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招徐克

来源 :新电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langdetian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和徐克面对面聊天,那感觉有点像寻着宝,你敲开那扇厚重的石门,立刻就是满眼黄金。
  我们是被安排的第一家媒体,兴甚。当时是下午两点,用过午饭的徐克坐在酒店最不显眼的一个角落,气定神闲地享受着午后阳光。倘若早几年,要这位在“华山”肆意弄剑的徐大侠,这样奢侈地把时间浪费在采访上,他肯定是舍不得。毕竟,徐先生除了头顶“香港新浪潮电影先驱”的名号,还有个一向低调、怪戾的行事作风令人敬仰。不过如今的徐克,叼着一根粗大的雪茄,不断地调整着更舒服的姿势,不像大侠,倒像一位大哥。
  
  一、低调的[散打]
  
  (□ 新电影 ■徐克)
  □ 你的每部电影都会引起大家蜂拥关注,但这部[散打]似乎无声无息就来了?
  ■ 这是我第一次来内地宣传,其实我的电影一直都很低调,这和我人有关。我不想让自己涉及到电影的宣传中,那是发行的事。我拍片是不让记者探班的,一直都这样。[蜀山]时是狗仔队在跟伊健和柏芝。
  


  □ [散打]你是做监制,导演是麦子善,他以前给你的电影做过多次剪辑师。
  ■ 其实90%的香港电影都是他剪的,无论大小。我和他是在1988年开始合作的,以前都各做各的。其实和我合作要看缘分,遇上了谈得来就开始。没有什么理由。
  □ 他导演的电影你看过吗?
  ■ 看过,我觉得他在不断寻找自己的风格,努力走自己的路。他剪过很多片,导片的话就要避免和人家雷同,但这是很难的。拍电影最恐怖的就是你喜欢一部电影,结果拍出来和那个一样,没自己的特点。所以你看了那么多电影但真正做电影还是要强调个人化。找出自己的路是我们电影的一个创作过程,比如说我看了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但不会也跟着做。就是因为喜欢才不做,做了就等于重复别人。我喜欢黑泽明,但我绝对不回重复他的类型。必须有自己的路,可能有时候你会受他影响,但不等于一样,你个人的东西该有自己的表达方式。
  □ [散打]的故事中设计了两个心结,一个是男主角对自己过往的成就看得太重,一个是记忆中的创伤,用意何在?
  ■ 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是在逐渐成长中确立起来的,一定下来就很难改变。就像男主角得过冠军,之后一直沉浸在荣誉中,知道天外有天之后就受不了了,所以他的命运后来改变了,需要找个方向。人在这个世界里应该真实生活,不应该找标准束缚自己。
  


  二、电影杂家
  
  □ [散打]与以往徐克电影很不一样,大概因为你不是导演,但你的作品的一些元素还在,比如有本事的人,能力受到阻碍,然后再奋发。有种挫折感,是否有种情结在里面?
  ■ 其实你讲出来不是件好事。拍电影不是去塑造演员,如果创作一个东西老让人找出痕迹,那毛病就大了。[散打]我是监制,主要是配合导演,不能让监制的风格太明显,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导演有自己的风格,和不同监制会有一个不同的风格,不是说一个监制来了,导演自己的风格就没有了,这是很恐怖的。所以[散打]里面只是有我的一点影子。
  □ 但你以前监制的[东方不败]、[倩女幽魂],徐克的影子就特别明显,给人感觉那就是徐克电影?
  ■ 主要是他们和我太熟了,变成大家一起做电影。你参与了,那么你的想法就能展现。
  □ 最明显的应该是程小东吧,在与你合作[笑敖江湖]之前,他武指风格是很实在的,和你合作后多了很多华丽元素?
  ■ 这个我不知道,他应该知道。我觉得拍武侠片,动作设计其实是导演和武指两个人共同完成的。举个例子说,要拍[女侠],怎么处理能特别呢,这个是交流问题。一般来讲我们拍一个故事一定要找出它的逻辑性、戏剧性,然后整合出一个完整的东西。动作也是剧本的一个处理方法,是编出来的。比如说,我要这场戏打半小时,武打要有两个特点,要快、要狠,但这只是一个要求,不成为一个标准。对于武侠片,它的标准就是必须要有想法在里面。首先编剧得知道某个动作是否可行,然后加入这个动作细节,之后武指完成它。其实这是个相辅相成的事情。
  □ 你拍电影是不是总有个标准,或者风格呢?
  ■ 我没有,喜欢拍什么就拍什么。所以你们说这个不像你以前的电影,那最好了。如果有一天我不做电影,肯定是我对电影没感觉了。
  □ 但你早期就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标准,新浪潮时期的[第一类型危险],就是一部很有高度的电影?
  ■ 那部电影中你能看到一种愤怒的情绪在,所以让人看了很不舒服。但当时我没觉得,就是觉得表达出我想表达的东西了,过了几年再看,就觉得难受,感觉电影怎么那么黑暗,连带世界都很丑陋,没有寄托,没有安全感。
  □ [第一类型危险]成了很多香港电影的楷模,像[香港制造]的调子就很类似。
  ■ 不一样,但可能思想差不多。拍那种很压抑,自己都受不了。后来我就改拍喜剧了。
  


