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课堂操作上,对于勤奋学习的学生,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可能对他们是一种启示,他们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对老师来说,就有可能是宝贵的资源,我们充分利用这种资源,在以后的讲课中也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让我们慎重对待学生的发问,利用好突发性生成。
关键字:突发性生成 老师备课 学生发问 宝贵资源
老师不管怎样未雨绸缪,总会有空白,有漏洞,而课堂上的一些生成又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不足,成为教师课堂上的一种资源。
——题记
《学记》中记载: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而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这段话对为人师者有很大的启发,作为老师,我们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发问。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在高一时的教学情状,所发生的事对我这个刚毕业初为人师的人来讲,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
记得讲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讲到“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而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时,我给学生们认真地翻译了一遍,以及应注意的个别字词的语法。本来以为很好理解,沒什么难处,也没有可发问的地方,所以停了一会儿,给学生以消化的时间。
这时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轻声地问道:“老师,‘余于仆碑’中的‘仆’能否换成‘铺路’的‘铺’?”当时我愣了一会儿,而且出现了暂时的断路,但马上镇定下来。我知道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若处理不好的话,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当这个学生问题时,教师里鸦雀无声,全班同学都把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都在等待着我的解答。我不能发怒,批评他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因为这样势必会挫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以后失去对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伤害了一个纯真的心,所以我首先表扬了他,夸他提的这个问题好,证明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以便给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在这个稍作停留的空间,我已经有了对策,于是我装作胸有成竹、若无其事的样子又停了一会儿,想了想,笑着对学生们说:“因为文中‘仆’的意思是‘倒下、仆倒’,如‘前仆后继’,而‘铺路’的‘铺’只是‘平铺’,而没有‘倒下、仆倒’这层意思。”刚说完,学生们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并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发问的学生也信服地点了点头,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我才感觉到,由于过度紧张,自己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通过此事,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它督促我细心备课,不能有半点马虎;对待学生的发问,要慎重,既不能慌张,以免乱了分寸,也不能无视和训斥学生,以免伤了学生,给自己也会造成不可弥补的过错,自己的形象和威信也会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
善于对待学生的发问,有利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以便记得更牢,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收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要慎重对待学生的发问。慎重对待学生的发问,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
但是,我们知道老师不管怎样未雨绸缪,总会有空白,有漏洞,而课堂上的一些生成又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不足,成为教师课堂上的一种资源。
每一位老师都会遇到不同的突发性生成,对此,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给予否定。因为学生的发问可促使我们把课备得更细,最大限度地预设到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还有一次,我让学生预习《寡人之于国也》,有一个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孟子的回答中,每一段的开头用了前引号,而只在最后一段用了后引号。幸好我看过有关这个标点符号的解说,便告诉他:标点符号的有关理论规定,当一个人的话语需要分几段来记述时,每段前都要用前引号,只有当这个人把话最终说完时,才在最后一段用一个后引号。预习课上学生的这种提问也成了我备课的资源。
学生的发问绝不能忽视,这恰恰证明了我们备课时还有很大的不足。每出现一个突发性的生成对老师来说都很宝贵,它添补了老师想不到的空白,也督促老师用更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问题。
突发性生成提供了更多的无形的备课资源,也成为老师备课资源的一个来源。我们一定要及时捕捉和重视这种教学资源。
学生发问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因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见这是一个双受益的过程。
教学是以育人为本的,善待学生的发问,也是一种育人。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
关键字:突发性生成 老师备课 学生发问 宝贵资源
老师不管怎样未雨绸缪,总会有空白,有漏洞,而课堂上的一些生成又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不足,成为教师课堂上的一种资源。
——题记
《学记》中记载: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而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这段话对为人师者有很大的启发,作为老师,我们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发问。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在高一时的教学情状,所发生的事对我这个刚毕业初为人师的人来讲,无疑是个不小的挑战。
记得讲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讲到“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而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时,我给学生们认真地翻译了一遍,以及应注意的个别字词的语法。本来以为很好理解,沒什么难处,也没有可发问的地方,所以停了一会儿,给学生以消化的时间。
这时有一位同学站了起来,轻声地问道:“老师,‘余于仆碑’中的‘仆’能否换成‘铺路’的‘铺’?”当时我愣了一会儿,而且出现了暂时的断路,但马上镇定下来。我知道对这样的突发事件若处理不好的话,会影响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当这个学生问题时,教师里鸦雀无声,全班同学都把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都在等待着我的解答。我不能发怒,批评他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因为这样势必会挫伤他的自尊心,使他以后失去对学习语文的兴趣,甚至伤害了一个纯真的心,所以我首先表扬了他,夸他提的这个问题好,证明他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学生,以便给自己留下思考的余地。在这个稍作停留的空间,我已经有了对策,于是我装作胸有成竹、若无其事的样子又停了一会儿,想了想,笑着对学生们说:“因为文中‘仆’的意思是‘倒下、仆倒’,如‘前仆后继’,而‘铺路’的‘铺’只是‘平铺’,而没有‘倒下、仆倒’这层意思。”刚说完,学生们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并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这个发问的学生也信服地点了点头,我也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这时,我才感觉到,由于过度紧张,自己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通过此事,我明白了不少道理,它督促我细心备课,不能有半点马虎;对待学生的发问,要慎重,既不能慌张,以免乱了分寸,也不能无视和训斥学生,以免伤了学生,给自己也会造成不可弥补的过错,自己的形象和威信也会在学生心目中大打折扣。
善于对待学生的发问,有利于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以便记得更牢,提高学生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自己的教学,收益匪浅,何乐而不为呢?
因此,要慎重对待学生的发问。慎重对待学生的发问,也是一个育人的过程。
但是,我们知道老师不管怎样未雨绸缪,总会有空白,有漏洞,而课堂上的一些生成又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个不足,成为教师课堂上的一种资源。
每一位老师都会遇到不同的突发性生成,对此,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给予否定。因为学生的发问可促使我们把课备得更细,最大限度地预设到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还有一次,我让学生预习《寡人之于国也》,有一个同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孟子的回答中,每一段的开头用了前引号,而只在最后一段用了后引号。幸好我看过有关这个标点符号的解说,便告诉他:标点符号的有关理论规定,当一个人的话语需要分几段来记述时,每段前都要用前引号,只有当这个人把话最终说完时,才在最后一段用一个后引号。预习课上学生的这种提问也成了我备课的资源。
学生的发问绝不能忽视,这恰恰证明了我们备课时还有很大的不足。每出现一个突发性的生成对老师来说都很宝贵,它添补了老师想不到的空白,也督促老师用更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更多的问题。
突发性生成提供了更多的无形的备课资源,也成为老师备课资源的一个来源。我们一定要及时捕捉和重视这种教学资源。
学生发问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因为“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可见这是一个双受益的过程。
教学是以育人为本的,善待学生的发问,也是一种育人。我们时刻不能忘记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