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古典诗词教学中,指导儿童认识和欣赏古诗词,就是对诗词文化的一种再利用、再创造过程,这便是其工具性的体现。而体会古诗词中的含义、意味和情感的过程,便是其人文性的体现。所以,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决定了其在小学阶段具有显著的教学地位。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对古诗词教学的理解,谈一谈如何帮助小学生将这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希望可以对各位同仁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入手,激发古诗词阅读兴趣
利用业余时间,笔者自主阅读了《儿童心理学》,从中获益良多。《儿童心理学》中就明确提出,指导儿童去阅读经典的文化作品,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十分符合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因为,儿童在0~13岁,特别是6~13岁期间其学习和认知能力非常强。堪称黄金学习阶段,这一阶段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化创作,可以更加深刻地印在孩子们的潜意识中,并且刻画在其灵魂的最深处,使其不容易忘记,之后还会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而越来越系统化,成长为其身心发展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就一定不能失去这一黄金的教学机遇。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孩子们都具有喜爱听故事的欲望,因为故事情境的创设可以给人以很强的代入感,学生会自觉地将自己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替换,所以我们不妨尝试这一故事情境的导入方法。
比如,在教学五年小学语文《泊船瓜洲》一诗时,我们就可以在教学的导入阶段,向小学生讲解一些王安石在瓜洲停靠时仰望月空怀念家乡的小故事,表达出诗人对不远之处的“钟山”依依不舍之情和怀念之感,当小学生在听我们讲故事时,就很自然地将自己带入到古诗的体验中,从而激发孩子们的诗词阅读兴趣。
结合绘画情境,点燃儿童的阅读欲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定要确定好自己课程的吸引力,需要善于点燃孩子们的学习欲望。”确实如此,以往我们经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勉励学生们勤学上进,但是实际上如果有一边学习、一边还可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的方法,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智慧的教师,总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采用“大家来看我……”“大家和我一起翻开课本的第X页”等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点燃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欲望,我们可以尝试结合绘画情境的创设方法。
比如,在教学《静夜思》这一课的时候,笔者自己就曾经在课堂上绘画出了一个金黄的圆月,并且一边自己动手绘画,一边启发孩子们思考:“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有关月亮的故事或者诗句呢?”有的小学生说“老师,我知道‘玉兔捣药’的故事”,有的说“老师,我们学过‘猴子捞月’”等等。这一问题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小学生的话匣子,激发了他们的表达交流兴趣,之后,我在他们表达了一番就言归正传:“嗯,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棒,那么今天我們就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古诗,题目叫做《静夜思》。”如此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都非常高涨,也达到了我们预定的教学目的。
以课内教学为主线,课外拓展为辅线
毋庸置疑,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我们应当作为重点内容来抓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将古诗词教学的视野一定限制在课内,因为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固步自封,作茧自缚。将来小学生要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学习的古诗词文化也应当是多维度的。那么我们就应当以诗词教学的课内内容为主线,辅之以课外拓展内容,如此为小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化、立体化的古诗词学习模式,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外拓展内容主要包括诵读、类似古诗词学习、诗人其他古诗词学习三方面。唯有强化其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才能切实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培养小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阅读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通过学生诵读古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课后感知,巩固学生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历史上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的诗词不胜枚举,除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外,还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维的《山居秋瞑》和卢纶的《塞下曲》,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拓展儿童语文视野的教学资源。诗人其他古诗的学习主要是对同一诗人一系列古诗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诗人的整体古诗进行观察,研究诗人的诗风和主要思想感情。
综合来看,古典诗词文化中富含浓郁的华夏民族意志和精神,如对国家的热爱、赞美,对家乡的思念,等等。作为中华民族的后继之人,我们应当将这些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载体进行保存和发扬,培养小学生阅读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使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促进儿童的综合、健康发展。
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入手,激发古诗词阅读兴趣
利用业余时间,笔者自主阅读了《儿童心理学》,从中获益良多。《儿童心理学》中就明确提出,指导儿童去阅读经典的文化作品,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十分符合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因为,儿童在0~13岁,特别是6~13岁期间其学习和认知能力非常强。堪称黄金学习阶段,这一阶段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化创作,可以更加深刻地印在孩子们的潜意识中,并且刻画在其灵魂的最深处,使其不容易忘记,之后还会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而越来越系统化,成长为其身心发展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就一定不能失去这一黄金的教学机遇。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孩子们都具有喜爱听故事的欲望,因为故事情境的创设可以给人以很强的代入感,学生会自觉地将自己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替换,所以我们不妨尝试这一故事情境的导入方法。
比如,在教学五年小学语文《泊船瓜洲》一诗时,我们就可以在教学的导入阶段,向小学生讲解一些王安石在瓜洲停靠时仰望月空怀念家乡的小故事,表达出诗人对不远之处的“钟山”依依不舍之情和怀念之感,当小学生在听我们讲故事时,就很自然地将自己带入到古诗的体验中,从而激发孩子们的诗词阅读兴趣。
结合绘画情境,点燃儿童的阅读欲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定要确定好自己课程的吸引力,需要善于点燃孩子们的学习欲望。”确实如此,以往我们经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勉励学生们勤学上进,但是实际上如果有一边学习、一边还可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的方法,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智慧的教师,总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采用“大家来看我……”“大家和我一起翻开课本的第X页”等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点燃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欲望,我们可以尝试结合绘画情境的创设方法。
比如,在教学《静夜思》这一课的时候,笔者自己就曾经在课堂上绘画出了一个金黄的圆月,并且一边自己动手绘画,一边启发孩子们思考:“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有关月亮的故事或者诗句呢?”有的小学生说“老师,我知道‘玉兔捣药’的故事”,有的说“老师,我们学过‘猴子捞月’”等等。这一问题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小学生的话匣子,激发了他们的表达交流兴趣,之后,我在他们表达了一番就言归正传:“嗯,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棒,那么今天我們就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古诗,题目叫做《静夜思》。”如此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都非常高涨,也达到了我们预定的教学目的。
以课内教学为主线,课外拓展为辅线
毋庸置疑,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我们应当作为重点内容来抓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将古诗词教学的视野一定限制在课内,因为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固步自封,作茧自缚。将来小学生要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学习的古诗词文化也应当是多维度的。那么我们就应当以诗词教学的课内内容为主线,辅之以课外拓展内容,如此为小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化、立体化的古诗词学习模式,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外拓展内容主要包括诵读、类似古诗词学习、诗人其他古诗词学习三方面。唯有强化其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才能切实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培养小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阅读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通过学生诵读古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课后感知,巩固学生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历史上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的诗词不胜枚举,除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外,还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维的《山居秋瞑》和卢纶的《塞下曲》,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拓展儿童语文视野的教学资源。诗人其他古诗的学习主要是对同一诗人一系列古诗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诗人的整体古诗进行观察,研究诗人的诗风和主要思想感情。
综合来看,古典诗词文化中富含浓郁的华夏民族意志和精神,如对国家的热爱、赞美,对家乡的思念,等等。作为中华民族的后继之人,我们应当将这些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载体进行保存和发扬,培养小学生阅读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使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促进儿童的综合、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