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社会评价尺度为主,也就是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本文在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能力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培养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模式,包括三个阶段 ,即基础教学阶段 、专业教学阶段和职业教学阶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USEM就业能力模型;教学改革
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农业院校内部的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质量的评价直接反映在大学生就业情况中。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随着招生与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那种大学一毕业就能直接去单位报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毕业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开始面临着市场化的考验。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以社会评价尺度为主,即应该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而言就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当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与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出现不一致,社会就会不认可学校培养的学生,出现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高等农业院校内部一般将重点放在农学方面,即重视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针对这些情况,加快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强调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USEM就业能力模型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
国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概念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存在诸多不同的理解。例如,国际劳工组织(ILO)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学者 overtoon(l998)则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哈韦(LeeHarvey,2004)认为就业能力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2008)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等等。
在国内,郑晓明(2002)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通过对中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者还是国内的研究者都还没有得到一个关于就业能力统一的看法。但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实践来说,一个无法达成共识的理念显然是无法指导实践的。因此,从指导实践的角度考虑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关于就业能力的界定。本文认为就业能力不同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指向的是某个具体的职业任务,它特指个体胜任某种特定职业的程度。而就业能力是指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指一般能力或基础能力。这样一个界定有利于不同的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改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USEM就业能力模型简介
就业能力在国外被称为可雇佣性 (Employability)。并被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英 国学 者 PeterT Knight& MantzYorke提出了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理论,并建立了由USEM构成的可雇佣性 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可雇佣性 由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以及元 认 知能 力组 成。如 图 1所示,USEM的四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最终组合成就业能力。
学科理解力是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通用技能则是适合各类职业的综合能力。学科理解力和技能对于就业能力的影响显而易见,除此之外,就业能力还包括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班杜拉在 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们对 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 1998年针对组织行为这一领域给出的更广泛、实用性更强的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 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元认知”概念是弗莱维尔提出来的。
按照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人对于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或认识过程,选择有效认知或认识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识或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对学生来说,元认知实际上就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自己、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的认识,来准确地体察和自觉地控制 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主动地有效地发展 自己。而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以求得 自我发展的能力。简单地说,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就是 自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它们在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因此 ,本科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加强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能力
(一)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流向主要分为出国、考研 、考公务员、工作和创业 ,其中真正就业的应该为考上公务员、工作和创业。以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为例,就业情况基本如下。
1、就业率
怎样才算找到了工作?传统意义上,只有签署教育部统一印制的 “三方协议”才算就业。这是狭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但是,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以及就业形式的多元化,有些大学生虽然找到了工作,但用人单位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只能签订临时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事实上,他们已经实现了就业,我们也将其纳入统计范畴,作为广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中,广义就业率的学生数约占其总人数的占90%。
2、专业对口程度
在上述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三年平均为72%,不对口的占23%,空缺的人数占5%。
3、就业地区分布
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已就业的学生中在湖南就业的52%,广东为8%,上海为 5%,浙江为 4%,四川为2%,其他地区为19%。可见,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是在湖南本地就业。
4、就业行业分布
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中,比重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占14%;贸易餐饮业和房地产,分别占12%和10%;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通信业,占 11%;教育文化和传媒业,占 8%;党政机关和社团,占9%;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也有一定的比重 ,其他行业则比较分散。
5、单位性质分布
三大集中分布的单位性质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分别占30%、20%和 18%,接着是外资企业、占10%,政府机关9%,自己创业仅占 0.2个百分点。
(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1、样本采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和许多当地聘用了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企业的高管的约谈;二是针对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已毕业和在校学生发放的《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试行问卷,并向本校部分已毕业和在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发放100份进行预测,收回有效问卷95份,经分析修订,形成正式问卷。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ASP+SQL的程序导入到SQLSERVER数据库,然后运用 SQL语句对影响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分析。
2、数据分析
(1)“学科理解力”方面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高管和65%的学生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掌握的知识过时、知识面较窄。
(2)“技能”方面的现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企业高管和学生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弱,缺乏基本专业技能,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一般需要经过半年至一年时间的培训才能开展工作。
(3)“元认知能力”方面的现状。经过调查发现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缺少元认知能力。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知识过时、知识面较窄,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被动地受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在课堂之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够。
(4)“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而且技能的缺乏、学习能力薄弱使得学生的自信心下降,即自我效能感差。
上述情况是根据 USEM模型理论反映出的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弱的问题。
三、以培养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模式
根据以上的分析,要提高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拓宽专业知识 、增强专业技能、加强学习能力和提高自信心等。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可以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四年的本科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教学阶段 、专业教学阶段和职业教学阶段。如图2所示。
1、第一教学阶段即基础教学阶段,它包括三个模块:基础教学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基础教学模块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模块着重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由学工部承担,主要内容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图2 基于USEM模型的教学改革三阶段
2、专业教学阶段包括专业教学模块、部门经济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专业教学模块包括必须的专业课程学习。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模块是在第一阶段综合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可以满足工作单位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与第一阶段中的有所不同,应由专业教师承担这一工作,把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具体化。
3、职业教学阶段包括职业教学模块、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职业教学模块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或
意向就业单位共同承担。根据就业意向,指导学生学习与工作性质相关的专业知识,以适应今后工作 的需要。职业教学模块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以供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选择。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业由学工部、指导教师和就业(实习)单位共同承担,探讨步入社会后将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尽量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 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2] LeeHarvey.OnEmployabilitytheHigherEducationA—cademy.2004.
