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多是一种精神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473121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我而言,波尔多是最具法国精神的法国城市,那里有每个人脑袋里法国该有的样子。
  这是我离开里尔去到波尔多才明白的: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倒不是里尔不好,只是里尔的夏天是从云层的缝隙里照出来的一束光;而波尔多的夏天,在2月就迫不及待地笼罩着每个人了。
  很早之前,波尔多就在我的朋友中有着极好的口碑,哪怕挑剔如Thomas,都会很谨慎地说:“我觉得除了里昂之外,波尔多也值得一去。”
  所以当我扬扬得意地跟他炫耀“我要和Tinka一起踏上波尔多之旅”的时候,他的语气里有几分被冷落的失意,说:“没关系,小金鱼,你忘了里昂也没有关系。”
  波尔多的阳光真的很快就让我忘记了别的城市。
  去波尔多的前一天,我从布拉格回到比利时的沙勒罗瓦。这座城市对于我们唯一的意义可能就是它是转机地,但是这次我决定在这座总是被忽视的小城市里转转。
  吃完一顿异常丰富的早餐之后,我信步在城市里转了几圈。
  沙勒罗瓦很小,在城市的边缘有一条河,市中心有一个圆盘路,四面八方的车道都汇集在中心广场。



  这里并没有太多有趣的小街巷,但可能由于没有抱任何期待,我反而觉得这座小小的城市有很多可爱的小细节。比如,画在墙上和玻璃窗上的画,一条被藤蔓笼罩的小巷,还有机场里一架供乘客自由使用的钢琴,我坐在那里安静地听了3个小时的演奏。
  欧洲很多车站、机场都会放置钢琴,连我们学校的食堂里也有一架,大家也都乐得去自娱自乐一下。


  不久我们便到达波尔多。
  我们的机票便宜到令人难以置信,连10欧元都不到,而从沙勒罗瓦坐大巴到波尔多最少要40欧元。
  Tinka开玩笑地说:“在法国,从一个城市去另外一个城市,最方便的方式是先离开法国去比利时,再从那里坐国际航班回来。这就是法国。”
  這就是法国。
  穿过波尔多窄窄的小巷子来到预订的民宿,房东是一个波尔多大学的学生,她领着我们上了阁楼。
  住进欧洲的阁楼一直是我的梦想,这次终于实现了。而且最棒的是,在墙上大概2米高的位置有一个可以容一人通过的小窗子,从那里爬出去,可以坐在房顶上欣赏不远处的大教堂。
  房东家里有很多有趣的海报、模糊的旧照片、奇形怪状的植物,墙上满是用某种生僻语言写的学习笔记,木地板会吱呀作响。
  房东是图卢兹人,听说我们想去图卢兹之后,告诉我们她经常周末回去,只要在学校或者火车站门口竖起大拇指示意,一般就会有顺车载她回家。
  而Tinka和我的梦想就是搭顺车和做“沙发客”。
  在波尔多,晚上当然要出去转转。我们先去了房东推荐的一家土耳其烤肉店,这里成为我们在波尔多的常驻食堂。因为Kebab(土耳其烤肉饼)可以说是学生,尤其是深夜饿着肚子的穷学生的最优选择,但是好吃的Kebab实在太难得了。
  这家的Kebab在火鸡肉里加了薄荷,饼里面卷了厚切薯饼,饼皮煎到微微焦脆,现做的炸鸡条酥脆多汁。
  这家Kebab虽然说不上好吃得惊天动地,但是这种出其不意的小惊喜最容易让人满足。而且老板在听说我们不点饮料之后说:“如果你们不点饮料的话,两位小姐,那我只好送饮料给你们了。”
  第一次来的时候,老板的一位男性朋友来看他,我们随口聊了两句。第二次我们一去,Tinka就开玩笑地说:“你的男朋友呢?”
