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是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基于此,本文对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与策略展开论述,以望进一步深化科学课程改革,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导入;实验;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推进,传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了出来,由于教师习惯性地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只是一味地对其进行课本知识和解题技巧的灌输,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而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并将“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科学教学的模式、方式与方法进行积极地调整优化,以推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实施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意愿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的高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需要实施趣味导入,以将学生的思绪迅速集中到课堂中来,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从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良好的基调。
以《光和影》这课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想不想看?一边看一边思考:1.这是什么表演?2.表演时需要准备什么?”之后,我利用课件播放了《动物世界》的手影表演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绪迅速被聚焦到了课堂中来。待其播放完毕,我为学生重复了刚才的问题,在学生自由发表各自看法的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了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并顺势引入了新课:“有了光就能产生影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和影。”如此导入,既点燃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又为产生影子的条件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二、注重实验教学,突出探究能力培养
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实验既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科学精神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提高实验教学占整体教学的比重,引导学生基于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在教学《运动与摩擦力》这课时,我先是通过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摩擦力,引出了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我教以了学生测摩擦力的方法。待学生自主尝试过后,我提问道:“同学们测得的摩擦力有大有小,为什么呢?想一想,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待学生充分阐述了自己的猜想后,我引导道:“今天我们就选择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这两个因素进行研究。”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交流探讨,并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在这期间,我对学生予以了具体的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改变?不变的条件有哪些?怎样保持不变等。如此,既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三、指导应用实践,适应个性发展需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教学已不再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习得与技能的养成,而是更加注重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指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为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完《维护生态平衡》这课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饶富探究价值的问题:1.你认为人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上应该做些什么?2.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与家长一同对上述问题展开探究,并出具一份简單的调查报告。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自身有哪些让生态失衡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让学生参与调查,起到相应的宣传环保理念的作用,进而使学生懂得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只有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合理运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低效的现状,才能真正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质,进而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晓强.谈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7(25):59-60.
[2]张晓松.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6):101.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导入;实验;应用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深入推进,传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种种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了出来,由于教师习惯性地将学生当作容纳知识的机器,只是一味地对其进行课本知识和解题技巧的灌输,这便严重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而新课改倡导“以生为本”,并将“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作为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尽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并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科学教学的模式、方式与方法进行积极地调整优化,以推动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实施趣味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意愿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的高效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和需要实施趣味导入,以将学生的思绪迅速集中到课堂中来,点燃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从而为接下来教学内容的讲授奠定一个良好的基调。
以《光和影》这课教学为例,在导入环节,我向学生问道:“同学们看过《动物世界》吗?想不想看?一边看一边思考:1.这是什么表演?2.表演时需要准备什么?”之后,我利用课件播放了《动物世界》的手影表演视频。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绪迅速被聚焦到了课堂中来。待其播放完毕,我为学生重复了刚才的问题,在学生自由发表各自看法的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了影子产生需要的条件,并顺势引入了新课:“有了光就能产生影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和影。”如此导入,既点燃了学生积极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又为产生影子的条件的教学铺平了道路。
二、注重实验教学,突出探究能力培养
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学科,实验既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科学精神的一个有效手段。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注重知识教学的同时,提高实验教学占整体教学的比重,引导学生基于合作学习这一形式来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
在教学《运动与摩擦力》这课时,我先是通过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摩擦力,引出了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我教以了学生测摩擦力的方法。待学生自主尝试过后,我提问道:“同学们测得的摩擦力有大有小,为什么呢?想一想,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待学生充分阐述了自己的猜想后,我引导道:“今天我们就选择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这两个因素进行研究。”接下来,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交流探讨,并拟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在这期间,我对学生予以了具体的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改变的条件是什么?怎样改变?不变的条件有哪些?怎样保持不变等。如此,既充分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实现了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三、指导应用实践,适应个性发展需要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教学已不再单纯地强调知识的习得与技能的养成,而是更加注重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的学生学习科学和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拓展课堂教学的外延,指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为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学完《维护生态平衡》这课后,我向学生提出了两个饶富探究价值的问题:1.你认为人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上应该做些什么?2.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与家长一同对上述问题展开探究,并出具一份简單的调查报告。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让学生认识到人类自身有哪些让生态失衡的行为,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让学生参与调查,起到相应的宣传环保理念的作用,进而使学生懂得维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只有认真领会新课改精神,积极适应教改要求,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合理运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传统课堂长期低效的现状,才能真正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科学素质,进而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赵晓强.谈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策略[J].学周刊,2017(25):59-60.
[2]张晓松.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