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抗肿瘤药物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患者的临床分型、治疗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情况、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结果:胆汁淤积型、肝细胞损伤型和混合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使用作用于DNA分子结构的药物明显高于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和影响蛋白质合成和有丝分裂的药物(P<0.05);对患者停止使用抗肿瘤的药物后进行综合治疗均可获得较高的治疗效率(P>0.05)。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肝细胞损伤型最为常见,临床使用较多的治疗药物为作用于DNA分子结构的药物,患者的预后效果较好。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多是因为治疗药物或者代谢产物所导致的肝损伤症状,患者的病程长较且对身体的危害较大,而且多种的临床治疗药物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情况,其中,抗肿瘤的治疗药物导致的肝功能损伤最为常见[1-2]。本文对抗肿瘤药物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男性47例,女性53例,患者的年龄为19~75岁,平均年龄为(43.5±6.2)岁,其中,有38例患者存在既往肝病史,有17例患者存在饮酒史,有3例患者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史(主要表现为乏力、发热、纳差、恶心等),有42例患者没有任何的自觉症状。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分型,有53例患者为肝细胞损伤型,有34例患者为胆汁淤积型,有13例为混合型,不存在重症的药物性肝损伤情况。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在接受化疗之前不存在基础性疾病,化疗之后才表现出相关的临床症状或者血生化相关指标的异常情况,停止用药之后则肝损伤的症状得以改善,再次使用治疗药物之后则肝损伤的症状的出现更为迅速,症状也更加的严重。所有患者的肝损伤症状均大多于用药的1~4周内出现,也有患者用药几个月之后才表现出肝损伤症状,某些治疗药物的潜伏期更为长久。患者还应满足以下症状的2条或者2条以上:用药初期的临床症状为发热、瘙痒、皮疹等药物过敏反应;患者周围血液中的嗜酸粒细胞提高6%以上;存在肝内的胆汁淤积或者实质的细胞损害等临床症状及病理现象;经淋巴细胞的转化试验或者巨噬细胞的移动试验显示阳性;患者的肝炎标志物显示阴性;对患者进行2次的给药之后再次的肝损伤症状。
1.3 排除标准
存在原发性或者转移性肝癌的患者,存在肝脏血管性相关病变的患者,存在肿瘤及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患者,存在急性胆道梗阻的患者,由其他因素非药物所导致感染症状的患者,存在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使用非化疗的药物或者进行非药物的治疗所导致肝损伤的患者等。
1.4 研究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100例药物相关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分型、治疗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情况、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统计的数据均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胆汁淤积型患者的血清丙氨酸移氨酶、血清天冬氨酸移氨酶、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和混合型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细胞损伤型患者的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低于胆汁淤积型患者和混合型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治疗中使用较多的为作用于DNA分子结构的药物,明显高于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和影响蛋白质合成和有丝分裂的药物的使用(P<0.05),使用较多的药物有顺铂、表柔比星、氟尿嘧啶和多西他赛等,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对患者停止使用抗肿瘤的药物后进行对症的支持治疗和保肝、退黄等综合方式的治疗,所有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较高,组间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详细情况如表3所示。
表1 各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检查比较
表2 患者使用的抗肿瘤药药物类型和使用次数分析
表3 各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肝损伤是致使药物在临床的治疗中被放弃使用的一个最为常见的原因,但是目前对于药物引起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仍被低估[3]。而临床使用的化疗药物的作用较强,导致的副作用较大,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而且当对患者进行联合用药时会使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增加,而肿瘤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也逐渐的降低,容易引发急性药物性肝损伤[4]。肿瘤患者对于肝损伤具有一定的易感性,所使用的化疗药物也具有一定的肝毒性,所以肿瘤患者极易发生肝损伤情况。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化疗的过程中,临床诊治医师应充分重视患者的肝功能改变情况,并时刻观察患者的相关不良反应症状。当发现患者出现肝损伤时应立即停止用药或者进行一定的调整、更换临床治疗的方案等,从而使患者出现肝损伤的情况明显降低 [5]。
本研究显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比较常见为肝细胞损伤型(53%)和胆汁淤积型(34%),还有13%的患者为混合型,各种类型患者的实验室相关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导致患者发生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最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为作用于DNA分子结构的药物,明显高于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和影响蛋白质合成和有丝分裂的药物(P<0.05);且一般当患者停止使用抗肿瘤的药物后的预后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李楚倩.抗肿瘤药物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J].海峡药学,2013,25(2):85-87.
[2] 李一凡.10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
[3] 杨彩霞,赵远红.常用抗肿瘤药物的肝损伤机理及中西医防治述要[C].//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877-881.
[4] 汤丽娜,林峰,沈赞等.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物引起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Ⅲ期临床试验[J].肿瘤,2012,32(9):738-743.
