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的点睛之笔:课堂小结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课堂小结是整个数学课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师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小结,以及其作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数学课堂小结 设计 形式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在平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导入很重视,因为设计得巧妙,能先声夺人,引人入胜;对新知的学习很重视,因为它们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对课堂练习的设计很重视,因为它是知识的反馈;但到课堂小结的时候,往往因为教学内容过多,时间不等人,只好三言两语仓促小结,有时甚至忽略不计,以布置作业取之。即使是上公开课,我们也时常听到教师在小结时这样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今天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然后学生七嘴八舌,颇似热闹,认为这样就充分迎合了新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日复一日,面对教师千篇一律的提问,面对学生那可有可无的回答,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过程。
  数学课堂小结,是整个数学课堂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中的最后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课堂学习即将结束时进行的归纳回顾。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和掌握,使知识脉络更清晰,条理更清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良好的课堂小结,可以再次激起学生的思维高潮,如美妙的音乐一般耐人寻味。如果设计得好,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产生余味无穷、启迪智慧的效果。
  课堂小结应该紧扣课堂教学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归纳总结学习方法,体会生成数学思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点不明确,那么学生的小结就会是“放风筝”。
  课堂小结形式多种多样。它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导向,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型特点、教学内容及学习过程等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安排,注重知识技能的概括,这样能促进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方法,形成情感价值观,并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进而共同发展。我们只要重视它,善于联系所学内容的特点,就能运用好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性质和思想进行归纳、整理和系统化。
  比如,在教学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1“比0小的数”第二课时,课堂小结时我提出做紧急集合这样的一个游戏。我给五位学生发了写有“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字样的头饰戴在头上,然后让比学生拿着“整数”、“分数”、“正有理数”、“负有理数”、“非正整数”、“非负分数”等牌子分别到前面紧急集合,看刚才的五位同学能不能及时把队伍完整地集合起来。学生在游戏的同时,加深了对有理数分类的理解。
  比如,在教學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1“线段、射线、直线”第一课时,课堂小结时我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你是线段、射线或直线,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吗?”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举手要求介绍自己。例如其中一个学生介绍道:“大家好,我是线段,我有两个端点,所以我可以测量长度。我的名字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用两个端点的大写字母来表示叫线段AB或线段BA,一种是用一个小写字母来表示叫线段a。我有一个优点,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我最短,在生活中我的这个优点经常被运用到修路和选取路线中。我还有两个哥哥,一个叫射线,一个叫直线。”学生的介绍不但准确全面,而且诙谐幽默,一个比一个精彩,下课了很多人还意犹未尽。
  比如,在教学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6.5“垂直”,课堂小结时我请学生做一个垂直的动作,并说出动作要领,这样的小结也颇具新意,令人耳目一新。
  比如,在讲一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习题课时,我设计题目,让学生把角色定位到企业老板、工会主席、企业员工中;通过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的变化,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明白所考察的数据的角度不同,效果就不同的道理。在小结时,学生自主发言,谈自己的体会,谈对三个概念的不同认识,谈不同角色对数学概念的不同理解和不同用途的宣传,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水平,鼓励了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学生了解了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评判结果。
  课堂小结有它的精彩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根据学情进行恰当巧妙的处理,就会发现精彩的小结处理不但能体现数学教育的人文性,而且能开放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科的整合,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一堂课的结尾就如一曲乐章的尾声,设计得好,就会有余音缭绕、回味无穷之感。我们要尽量做到周密安排、精心设计,做到简洁明快、灵活多变、新鲜有趣、耐人寻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课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好的课堂小结就像圆满的句号,给学生留下知识的网络;像惊喜的感叹号,给学生留下成功的体验;像质询的省略号,给学生留下探索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5月.
  [4]傅道春.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其他文献
会议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是在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本文对如何使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进行了探讨.
一直以来,数学教育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少,致使不少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在数学教学中增设“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进行理解、掌握和应用,是培养学生的新意识、实践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整体数学教育水平的关键因素。我主要采取以下几种做法:    一、增强知识趣味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活跃课堂生活,我经常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一些与数学有关的知识趣味性较强的真
摘 要: 初中数学通过数学实验,致力于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培养数学精神和发现、创造的能力,把握住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深入到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实验教学 应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
该文阐述了对不可修指数分布系统通过马尔可夫方程建立状态图,并由此得到状态转移链的过程。在考虑余度系统的覆盖率的情况下,给出了通过状态图来寻找状态转移链,并求得系统可靠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从表面上看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佳状态,但认真品味,却发现令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真正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有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因此,研究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师生互动策略    现代教育学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
一、深刻理解数学“双基”的内涵    为了实现数学课程功能的转变,我们首先需要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这里涉及如何理解“双基”内涵的问题。过去人们认为“双基”主要指代数、几何等学科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以及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的运算、作图或画图、推理等操作活动。从当代认知心理学对知识的分类看,这些都属于“陈述性知识”或“明确的知识”。除“陈述性知识
该文简要地介绍可靠性强化试验(RET)的相关概念、发展背景、基本内容、实施方法 、试验设备以及研究这种试验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