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来源 :天津教育·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lti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是十分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古典诗词教学中,指导儿童认识和欣赏古诗词,就是对诗词文化的一种再利用、再创造过程,这便是其工具性的体现。而体会古诗词中的含义、意味和情感的过程,便是其人文性的体现。所以,语文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决定了其在小学阶段具有显著的教学地位。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对古诗词教学的理解,谈一谈如何帮助小学生将这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希望可以对各位同仁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入手,激发古诗词阅读兴趣
  利用业余时间,笔者自主阅读了《儿童心理学》,从中获益良多。《儿童心理学》中就明确提出,指导儿童去阅读经典的文化作品,比如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十分符合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因为,儿童在0~13岁,特别是6~13岁期间其学习和认知能力非常强。堪称黄金学习阶段,这一阶段通过阅读经典的文化创作,可以更加深刻地印在孩子们的潜意识中,并且刻画在其灵魂的最深处,使其不容易忘记,之后还会伴随着孩子们的成长而越来越系统化,成长为其身心发展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开展小学古诗词教学就一定不能失去这一黄金的教学机遇。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孩子们都具有喜爱听故事的欲望,因为故事情境的创设可以给人以很强的代入感,学生会自觉地将自己和故事中的主人公进行替换,所以我们不妨尝试这一故事情境的导入方法。
  比如,在教学五年小学语文《泊船瓜洲》一诗时,我们就可以在教学的导入阶段,向小学生讲解一些王安石在瓜洲停靠时仰望月空怀念家乡的小故事,表达出诗人对不远之处的“钟山”依依不舍之情和怀念之感,当小学生在听我们讲故事时,就很自然地将自己带入到古诗的体验中,从而激发孩子们的诗词阅读兴趣。
  结合绘画情境,点燃儿童的阅读欲望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定要确定好自己课程的吸引力,需要善于点燃孩子们的学习欲望。”确实如此,以往我们经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来勉励学生们勤学上进,但是实际上如果有一边学习、一边还可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的方法,那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智慧的教师,总是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不是采用“大家来看我……”“大家和我一起翻开课本的第X页”等方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点燃小学生的古诗词阅读欲望,我们可以尝试结合绘画情境的创设方法。
  比如,在教学《静夜思》这一课的时候,笔者自己就曾经在课堂上绘画出了一个金黄的圆月,并且一边自己动手绘画,一边启发孩子们思考:“同学们,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有关月亮的故事或者诗句呢?”有的小学生说“老师,我知道‘玉兔捣药’的故事”,有的说“老师,我们学过‘猴子捞月’”等等。这一问题可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了小学生的话匣子,激发了他们的表达交流兴趣,之后,我在他们表达了一番就言归正传:“嗯,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棒,那么今天我們就再来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古诗,题目叫做《静夜思》。”如此整节课下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直都非常高涨,也达到了我们预定的教学目的。
  以课内教学为主线,课外拓展为辅线
  毋庸置疑,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我们应当作为重点内容来抓的基础知识,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要将古诗词教学的视野一定限制在课内,因为这样的做法无异于固步自封,作茧自缚。将来小学生要面对的是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因此学习的古诗词文化也应当是多维度的。那么我们就应当以诗词教学的课内内容为主线,辅之以课外拓展内容,如此为小学生构建一个系统化、立体化的古诗词学习模式,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外拓展内容主要包括诵读、类似古诗词学习、诗人其他古诗词学习三方面。唯有强化其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才能切实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培养小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阅读是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通过学生诵读古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古诗的课后感知,巩固学生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历史上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的诗词不胜枚举,除了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外,还有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维的《山居秋瞑》和卢纶的《塞下曲》,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拓展儿童语文视野的教学资源。诗人其他古诗的学习主要是对同一诗人一系列古诗进行分析和研究,对诗人的整体古诗进行观察,研究诗人的诗风和主要思想感情。