[5] 张颖,张赣生,保志军等.中国老年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879例临床荟萃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3,12(6):434-437.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多是因为治疗药物或者代谢产物所导致的肝损伤症状,患者的病程长较且对身体的危害较大,而且多种的临床治疗药物均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情况,其中,抗肿瘤的治疗药物导致的肝功能损伤最为常见[1-2]。本文对抗肿瘤药物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进行临床研究分析,所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4月到2014年4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男性47例,女性53例,患者的年龄为19~75岁,平均年龄为(43.5±6.2)岁,其中,有38例患者存在既往肝病史,有17例患者存在饮酒史,有3例患者存在药物的不良反应史(主要表现为乏力、发热、纳差、恶心等),有42例患者没有任何的自觉症状。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分型,有53例患者为肝细胞损伤型,有34例患者为胆汁淤积型,有13例为混合型,不存在重症的药物性肝损伤情况。
1.2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在接受化疗之前不存在基础性疾病,化疗之后才表现出相关的临床症状或者血生化相关指标的异常情况,停止用药之后则肝损伤的症状得以改善,再次使用治疗药物之后则肝损伤的症状的出现更为迅速,症状也更加的严重。所有患者的肝损伤症状均大多于用药的1~4周内出现,也有患者用药几个月之后才表现出肝损伤症状,某些治疗药物的潜伏期更为长久。患者还应满足以下症状的2条或者2条以上:用药初期的临床症状为发热、瘙痒、皮疹等药物过敏反应;患者周围血液中的嗜酸粒细胞提高6%以上;存在肝内的胆汁淤积或者实质的细胞损害等临床症状及病理现象;经淋巴细胞的转化试验或者巨噬细胞的移动试验显示阳性;患者的肝炎标志物显示阴性;对患者进行2次的给药之后再次的肝损伤症状。
1.3 排除标准
存在原发性或者转移性肝癌的患者,存在肝脏血管性相关病变的患者,存在肿瘤及病毒性肝炎的患者,存在自身免疫性肝炎的患者,存在急性胆道梗阻的患者,由其他因素非药物所导致感染症状的患者,存在代谢性疾病的患者,使用非化疗的药物或者进行非药物的治疗所导致肝损伤的患者等。
1.4 研究方法
对纳入研究的100例药物相关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分型、治疗药物的种类和使用情况、治疗效果等进行分析。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中所统计的数据均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结果
结果显示,胆汁淤积型患者的血清丙氨酸移氨酶、血清天冬氨酸移氨酶、总胆红素水平均明显低于肝细胞损伤型患者和混合型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肝细胞损伤型患者的碱性磷酸酶水平明显低于胆汁淤积型患者和混合型患者,组间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治疗中使用较多的为作用于DNA分子结构的药物,明显高于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和影响蛋白质合成和有丝分裂的药物的使用(P<0.05),使用较多的药物有顺铂、表柔比星、氟尿嘧啶和多西他赛等,详细情况如表2所示。对患者停止使用抗肿瘤的药物后进行对症的支持治疗和保肝、退黄等综合方式的治疗,所有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较高,组间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上的意义(P>0.05),详细情况如表3所示。
表1 各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实验室指标检查比较
表2 患者使用的抗肿瘤药药物类型和使用次数分析
表3 各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3 讨论
肝损伤是致使药物在临床的治疗中被放弃使用的一个最为常见的原因,但是目前对于药物引起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仍被低估[3]。而临床使用的化疗药物的作用较强,导致的副作用较大,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而且当对患者进行联合用药时会使药物对肝脏的毒性增加,而肿瘤患者的自身免疫能力也逐渐的降低,容易引发急性药物性肝损伤[4]。肿瘤患者对于肝损伤具有一定的易感性,所使用的化疗药物也具有一定的肝毒性,所以肿瘤患者极易发生肝损伤情况。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化疗的过程中,临床诊治医师应充分重视患者的肝功能改变情况,并时刻观察患者的相关不良反应症状。当发现患者出现肝损伤时应立即停止用药或者进行一定的调整、更换临床治疗的方案等,从而使患者出现肝损伤的情况明显降低 [5]。
本研究显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比较常见为肝细胞损伤型(53%)和胆汁淤积型(34%),还有13%的患者为混合型,各种类型患者的实验室相关指标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导致患者发生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最常见的抗肿瘤药物为作用于DNA分子结构的药物,明显高于影响核酸合成的药物和影响蛋白质合成和有丝分裂的药物(P<0.05);且一般当患者停止使用抗肿瘤的药物后的预后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 李楚倩.抗肿瘤药物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分析[J].海峡药学,2013,25(2):85-87.
[2] 李一凡.107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2.
[3] 杨彩霞,赵远红.常用抗肿瘤药物的肝损伤机理及中西医防治述要[C].//2013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年会论文集.2013:877-881.
[4] 汤丽娜,林峰,沈赞等.异甘草酸镁治疗抗肿瘤药物引起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Ⅲ期临床试验[J].肿瘤,2012,32(9):738-743.
[5] 张颖,张赣生,保志军等.中国老年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879例临床荟萃分析[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3,12(6):43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