  老板立刻拿起手机,说:“我现在就打电话叫他过来。”
  老板递给我们饮料,说:“这是我最喜欢的,你们一定要尝一下,千万不要告诉他我喜欢的比他喜欢的更好喝,他会被自己可怕的品位伤害的。”


  波尔多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和每个人都聊上两句的地方,可能是因为温暖明媚的天气让每个人都变得阳光起来。
  有一次,我们在市中心的广场上看到一个沙发,可能是附近有人搬家,暂时将它放在了广场上。我和Tinka立刻占领了这个“风水宝地”。
  于是,在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在那里喝红酒、吃法棍,看来来往往的路人,恬适地度过了2个小时。
  其间,有无数路人对我们说:“这里的沙发是免费的吗?”“享受你们的阳光吧!”“你们是这座城市里最幸运的人。”还有一个留着络腮胡、戴着墨镜的人走过来对我们说:“这是我的沙发,要收费5欧元。”
  我和Tinka面面相觑,刚想站起来,他突然笑了,说:“我开玩笑的,广场和阳光是属于所有人的,享受你们的下午吧。”说着挥挥手走了。
  最后,搬家公司的人搬着柜子走到我们面前,看着我们惬意的样子,说:“女士们,电视机柜放在这里还合适吗?”
  Tinka说:“麻烦把遥控器给我,我调一下台。”



  大家都笑了。他们说:“沙发暂时留给你们,我们最后再来搬。一会儿见。”
  哪怕坐在路边吃市场上买的蛋糕,也会有人过来说:“你知道吗,其实Tourteau(一种圆形面包)本来是用羊奶酪烤的,不是牛奶酪,那样风味更足。很少有外乡人吃这种传统蛋糕了,希望你们喜欢我们本地的食物!”
  波尔多就是这样一座让所有人都十分放松的城市,这里的氛围、天气都在对来到这里的人说:“快来喜欢我吧,快留下来吧,享受生活吧!”
  Tinka说:“这里有法国的精神,在公园里和朋友聊天、晒太阳,一整个下午无所事事,这是最美好的事。”
  我也很享受和Tinka一起度过的时光,很多时候我们就静静地望着天空,不说话,却又似乎无话不谈。
  这里的生活好像只有愿不愿意,没有应不应该。
  走的时候Tinka说:“我们在波尔多时连一座城堡、一座博物馆都没有去,但这里却是我最喜欢的城市。”
  我说“我也是”,说着拿起手机,给Thomas发了一条消息:“不好意思,里昂被波尔多打败了。”
其他文献
一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女生都有一个开咖啡馆的梦想,反正我有。咖啡馆的情调、气氛特别养人,每次在里面坐上一会儿,听听音乐、上上网,心情可放松了,啥烦恼都忘了。要是能天天待在咖啡馆里,那可就太美了!我经常和一个做设计的朋友一起憧憬自己的店叫什么名字、装修成什么样、可能遇到什么樣的顾客……憧憬的时候幸福极了,仿佛我们已经成了小老板。然而憧憬归憧憬,一直也没下定决心开一家店。  开这家咖啡馆是我35岁生
期刊
一  每次遇到那种动人的、惊人的事,人们都会说,这事儿简直像电影一样。“像电影一样”是赞美,也是惊异。“像电影一样”的一切事都来自现实生活,却又有着更丰富的戏剧性和更高的情感浓度。前几天,看过海嘎小学的摇滚音乐会之后,我想,这整件事,就是一部电影。  2020年8月19日的晚上,在贵州六盘水海拔2360米的海嘎小学的操场上,一场摇滚音乐会隆重开场,又完美落幕。这场音乐会由短视频平台“抖音”和海嘎小
期刊
相约博物馆  [英]安妮·扬森 著  类型:小说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0年7月  一场来自50年前的邀请,让原本绝无可能再有交集的两个人相遇。通过54封信件建立起的连接,宁静又悠长,在作者舒缓、深沉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彼此真正理解的可能。  作者安妮·扬森成为作家前是一名汽车工程师。在退休之后,她开始尝试写作,并展现出了非凡的写作天赋。《相约博物馆》是她的第一部作品,甫一问世即获
