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的教学思考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x1581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而作为老师的我总感觉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与高考似乎存在一定的差异,或者更直接更具体地说,除古诗文阅读与分析这一板块“有用”之外,其他单元(现代文阅读)学与不学“并无大碍”。你会发现,或许只要让学生从高一起始年段起就通过大量练习卷来强化语感,让他们机械般地熟习现代文阅读题,剩下时间专门练习语言应用表达部分和作文写作部分,高考结果不一定会都考高分,但肯定也不至于会考低分。
  学生面对语文学习,已经在初中留下了这么个印象,只要能背就能学好语文,而到了高中,针对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的不同要求,一下子发现语文不会了,更不会学了,多年的语文积累用不上了,所以不免会产生心态上的变化,导致几种心理的产生:
  1、漠视语文。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不抱任何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心情就做,没心情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考试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相对来说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针对语文的学习只是“走过场”。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无心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更是没有什么信心。而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也就难免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语文老师要向学生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
  首先, 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
  其次,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另外就是要重视教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最后,有的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大部分学生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中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面对学生的如此学习,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则应该从课堂入手,教学的目标定位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语文课的教学设计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教学目标从单纯地提高听说读写能力,转向情感、能力、审美情趣的同步发展。语文课堂既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着眼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到均衡发展,因此我们要敢于“跳出”语文看语文。
  教师要设法创设愉快的学习情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体现“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人”的现代师生关系观,教师的角色定位要准确,在自己全身心“投入”教学的同时,尽量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合适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允许学生用自己特有的方法学习课文,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不断把教学引向深入。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力求有所创新。使用同桌伙伴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提高课堂上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的效率。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与写相结合。语文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用“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法渗透”为特色的现代阅读新
  模式代替以“内容分析、烦琐提问、写法分析”为特征的阅读教学旧模式,使阅读教学返璞归真,成为真正的阅读能力训练课,语言文化修养课。教师在阅读指导上,要从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出发,注重诵读、感悟和积累,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课堂上所获得的内容远远达不到广泛阅读的标准,所以阅读课堂教学必须是开放性的,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语文教学资源,跳出教材,放大阅读范围,把“阅读小课堂”引向“阅读大课堂”。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学生其他素养的发展必须通过理解和运用语言来实现,我们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修养,坚守属于自己的那块领地。
其他文献
多媒体技术是近年来兴起并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的手段,多媒体技术的进入课堂,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把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了有利于教学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充分领略视听作用,积极主动地学习,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本人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来谈谈多媒体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几点体会。    一、合理利用多媒体,全面优化课堂
【摘 要】语文课程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如何在教学中展现活力上,本文结合个人实际工作经验对如何加强语文教学活力展开探讨,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展现活力 课程改革    一、传统语文教学模式的思考  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当中,中学语文在这个价值体系形成的过程当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中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生涯当中重要的一个基础时期,学好中学语文,就可
一、确立主题  “微笑乃是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言。”——施皮特勒  “微笑能缩短人们之间的距离。”——佚名  中国有句古话叫:“相逢一笑泯恩仇。”说的就是微笑的作用,在现实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微笑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无法比拟的魅力,往往会起到扭转乾坤的作用。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当你早上出门的时候,遇到的第一个人给你一个灿烂的微笑或亲切的问候,不管这个人是熟悉的朋友还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那么,你一定会
摘要: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形势。课堂教学的重心必须转变,过去是“以教为主”,现在要“以学为主”;过去是重“教”, 现在要重“学” 如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这是我们迫切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几点改变着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想法。  关键词: 课堂改革 观念 形式 评价 改变    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
[摘要]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而要在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关键词]历史学科;自主学习;提升阅读能力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也有学者称阅读为“智慧之源”、“学习之母”
历史课程改革要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这说明激发学生兴趣是这次历史课程改革的核心和目的所在。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在把知识注入生命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燃孩子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在愉快的体验中去获取新知。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不厌其烦
时间:2015年3月5日  场合:作政府工作报告  观点:各级政府要切实履行职责,狠抓贯彻落实,创造性开展工作。完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对实绩突出的,要大力褒奖;对工作不力的,要约谈诫勉;对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要公开曝光、坚决追究责任。
一、问题的提出    兴趣与好奇心是儿童音乐接受的动力。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唯一的学习动机。在儿童时期,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不可能对某一事物作出理性的判断,不能像成人那样为了某种需要去做。他们只能凭自己的兴趣,而且这种兴趣还是不持久的,很容易发生变化。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由获得这方面的知识在情绪体验上得到满足而产生。学生对音乐有着天然的兴趣。真正的兴趣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教材的启用,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使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才能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新教材体系与老教材有所不同,探究性学习活动增多,课时减少,教师教学压力增大,对重点的把握和难点的突破要求更高。九年级化学课本中有许多化学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无论教师讲得口干舌燥,面面俱到,但学生仍然理解困难,结果是事倍功半,徒劳无功。如何来解决这样的尴尬课堂呢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其中,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要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中考对历史时空观念的考查也越来越形式多样。其主要表现为:以周年纪年为线索,热点切入为特征,史观融入为核心。  一、时空观念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