  综合来看,古典诗词文化中富含浓郁的华夏民族意志和精神,如对国家的热爱、赞美,对家乡的思念,等等。作为中华民族的后继之人,我们应当将这些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载体进行保存和发扬,培养小学生阅读和赏析古诗词的能力,使其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促进儿童的综合、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当人们终于认识到学生上学时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在课堂里完成的时候,探讨课堂教学的文章日渐增多起来,这是一种很值得欣慰的现象,至少说明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当代教育的“中心工作”了。最近读到《探寻课堂“黑箱”的关键属性》(刊《中华读书报》2014年1月22日,以下简称《探寻》)一文,及其推荐的《教学的稳与变》(以下简称《稳与变》)一书,都认为课堂教学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可谓触到了当代教育的根本问题。《探寻
近日拜读了陈心想先生的著作《明尼苏达札记》(以下简称《札记》),颇有感悟,特写就这篇小文与大家分享。  陈先生对于我,是一位亦师亦友的兄长。我俩虽素未谋面,但几次通讯后已感未见如故、气味相投。陈先生的这本集子是他在美国“逍遥游学”数年的思考结晶,其中很多文章已发表在《读书》、《书屋》、《二十一世纪》、《茶座》等,广受好评。如今读罢此书,掩卷深思,心头不禁涌起一股豪情,我辈当“以思考为业”!  陈的
胡兰成这位混迹海内外的作家,是公认的大才子。他的一生颠沛流离、争议不断。但不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思考与写作。本书中,他对中西方宗教信仰、中国礼乐文化等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提出了“礼可改但是不可废”的观点。  《今生今世》中,我们看到了一个风流倜傥、真性情的胡兰成。然而,在《中国的礼乐风景》中,他的个人情感已经隐藏在理性之后,对中西文化与美学思想的梳理自成一格。他首先是一个作家,其次是一个学
一  就像对一个人在一瞥之间留下印象,一个下意识中感知的特别引领你不由得再看一眼——我对那幅画是如此,对那幅画的作者也是。  那时,几乎每一个周末,我都在大阪丽嘉皇家宾馆打工,经常出没的场所是一楼叫“Main Lounge”的大咖啡厅,那是这家宾馆的颜面。设计契合建筑家吉田五十八氏“和自然融合的传统美”的理想,更追寻了平安朝的精神和风物;淡绿色的地毯上,依照曲水之宴,流出一条小河,暗粉色的沙发椅是
人们读鲁迅,都知道鲁迅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国国民性改造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工作,并且留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论著。然而,鲁迅先生关于国民性改造的一个杰出的策略思想,却一直并不引起论者的太多关注。  笔者在阅读《鲁迅全集》时,时时感受到鲁迅先生一直坚持而且时时阐发的这一思想,这就是:改造国民性,要有更激烈的主张。他这一思想最精辟集中的概括是他1927年在香港青年会作的一个题为《无声的中国》的讲演。在这个讲演中,
一  无疑,我是沿着恒河往上走的,从海的那一边的低地起程,那个名叫加尔各答的老旧的城池,走上了这么一趟上升之旅。我走这个夜路,赶这趟夜车,无非是为觅见世间最洁净的光,看看存在界的某种真实高度。所以,我珍惜这个方向,它由南至北,迤逦而上。在山的南坡,更是洒满了阳光,我从内心里面深爱着它。若是穷尽此一路途,即是传说的源头,亦是神仙的家园。一路北上,远瞻北冥,沿途尽是化成草木芬芳的往事,尽是诸神的记忆,
经常在各种媒介上看到“旅行的意义”之类的题目,题目很大,每个旅行者都有自己的目的,每次旅行的动机都会有所不同,要想做出几条本质性的概括来,实在很难。  向往远方也许是人与生俱来的趋向。记得十来岁时,我倚门而望,远处天际线上大别山峰峦叠嶂。大山那边是什么地方呢?我问。大人答,那边是平阳。“平阳”大约是平地的意思,我猜,平阳那边又是什么呢?大人支吾起来。第一次旅行是上初中的时候,用过年参与大人赌博赢来
1. 威尔“挑战”“大学才子派”  威尔在伦敦看的第一部戏,是“海军大臣剧团”在菲利普·亨斯洛刚于泰晤士河南岸建成不久的“玫瑰剧场”上演的无韵诗悲剧《帖木儿大帝》(Tambur laine),作者是威尔的同龄人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  虽说《帖木儿大帝》是马洛写的第一部戏,但这对于刚到伦敦不久,才在某剧团打杂并开始协助编戏的威尔来说,无疑是
洪业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又在美国留学八年,有着深厚的东、西学功底。自其留学归来,一直执教于燕京大学,历任历史系教授、教务长、图书馆馆长等职。顾颉刚早年以“古史辨”声闻于世,而后辗转多处也任教于燕大。虽然二人的成长环境、治学方法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影响二人一见如故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志趣相投的洪业与顾颉刚在燕大共事长达八年之久,常相过从,全无争胜之心。二人相互砥砺,奖掖后进,在为我国培养一大批杰出的史学
一  1924年,二十二岁的小镇青年郑曼青(1902—1975),手持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推荐信,前往上海。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北京兼容并包,欧美学子、传统文人、文化名流均可找到一席之地。来自江南永安的郑曼青,似乎并未感到相似的包容。北京六年,得姨母“红薇老人”张光相助,郑曼青以诗、书、画结识了北京文化圈内名流如陈师曾、郑孝胥、蔡元培等人,并谋得郁文大学诗文教授一职;但六年北京生活,亦让青年郑曼青有点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