  □ [地狱无门]是比较早期的喜剧风格电影吧?
  ■ 那时候我还不会搞喜剧,就想拍个完全不同的喜剧,所以才找这个题材,是改编自鲁迅的[狂人日记]。因为之前也没摸清喜剧的概念,总把一些很另类的想法加进去,出来的东西往往把人吓一跳。自己看的时候都觉得很恐怖,人疯疯癫癫的,根本不是喜剧。当时一直觉得导演就是处理电影手法的设计,其实不准确,应该还有情绪设计,应该让人看完舒服,无论悲剧还是喜剧。我到现在还是喜欢喜剧,在考虑以后再拍一个。
  □ 新艺城时期大多是喜剧,[我爱夜来香]也是香港没有的,尤其是豪华背景、豪华阵容。
  ■ 豪华不过成龙就是了,哈哈!我们讲豪华其实是一种讽刺性的,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假的,漂亮的夜总会其实很小,就是颜色上红红黄黄的,那也是种讽刺,是在讽刺电影圈的泡沫。里面那个探长是我的好朋友泰迪罗宾演的,现实中这样的探长肯定不会有,怪怪的。林子祥是个私家侦探,不中不西,也很讽刺。
  □ 但是后来[最佳拍档]系列则是完全的喜剧。
  ■ 那些都是新艺城方程式的东西。后来我拍了第三集后和新艺城说必须走别的路,才分开的。方程式的东西很麻烦,很容易禁锢你的灵感。
  □ 那个时候你还经常演电影的。
  ■ 不是我爱演,是无意识的。那时候每部都有很多临时演员,他们很麻烦,所以我常常跑到他们里面,带动他们情绪。时间长了,只要什么角色没人我就顶替。
  □ [最后胜利]你还被提名最佳男配角。
  ■ 我觉得提名太过分了,我演得太烂了。要我演大哥,我不会打,还不够狠,谭家明就把我弄得很凶,每个人都很怕我,脸白白的,带着金链子,穿着白西装。
  


