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路径。然而,一些教师更多地认为“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缄默知识,看不见,摸不着,提到经验积累,便觉得无从下手,不好操作。玻利亚指出:“学习任何东西,最有效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史宁中教授也曾说过:“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自身经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也是如此,需要学生自己去经历、体验、发现。例如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学习中,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去经历数学活动,在“做”和“思考”的过程中不断感悟、内化、迁移,逐渐沉淀下来形成经验。笔者认为,这里的数学活动可分为三种类型:观察理解概念的操作活动、产生数学结论的探究活动、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中,要有效地设计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一、经历几何概念的操作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几何概念的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淀起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新知。
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得数学的直接感受与体验等经验,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一是折一折。将教材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下来对折。二是剪一剪。把两张纸分别对折,画出图案,再剪出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交流、回味,就有了比较充分的活动经历,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突破“圆”与“球”混为一谈的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第一,摸一摸。出示两组物品,一组是光滑的杯子盖、饼干盒盖,另一组是地球仪、乒乓球,让学生分别摸一摸,说出感受。第二,搓一搓。在教师的指导下,挤搓课前准备好的乒乓球,追问:能像这样搓硬币和圆形纸片吗?第三,切一切。小组合作切圆形萝卜,展示圆形截面。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积累了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较好地把握了“圆”与“球”的区别与联系。
二、经历数学结论的探究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数学结论的产生过程中,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鲜明丰富的数学经验,主动建构数学的基本模型。
例如在“圆周率”的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一些数学活动。第一,观察。在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到圆的周长比正六边形的周长大,比正方形的周长小,进一步得出4>>3的结论,总结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第二,测量。引导学生用“绕”或者“滚”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通过反复测量,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倍。第三,欣赏。怎样求出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呢?引导学生观察用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的过程,了解割圆术。实践证明,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积累观察、测量等活动经验,感悟“化曲为直”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在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不断尝试搭建、分拆拼补等活动来丰富其经验,获得对数学结论的深刻领悟。
例如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问题时,当学生进行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猜想后,我设计了小组操作活动:小组任选一个三角形(每组三角形中有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利用手中的量角器量一量、算一算,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测量活动,初步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性,但测量中还存在一些误差,只能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度的结论。于是,笔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进:第一,选择刚才测量的三角形撕一撕(或者剪一剪、折一折),想一想,该撕三角形的哪里?第二,采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把撕出的三个角拼一拼,想一想拼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第三,比一比,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测量、撕分、拆拼、思考,亲身经历了数学结论的产生过程,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经历知识运用的思维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数学思维活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让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得到完善、深化与提升。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练习课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这两种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我选用了一张长方形纸作为教具和学具,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活动:一是利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测量相关数据,计算出它的周长。二是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算出这个正方形及剪下的小长方形的周长。三是比一比,剪开以后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之和与原来长方形的周长相比,有什么变化?动手拼一拼、拉一拉,探寻其中的奥秘。
有时,学生的经验生成是在思维层面进行的,不一定借助任何直观材料,其获得的经验往往更侧重于积累与提升,也更为理性。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我设计了“如果给出一个三角形,要知道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你准备测量几次?”的数学思维活动。学生通过思考,完成了由测量三次到测量两次,再到特殊三角形中只需要测量一次的思维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在加深,充分感受到思维活动挑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经验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得到升华。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多角度数学活动的结晶,是在不断地“做”和“思”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和积累起来的。当学生的“数学经历”上升为“数学活动经验”后,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引导、总结、反思、提升,让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最具生长力”的数学活动经验。
(徐希浩,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2254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一、经历几何概念的操作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几何概念的教学中,设计有效的操作活动,可以让学生积淀起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新知。
例如学习“轴对称图形”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得数学的直接感受与体验等经验,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一是折一折。将教材中的轴对称图形剪下来对折。二是剪一剪。把两张纸分别对折,画出图案,再剪出轴对称图形。学生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交流、回味,就有了比较充分的活动经历,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进一步加深了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为了突破“圆”与“球”混为一谈的难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第一,摸一摸。出示两组物品,一组是光滑的杯子盖、饼干盒盖,另一组是地球仪、乒乓球,让学生分别摸一摸,说出感受。第二,搓一搓。在教师的指导下,挤搓课前准备好的乒乓球,追问:能像这样搓硬币和圆形纸片吗?第三,切一切。小组合作切圆形萝卜,展示圆形截面。在这样的操作活动中,学生积累了第一手的感性材料,较好地把握了“圆”与“球”的区别与联系。
二、经历数学结论的探究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数学结论的产生过程中,精心设计探究活动,有利于学生积累鲜明丰富的数学经验,主动建构数学的基本模型。
例如在“圆周率”的教学中,我们开展了一些数学活动。第一,观察。在引导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到圆的周长比正六边形的周长大,比正方形的周长小,进一步得出4>>3的结论,总结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第二,测量。引导学生用“绕”或者“滚”的方法测量圆的周长,通过反复测量,分析数据,发现规律: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倍。第三,欣赏。怎样求出圆周率的准确数值呢?引导学生观察用内接正多边形的周长逼近圆周长的过程,了解割圆术。实践证明,这样的数学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学生积累观察、测量等活动经验,感悟“化曲为直”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在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不断尝试搭建、分拆拼补等活动来丰富其经验,获得对数学结论的深刻领悟。
例如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问题时,当学生进行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的猜想后,我设计了小组操作活动:小组任选一个三角形(每组三角形中有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利用手中的量角器量一量、算一算,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通过测量活动,初步验证了猜想的正确性,但测量中还存在一些误差,只能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度的结论。于是,笔者又进行了一系列的跟进:第一,选择刚才测量的三角形撕一撕(或者剪一剪、折一折),想一想,该撕三角形的哪里?第二,采用平移旋转的方法把撕出的三个角拼一拼,想一想拼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第三,比一比,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学生测量、撕分、拆拼、思考,亲身经历了数学结论的产生过程,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经历知识运用的思维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精心设计数学思维活动,巩固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让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得到完善、深化与提升。
例如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练习课上,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这两种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我选用了一张长方形纸作为教具和学具,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活动:一是利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测量相关数据,计算出它的周长。二是在这张长方形纸上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算出这个正方形及剪下的小长方形的周长。三是比一比,剪开以后的两个图形的周长之和与原来长方形的周长相比,有什么变化?动手拼一拼、拉一拉,探寻其中的奥秘。
有时,学生的经验生成是在思维层面进行的,不一定借助任何直观材料,其获得的经验往往更侧重于积累与提升,也更为理性。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我设计了“如果给出一个三角形,要知道三个内角各是多少度,你准备测量几次?”的数学思维活动。学生通过思考,完成了由测量三次到测量两次,再到特殊三角形中只需要测量一次的思维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在加深,充分感受到思维活动挑战的乐趣,体验到数学知识的价值,经验也在这样的数学活动中得到升华。
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多角度数学活动的结晶,是在不断地“做”和“思”的过程中逐渐感悟和积累起来的。当学生的“数学经历”上升为“数学活动经验”后,教师要及时抓住契机,有意识地对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进行引导、总结、反思、提升,让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更好地转化为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最具生长力”的数学活动经验。
(徐希浩,泰兴市黄桥镇中心小学,2254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