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是20世纪美国诗坛上第一批重要的诗人之一,曾获得过三次普利策奖。他也是美国诗歌从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的一个重要的承接人。正如露易丝·博根所说,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的诗正像一根铰链,把美国诗歌从19世纪的多愁善感带向了20世纪的残酷现实和真实内心。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一生生活在艰难困苦和悲观抑郁中,他个人的经历使得他对社会现实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他的性格因素也促使他更加关注小人物在现实社会的挣扎。罗宾逊创作的诗歌所呈现的悲观并不是消极绝望的悲观,而是一种蕴涵了一些积极的价值观的悲观,那就是新英格兰人拥有的那种忍耐与气节,也体现了诗人的信仰:这世上有很多值得让人们活下去的理由,但是人们必须经过炼狱般的过程才能真正找到它。本文将从赏析罗宾逊的作品Richard Cory (《理查德·科里》)入手,来体现这一特点与主题。
Richard Cory是一首小短诗,结构清晰,前三个诗节都在描写主人公Richard Cory的生活,最后一诗节则向读者揭示了他的悲剧性结局。这首诗最能体现罗宾逊“这世上有很多值得让人们活下去的理由”的观点。单从题目上看,读者会猜测该诗将表达叙述人对一个有钱人或者是贵族的仰慕。然而,只有在具体分析之后读者才会恍然大悟。该诗并没有使用太多的技巧,既没有暗喻、明喻等常见的手法,也没有象征,但是字字都能激起读者的共鸣。第一行诗,“Whenever Richard Cory went down town”,就把诗歌里的人物一分为二划成了两类人,这个基调贯穿了诗歌的始终。如果Richa-
rd Cory要去down town, 即市区,说明他是住在郊区。众所周知,在美国市区就是商业区,那里高楼耸立,没钱的工薪阶层才会在那里租一间小小的公寓住,而有钱人则居住在坐落于环境优美的郊区的别墅里。因此,我们得知,Richard Cory是个有钱人。第三、四行,“He was a gen-
tleman from sole to crown/ Clean favor-
ed, and imperially slim.”给了读者关于Richard Cory更加具体的描述:“gentlem-
an”一词继续把诗中人物按社会经济地位进行划分。注意,作者并不是用“man”来形容他,而是“gentleman”,因为前者是泛指普通人,而后者则属于上流社会或经济、社会地位高的人。第二诗节进一步刻画Richard Cory的形象。叙述者让听众对Richard Cory的为人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他不仅外表让人羡慕,为人也让人钦佩,因为他从来不会歧视“我们”这些穷人:不仅谈吐文质彬彬,还会向“我们”问好,这让人们不禁怦然心动。在第三诗节,叙述者进一步肯定了Richard Cory的富裕程度。接下来的两行,“In fine we thought that he was everything/ To make us wish that we were in his place.”体现了“我们”这些穷人对他的羡慕,也从侧面进一步显示了他的身份地位。强烈的反差之下,读者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气氛,不禁要哀叹穷人的命运,替他们悲叹。然而,“thought”(本以为)一词暗示了Richard Cory或许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或许有着不为“我们”知晓的另一面。最后一诗节开头两行则披露了普通人的生活状况。这里诗人并不是一味地渲染穷人悲剧性的命运,而是暗中表明了他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尽管“我们”很穷,盼望着有一天能像Richard Cory一样富有,但是“我们”的内心是平衡的,因为“我们”心怀梦想和希望,因此这样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相反,全诗的结尾两行又回到Richard Cory的生活并揭示了他悲剧性的结局:在一个平静的夏日,他回到家中将一颗子弹射入了自己的脑袋。这样的结局看起来似乎显得出乎意料,本以为是那些穷人无法摆脱困苦的生活会自寻短见,或抑郁而终,结果却是Richard Cory这样一个完美的,有着让人羡慕的财富、学识和良好的举止的绅士自杀了!但读者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个结局也并非不可理喻。罗宾逊本人就十分鄙视和谴责当时盛行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他想告诉读者们,在当时的时代里,金钱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生的所有内容。因此,他笔下的Richard Cory尽管十分富有,但灵魂却是空虚的,因此无法找到生活的真谛。相反,倒是那些贫穷但内心充满希望的人过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因此,这首诗非常生动地体现了罗宾逊的信念:尽管生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人们也无须消极悲观,因为希望和梦想是我们坚强地活下去的最好理由。