  三、 武侠根源
  
  □ 大家都知道你有武侠情结,这种情结从何而来?
  ■ 我是一个武侠小说迷,从10岁就开始看武侠,那时候很多地方都看不懂,经常被跳来跳去的空间搞得糊里糊涂。那时候对“武侠”完全是怀着一种好奇,对那种飞檐走壁的生活怀有憧憬。
  □ 你的第一部作品[蝶变]就是武侠片,那时候对“武侠”的意境已经了如指掌了吧?
  ■ 要真落实到电影上,那种武侠情怀是很难抓住的。当时我就有种好奇,什么叫武侠情怀?后来就拍武侠片,自然就把那个情怀弄出来了。我自己也在不断地改变想法,思考武侠的真正意义。武侠就是一个英雄人物做很伟大的事,正义、顶天立地、浪漫的,但这太抽象了,英雄也有不同的信仰,最大的情怀就是自然,所以拍武侠片我总是在抓这种感觉。而且我觉得很多武侠片都不把这个当回事儿,我反而比较关心。
  □ 您说自己是看武侠小说长大的,那对金庸、古龙、梁羽生三位如何评价?
  ■ 我比较喜欢金庸,这和我小时候看了太多金庸的书有关。古龙小说是我上大学后才开始看的,他的武侠小说其实是古今错位的,用古代人的行为描述现代人的心态,他描写的江湖就像现在的黑社会,大哥、小弟一大堆,强调的是浪子这个概念;而金庸则传统观念重些,故事性也更强,有浪漫情怀,有历史感。他们两个对爱情的看法也背道而驰,金庸笔下人物最终是美好的,古龙通常用危险的讯号告诫大家爱情是危险的。梁羽生则绝对传统,喜欢诠释民族大义,他的作品动不动就是一部历史,但他文采好。
  


  □ 如果改编成电影作品,哪位的难度最大呢?
  ■ 肯定是金庸,一是牵涉的场面庞大,光是[神雕侠侣]中的万寿山庄,就有多少头狮、多少头象、多少头老虎,都交待得一清二楚,这电影怎么拍?第二是功夫不好拍。他笔下的武功很多都追求意境上的,改编起来比较麻烦。第三是人物多,很难取舍。名门正派和他们认为的邪异类,关系复杂不说,个性也很暧昧。古龙小说的武功最难拍,每个招式都很抽象,像手枪与武士刀的综合。当时决定改编金庸小说是因为那时候正好80年代,是个时局不稳的年代,每个人身上似乎都有种身不由己的江湖感觉,这和小说很相似。而且像岳不群、任我行、东方不败这些人物身上都有一种宿命及迷离,还有一种解脱。和我们当时的处境十分类似,我有同感。
  □ 你是武侠电影先驱,对像[东邪西毒]、[卧虎藏龙]这样另类武侠怎么看?
  ■ [卧虎藏龙]绝对不是另类,它只是把感情的篇幅放大了。它是一种很文艺的武侠,而且有袁和平的武打风格,我觉得唯一大胆的是吊钢丝,超越了常规,我们一般不会这么做,因为太明显,但老外接受,这是我觉得最意外的事情。[东邪西毒]是很另类,很后现代的。他那个东西其实很难抓,他的戏一般都是在剪接的时候才知道是什么东西,所以处理动作很麻烦,很难配合。但归根结底,气氛处理多于动作,应该叫武侠气氛电影。
  □ 你的电影我们都耳熟能详,好像只有[棋王]比较陌生。
  ■ 那是两个棋王弄到一起的,当时我就想,为什么都说棋王呢?下棋代表什么?是所有中国人的一种状态还是什么?是因为无法讲出来才改成下棋,是一个局上的东西吗?我思量了很久,觉得很有意思,所以就把他们统一成了一个剧本。但我觉得当时我很不成熟,没有达到预期的标准。
  □ 你是不是常常这样,拍完一部电影之后总有些地方不太满意。
  ■ 基本上是,这和“进化论”相似,你的想法总在变,对自己的要求也在不断上升。
  □ 后来去好莱坞发展过一段时间,初衷是什么?
  ■ 主要是出去开拓一下眼界,知道好莱坞具体是怎么回事。香港毕竟很小,好莱坞是世界电影的精华,在那边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接触了许多新的电影理念,这对以后的发展有好处。
  