[3]赵付明,张墙玉.高校教学改革要与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2).
[4]冯菊香,冯东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面向大学生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6(4).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和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教改课题《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我国高校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编号:DB2011041)的阶段性研究
(作者单位:1.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USEM就业能力模型;教学改革
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两种评价尺度:一种是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另一种是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主要是以高等教育的外显质量特征即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质量作为评价依据,而对高等农业院校内部的教学活动不太关注;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整体评价,主要是评价毕业生群体能否很好地适应国家、社会、市场的需求。社会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质量的评价直接反映在大学生就业情况中。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随着招生与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过去那种大学一毕业就能直接去单位报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毕业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开始面临着市场化的考验。高等农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应以社会评价尺度为主,即应该提高人才培养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对于大学生的培养而言就是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当学校内部的评价尺度与学校外部的评价尺度,即社会的评价尺度出现不一致,社会就会不认可学校培养的学生,出现目前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高等农业院校内部一般将重点放在农学方面,即重视对农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针对这些情况,加快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社会急需人才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因此,在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中,必须强调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一、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USEM就业能力模型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界定
国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概念一直没有达成共识,存在诸多不同的理解。例如,国际劳工组织(ILO)则指出,就业能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能使劳动力在人才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学者 overtoon(l998)则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哈韦(LeeHarvey,2004)认为就业能力是被雇佣者具有并在劳动力市场上展示的,雇主所需和被认为有吸引力的技能总和;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2008)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实现自己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等等。
在国内,郑晓明(2002)的观点基本上代表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观点。他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通过对中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西方的研究者还是国内的研究者都还没有得到一个关于就业能力统一的看法。但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就业指导实践来说,一个无法达成共识的理念显然是无法指导实践的。因此,从指导实践的角度考虑我们迫切需要一个相对统一的关于就业能力的界定。本文认为就业能力不同于职业能力,职业能力指向的是某个具体的职业任务,它特指个体胜任某种特定职业的程度。而就业能力是指在不同工作场所就业所需要的能力,也就是指一般能力或基础能力。这样一个界定有利于不同的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改善教学活动,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二)USEM就业能力模型简介
就业能力在国外被称为可雇佣性 (Employability)。并被作为大学毕业生能否合格毕业的一个重要且关键的指标。英 国学 者 PeterT Knight& MantzYorke提出了可雇佣性构成的USEM理论,并建立了由USEM构成的可雇佣性 模型。在这一模型中。可雇佣性 由学科理解力、技能、自我效能感以及元 认 知能 力组 成。如 图 1所示,USEM的四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最终组合成就业能力。
学科理解力是指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要求学生不仅要能够掌握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能理解各专业知识之间的关系。技能包括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通用技能则是适合各类职业的综合能力。学科理解力和技能对于就业能力的影响显而易见,除此之外,就业能力还包括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班杜拉在 1977年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他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 ,是指“人们对 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斯塔科维奇和鲁森斯 1998年针对组织行为这一领域给出的更广泛、实用性更强的定义:“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 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自信心,这种能力使自己在某个背景下为了成功地完成某项特定任务,能够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资源与一系列行动。”“元认知”概念是弗莱维尔提出来的。
按照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人对于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指导、调节我们的认知或认识过程,选择有效认知或认识策略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识或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对学生来说,元认知实际上就是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对自己、学习任务与学习方法的认识,来准确地体察和自觉地控制 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主动地有效地发展 自己。而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在学习活动中,自我认识、自我控制,以求得 自我发展的能力。简单地说,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就是 自信心和自我发展能力,它们在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 的作用。因此 ,本科教学中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应该加强自我效能感和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能力