期刊
一  自從弟弟出生后,母亲就变得格外忙碌。父亲照例只管生意上的大事,家中小事一概不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酱油瓶倒在眼前也只会动口使唤人来扶。母亲每天洗衣做饭操持家务,招呼往来客户和工人,还要照顾弟弟,忙中出乱,发生了一些事故。  一次,她新买了件昂贵的粉色绸缎套裙,闪耀出珍珠般的优美光泽。见到它的第一眼我就幻想出自己长大后穿着它的画面,可母亲第一次穿出去买菜,裙子就报废了,因为抱在怀里的弟弟拉大
期刊
我喜欢逛地摊儿,倒不怎么买,就喜欢看灯火通明的架子上那些琳琅满目且不高级的货物。夏天的夜晚,趿着一双拖鞋,穿件背心儿,贴着人家的肩膀走过去。看到新奇的货物或是围满人的摊子,便会假装关心一下—凑热闹就是这么来的。  老家的横街,属于县城里面的中心地带,一到夜晚,一溜儿街两边摆满了地摊儿。汽车根本没法儿通过,只有人来人往。贴手机膜的、卖头绳儿的、卖烤地瓜的,把街两旁的实体店都遮得严严实实。  以前,每
期刊
特别推荐:海莲娜:画布人生  导演:安提·乔金恩  主演:劳拉·布林 约翰内斯·霍洛佩宁  芬兰画家海莲娜·夏白克的知名度或许不是所有北欧画家中最高的,但这丝毫无损于她数量不菲的现代主义肖像杰作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本片将她人生中的两大重要事件搬上银幕:一是与画商戈斯塔·斯坦曼的相遇,二是与她第二个情人埃纳尔·鲁特的结识。前者使她的才华不至于被完全埋没,后者则给她灰暗的生活带来短暂而热烈的光亮。一种视
期刊
20多岁是一个很特殊的年纪,刚刚踏入社会,身份的转变让人难以适应。  这时,也很少会有人手把手教你去做什么,很多东西都得靠自己摸索。  对于年轻人来说,最智慧的投资,是坚持做短时间内或许不会产生效益,但是在未来会有很大收益的事。学会存钱,别急着挥霍  存钱不会让你暴富,但能让你有机会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学生时代,因为家里穷,我在物质方面很匮乏。参加工作以后,一发工资就给自己买衣服,一有假期就外
期刊
“n-1点餐”“半份半价”“光盘行动”……最近,全国各地都在为节约粮食发声。  产生浪费的原因很多,有些是习俗习惯导致:盘子越多排场越大,越能说明主人热情好客。  有些浪费则是个人问题:食堂饭菜不好吃,点多食少,或者因为喜好、忌口等原因买而不吃。  分而治之、对症下药,或许有助于解决浪费问题。  在节约粮食上,经济学家也有话说。他们开的药方无须大费周章,却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毕竟,“经济”
期刊
一  2016年,我正上初三,每天除了模拟考和圈重点,就是背诵各种文章。  大概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写小说,希望能在幻想的无序的世界中,暂时躲避升学的压力和有序的枯燥的校园生活。  刚开始写的时候非常生疏,来来回回要修改很多遍,一段话能有三四个错别字,还有两处语句不通。后来我干脆用铅笔写,边写边擦,写出满意的就传给同学看。那时,同学们都挺喜欢看我的小说。  那阵子学校查课外书查得严,带课外书进来
期刊
朋友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那时候她刚毕业,在一家公司做财务工作。一个部门打报告反映该部门人员出差的频率太高,公司报销的流程又麻烦,希望财务部借调一个人给他们,只负责这个部门的业务,算是半个专用秘书。  一开始这事儿派给她的时候,她压根儿没怕。过去刚一周,她就整理出来详细的报销流程,从要用哪个浏览器打开网站,到怎么把扫描件传到邮箱再上传到公司的系统,每一条都写得清清楚楚,就算是十几岁的孩子也能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