  □ 在那儿也拍了两部电影吧?
  ■ 但都不太成功。但我觉得每一种新尝试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新的出发点去考虑问题,就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一个人不可以永远保持一个层面,这样会僵化。而且我对电影一直抱有一种猎奇心理。重要的是经历的过程和积累的经验。
  □ [顺流逆流]是你从好莱坞回来之后拍的电影,里面多了很多摇滚电影的味道。
  ■ 你觉得像摇滚电影?可能和演员有关,那几个演员伍佰、谢霆锋、卢巧音都是热爱摇滚的歌手。现在拍电影要避开音乐圈里的人很难呀!因为演员能唱的都跑去唱歌了。以前觉得梁朝伟是个踏实演戏的,没想到他也跑了。现在看,那个电影的镜头和动作都有点摇滚意味,但这也都是后来才发现的,拍的时候没想过。
  □ 你的电影风格种类很多,很多时候都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感觉,你的每一次转变是刻意的吗?
  ■ 这取决于我的阶段性想法,人在不同时期的想法肯定不同,我们做电影也一样,以前觉得社会意识重点的好,后来又喜欢喜剧,但我同时还爱武侠片,我的改变一切取决于我当时的状态。像我的影片中经常出现一些奇幻元素,这都不是我在清醒状态下想出来的,而是从感性出发的。但是有时候还得向市场妥协。我的妥协方式就是拍不同风格的电影,以满足不同人的口味。所以,鲜少难见的题材永远是我关注的重点。
  □ [蜀山]的转变似乎不太成功啊?
  ■ 它不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说具体的某个原因,但我觉得,更多的是特技运用得不够成熟,呈现的效果并非当初设想。电脑特技只是把人们幻想的世界呈现出来,但有时候会显得很生硬,冷冰冰的,这让观众对银幕上的东西缺乏安全感。
  