(一)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流向主要分为出国、考研 、考公务员、工作和创业 ,其中真正就业的应该为考上公务员、工作和创业。以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为例,就业情况基本如下。
1、就业率
怎样才算找到了工作?传统意义上,只有签署教育部统一印制的 “三方协议”才算就业。这是狭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但是,随着就业体制的改革以及就业形式的多元化,有些大学生虽然找到了工作,但用人单位没有独立的人事权,只能签订临时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事实上,他们已经实现了就业,我们也将其纳入统计范畴,作为广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中,广义就业率的学生数约占其总人数的占90%。
2、专业对口程度
在上述实现就业的毕业生中,专业对口的三年平均为72%,不对口的占23%,空缺的人数占5%。
3、就业地区分布
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已就业的学生中在湖南就业的52%,广东为8%,上海为 5%,浙江为 4%,四川为2%,其他地区为19%。可见,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是在湖南本地就业。
4、就业行业分布
近三年本校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中,比重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占14%;贸易餐饮业和房地产,分别占12%和10%;交通运输和仓储邮电通信业,占 11%;教育文化和传媒业,占 8%;党政机关和社团,占9%;社会服务业和房地产也有一定的比重 ,其他行业则比较分散。
5、单位性质分布
三大集中分布的单位性质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事业单位,分别占30%、20%和 18%,接着是外资企业、占10%,政府机关9%,自己创业仅占 0.2个百分点。
(二)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1、样本采集
本文所采用的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和许多当地聘用了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企业的高管的约谈;二是针对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已毕业和在校学生发放的《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在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编制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试行问卷,并向本校部分已毕业和在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发放100份进行预测,收回有效问卷95份,经分析修订,形成正式问卷。问卷调查的结果通过ASP+SQL的程序导入到SQLSERVER数据库,然后运用 SQL语句对影响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分析。
2、数据分析
(1)“学科理解力”方面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高管和65%的学生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掌握的知识过时、知识面较窄。
(2)“技能”方面的现状。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企业高管和学生认为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专业技能较弱,缺乏基本专业技能,毕业生进入企业后,一般需要经过半年至一年时间的培训才能开展工作。
(3)“元认知能力”方面的现状。经过调查发现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缺少元认知能力。一方面,学生掌握的知识过时、知识面较窄,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被动地受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降,在课堂之外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不够。
(4)“自我效能感”方面的现状。通过调查发现,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经验和,而且技能的缺乏、学习能力薄弱使得学生的自信心下降,即自我效能感差。
上述情况是根据 USEM模型理论反映出的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就业能力弱的问题。
三、以培养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模式
根据以上的分析,要提高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就要拓宽专业知识 、增强专业技能、加强学习能力和提高自信心等。我国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可以围绕上述几个方面进行。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四年的本科教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基础教学阶段 、专业教学阶段和职业教学阶段。如图2所示。
1、第一教学阶段即基础教学阶段,它包括三个模块:基础教学模块、综合能力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基础教学模块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理论教学。综合能力培养模块着重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整合能力和交流能力的训练,这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由学工部承担,主要内容是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图2 基于USEM模型的教学改革三阶段
2、专业教学阶段包括专业教学模块、部门经济管理的基本能力培养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专业教学模块包括必须的专业课程学习。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模块是在第一阶段综合能力的基础上 ,进一步加强学生的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可以满足工作单位的需要,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与第一阶段中的有所不同,应由专业教师承担这一工作,把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具体化。
3、职业教学阶段包括职业教学模块、部门经济管理能力培养模块和就业指导模块。职业教学模块由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或
意向就业单位共同承担。根据就业意向,指导学生学习与工作性质相关的专业知识,以适应今后工作 的需要。职业教学模块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若干个子模块,以供从事相关工作的学生选择。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模块业由学工部、指导教师和就业(实习)单位共同承担,探讨步入社会后将会遇到的一些问题,以尽量缩短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不适应期。
[参考文献]
[1]白剑宇,吴春.基于USEM 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2] LeeHarvey.OnEmployabilitytheHigherEducationA—cademy.2004.
[3]赵付明,张墙玉.高校教学改革要与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2).
[4]冯菊香,冯东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要面向大学生就业[J].教育与职业,2006(4).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教改课题《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高等农业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和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教改课题《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我国高校独立学院教学改革研究》(编号:DB2011041)的阶段性研究
(作者单位:1.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2.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