总而言之,尽管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创作的诗歌笔调比较忧郁悲观,但这只是诗人个人经历的一种反映,并不代表他对人生的态度。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用他的笔告诉世人,物质的丰富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宁静。他作品中的人物都不是显赫之辈,不过是在工业化蒸蒸日上,物质空前发达的社会中苦苦挣扎着的普通人,但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心怀希望、精神忍耐的人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摆脱悲剧性的结局。所以说罗宾逊诗歌中的悲观主义并非是消极厌世的悲观,而是蕴涵了许多积极的品质与价值观。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语学院)
Richard Cory是一首小短诗,结构清晰,前三个诗节都在描写主人公Richard Cory的生活,最后一诗节则向读者揭示了他的悲剧性结局。这首诗最能体现罗宾逊“这世上有很多值得让人们活下去的理由”的观点。单从题目上看,读者会猜测该诗将表达叙述人对一个有钱人或者是贵族的仰慕。然而,只有在具体分析之后读者才会恍然大悟。该诗并没有使用太多的技巧,既没有暗喻、明喻等常见的手法,也没有象征,但是字字都能激起读者的共鸣。第一行诗,“Whenever Richard Cory went down town”,就把诗歌里的人物一分为二划成了两类人,这个基调贯穿了诗歌的始终。如果Richa-
rd Cory要去down town, 即市区,说明他是住在郊区。众所周知,在美国市区就是商业区,那里高楼耸立,没钱的工薪阶层才会在那里租一间小小的公寓住,而有钱人则居住在坐落于环境优美的郊区的别墅里。因此,我们得知,Richard Cory是个有钱人。第三、四行,“He was a gen-
tleman from sole to crown/ Clean favor-
ed, and imperially slim.”给了读者关于Richard Cory更加具体的描述:“gentlem-
an”一词继续把诗中人物按社会经济地位进行划分。注意,作者并不是用“man”来形容他,而是“gentleman”,因为前者是泛指普通人,而后者则属于上流社会或经济、社会地位高的人。第二诗节进一步刻画Richard Cory的形象。叙述者让听众对Richard Cory的为人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他不仅外表让人羡慕,为人也让人钦佩,因为他从来不会歧视“我们”这些穷人:不仅谈吐文质彬彬,还会向“我们”问好,这让人们不禁怦然心动。在第三诗节,叙述者进一步肯定了Richard Cory的富裕程度。接下来的两行,“In fine we thought that he was everything/ To make us wish that we were in his place.”体现了“我们”这些穷人对他的羡慕,也从侧面进一步显示了他的身份地位。强烈的反差之下,读者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气氛,不禁要哀叹穷人的命运,替他们悲叹。然而,“thought”(本以为)一词暗示了Richard Cory或许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幸福,或许有着不为“我们”知晓的另一面。最后一诗节开头两行则披露了普通人的生活状况。这里诗人并不是一味地渲染穷人悲剧性的命运,而是暗中表明了他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尽管“我们”很穷,盼望着有一天能像Richard Cory一样富有,但是“我们”的内心是平衡的,因为“我们”心怀梦想和希望,因此这样的生活也变得有意义。相反,全诗的结尾两行又回到Richard Cory的生活并揭示了他悲剧性的结局:在一个平静的夏日,他回到家中将一颗子弹射入了自己的脑袋。这样的结局看起来似乎显得出乎意料,本以为是那些穷人无法摆脱困苦的生活会自寻短见,或抑郁而终,结果却是Richard Cory这样一个完美的,有着让人羡慕的财富、学识和良好的举止的绅士自杀了!但读者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个结局也并非不可理喻。罗宾逊本人就十分鄙视和谴责当时盛行的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他想告诉读者们,在当时的时代里,金钱不是也不应该是人生的所有内容。因此,他笔下的Richard Cory尽管十分富有,但灵魂却是空虚的,因此无法找到生活的真谛。相反,倒是那些贫穷但内心充满希望的人过得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因此,这首诗非常生动地体现了罗宾逊的信念:尽管生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人们也无须消极悲观,因为希望和梦想是我们坚强地活下去的最好理由。
总而言之,尽管埃德温·阿林顿·罗宾逊创作的诗歌笔调比较忧郁悲观,但这只是诗人个人经历的一种反映,并不代表他对人生的态度。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用他的笔告诉世人,物质的丰富并不能给人们带来内心的宁静。他作品中的人物都不是显赫之辈,不过是在工业化蒸蒸日上,物质空前发达的社会中苦苦挣扎着的普通人,但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那些心怀希望、精神忍耐的人才能找到生活的意义,摆脱悲剧性的结局。所以说罗宾逊诗歌中的悲观主义并非是消极厌世的悲观,而是蕴涵了许多积极的品质与价值观。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