好的叙述角度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探究的欲望、思维的火花,同时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体现。于漪曾说:老师对教材解读的深度和宽度往往决定了教学的高度,文本解读程度的高低,决定了
一、“唠叨”“啰嗦”的艺术魅力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时说:“我力避行文的唠叨,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可是在《祝福》中,却有大段大段的重复。这就是写祥林嫂絮絮叨叨讲“阿毛的故事”。阿毛故事前后完整地出现了二次,把这两段对照一看,只不过文字上略有改动而已。这样大段大段的重复,不是太啰嗦了吗?—般地说,文章要力避重复,尤其是大篇
[摘 要:摘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小学语文识字教育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其重要性也逐渐显露出来,但是由于小学生天性活泼、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语文识字教育成效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情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给学生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成效。本文就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情境化课堂开展的有效策略展开相关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情境化课堂;有效策略]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渐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学生需要更加高效、新颖的教学模式。而当今新的教学模式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快乐学习。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在合适的条件下,每个人所具有的学习、发现、丰富知识与经验的潜能和愿望,是能够释放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创设生动有趣,符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的情境,以激发学生
目前,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师问生答,生问师答或生问生答的还是不多。因此,学生仍是被动地作出反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只是教师思维方式的迁移,缺乏发现性、创造性、发散性,这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理念的要求。要真正体现学生主体精神,我们还是要把“问”的主动权适当还给学生。当学生学会了问,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当他能执著于自己个性化的思想,反复质疑文本,并且在质疑中查阅资料思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书对古诗文的注释都具有很高水平,但对《李凭箜篌引》一诗的注释有几处值得商榷。现结合文献等资料,逐一说明。  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书中将“空山凝云颓不流”注作“空山里的浮云(被箜篌的乐音吸引)颓然凝滞在那里,不流动了”。此解殊不可通,大误。我们只要稍加注意,便不难发现注释中的悖谬之处。  何谓“颓然”?“颓然”不就是“萎靡不振的样子”吗?不就是“蔫头耷脑的
[摘 要: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培养受教育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方面的素质的活动;社会公德是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社会公德教育則是德育内容中的重中之重。面对“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直播间”的信息化时代,如何防范网络暴力的肆虐横行,有待于人们社会公德意识的加强。本文就近年来一系列网络暴力事件,浅谈如何加强德育中的社会公德意识。  关键词:德育;社会公德;网络暴力] 
笔者多年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每当接任一个新班,班里总有令我啼笑皆非的现象:“洗涤”,有孩子读成“洗条”;“循循善诱”,有孩子读成“盾盾善诱”;“秩序”,有孩子读成“铁序”;“别墅”,有的读成“别野”……落在笔头上更是错字连篇:“拔”和“拨”分不清,“誉”“誊”分不清,“幼”“幻”分不清,“戊”“戌”“戍”更是迷茫……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就是写得不成字,多笔少画、无中生有。别字则是
初中语文学困生在城镇中学中所占比例虽然不是特别大,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影响不仅仅是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还会对其他科目造成理解上的问题,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导致辍学现象。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正常的发展,自2015年开始,我对初中语文学困生的成因以及改进策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作为一所城镇中学,目前我校初中语文学困生的平均比例还在6.9%左右,他们的语文成绩基本在0~60分之间。这
[摘 要: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它主要研究土木工程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技术,具有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将虚拟仿真技术融入到土木工程施工技术课程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虚拟仿真技术;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教学应用]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