  采访时,徐克的太太施南生女士也在,但她离徐克很远,坐在咖啡厅另一端的一张桌子前和朋友们聊天。[散打]是寰亚发行,身为寰亚的一员重将,及徐克“电影工作室”的拍档,此行她必定陪伴在侧,只是保持着低调姿态。我们和她闲聊了几句,因为她一直认为自己是电影圈的边缘人,所以一般正式采访,她都采取回避态度。对于与丈夫合作的“电影工作室”,她一直以内勤人员自居,一切主导还是徐先生说了算;而徐克这边,则称太太才是他的领导人,工作室的事基本上都是这位内勤人员说了算,他只是个打工的。
其他文献
王小帅在电话里说他很忙,真见到他,倒是一副悠哉的样子。见到我们,一时还没了状态,弄得我们也有点紧张。实际上王小帅还是很亲切的,包括这种紧张。果然,还没聊几句大家就全都卸了包袱,就像在酒吧遇到一个朋友的朋友,想到哪儿说到哪儿。王小帅工作室里,放了一些旧式家俱和风车。还有墙上,按文革时的风范,红底黑字地写了六个大字“人民电影公社”。不知道这是王小帅的后现代,还是王小帅的理想。    我对人的异化感兴趣
期刊
莫言:《白狗秋千架》是一部关于命运的偶然性、不确定性及探索性的小说。  霍建起:[暖]是一部带着追忆往事的情怀及淡淡哀愁的电影。  故事:夏末秋初,林井河从北京回到阔别10年的家乡。在桥头他遇到初恋情人——暖,这是个让他不敢再见又不曾忘怀的人。暖的平静刺痛了井河,他决定推迟回城的日期。  昨天并没有走远。那时的暖漂亮出众,能歌善舞,在村里人看来,暖迟早要离开农村。很多年轻人,当然也包括井河,都喜欢
期刊
我们这些对摄影一窍不通的人,会经常提到顾长卫这个名字,就像半文盲对“三国”的兴趣一样。当那些逆光、侧光、顶光从银幕上流泻下来时,深知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而是在与我们分亨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精神生活,是美术的、文学的、音乐的,更是电影的。我们为有他这样的同胞,或这样的同类而感到骄傲。我们为此可以满怀欣悦地行走,并目视前方。好了,连续多日来的热盼,终于在我们离开安阳前的最后一晚,与顾长卫面对面坐了下来
期刊
□ 记者/尚可、博乐、肖铁  □ 采访摄影/张议元  □ 剧组摄影/王小宁    田壮壮从那堆了半房子书的屋里出来,穿着件老头衫,我们不能把穿在他身上的那个东西叫T恤,脚上是薄底布鞋。尚可后来说老田这样子让他立即想起松花江畔早市上一个卖鱼的熟人。他就这么出来,打量我们的眼神好像我们是来偷东西的。  进了他的屋,看见一个柜子上放了一摞吴清源(日本围棋大师)的图书。“你这是干嘛呢?”  “我这是要给吴
期刊
一个所谓的喜剧    这位冯小刚是个无法复制的楷模,那里边周旋于是非的智慧,平衡于上下的韬略,提防明枪暗箭的辛苦,承受浅薄误解的委屈,必定不堪回首。  这位冯爷其实一直在斗争,几乎没几个人知道他的喜剧是他表象外的圆滑的适应,是他向制高点发起总攻前的历练热身。  临去之前,我说我对这位冯爷的访问是不用准备的,或者说我用两手捧成个碗,说几句话,如果不出我的意外,他就能把心吐我手里。  8年前(8是个虚
期刊
任何极端的、攻击性的都是我很排斥的东西,比如说暴力,它其实是有一种调情性的,它用一种很奇怪的暴力来取悦大众,来勾引大众。任何勾引大众的方式,不管是什么形式,我觉得都是特别没劲的……  赶到青年电影制片厂贾樟柯的那个半地下室的时候,他正在会客,一看那气质,大约是艺术青年,两个。见我们来了,他们准备告辞,临走前拉贾樟柯合影,背后的墙上是他那几个电影的海报,没怎么认真裱,但是大,难得一见。  贾樟柯烟瘾
期刊
陆川不是那种热情的人,面部表情变化很少。可能是年龄相近的原因,我直觉他是那种外表斯文平淡,真遇事,会特别暴烈。这次谈话,印证了我的想法。这样一个跟我坐在酒店咖啡厅里的、穿着得体休闲西装搭配黑色衬衣的高瘦男子,是可以这样悠闲讲究地呷着加奶的现磨咖啡,也可以激动起来带着一帮人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猫上四个多月,拍部个力争与众不同的电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彻头彻尾地干一次体力活。    只剩一口气    
期刊
>> 某日,冯小刚工作室。   我们坐下等主人,看一些[手机]的宣传材料。我们想象不出这片会怎么拍,片名的着眼点很小,但材料透出了个轮廓:它要说的事可够大,甚至可能大得可怕。   刘震云先到,人透出些闲散。坐下就和女孩子逗:  “这电影要是成功了呀,那是剧本好,你知道剧本很完美;电影要是坏了,那跟我的剧本没关系,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么!”   正笑着,冯小刚进来了,比上次看着精神,与刘震云一照面,俩人
期刊
李欣是个上海人,拿上海说事,对他而言,应当是种顺其自然。上海是有两面性的,一面是中国,一面是世界。从李欣的[谈情说爱]、[我血我情]到[花眼]。我们可以看出,李欣钟情的是国际化的上海,那些入骨的闲愁仿佛真把它当作正经事,才不会辜负柏油马路上婆娑的身影。现在,他在鼓捣一部叫[自娱自乐]的新片,从表面上看,这个擅长爱情与城市题材的聪明的上海人将由这两大主题破茧而出,去尝试全新的内容——讲述一群农民拍电
期刊
赶到[向日葵]剧组在北影厂明清街的外景地后,工作人员鲁小姐在四合院中给我们介绍了拍摄进展情况,期间张扬安静地端着盒饭进屋,并对我们那本赠刊上的第六代选题产生了兴趣。饭后他建议采访在拍摄现场后安静的小胡同开始。此处被设计成一条北京普通胡同的格局,甚至能看到青灰色的墙上写着的“拆”字。张扬在采访过程中不时小声咳嗽两声,据鲁小姐说,张扬这两天正发着烧。采访将近结束时,天上飘下了零星的雨点,略有寒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