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队活动是学校里的常规课程,如何在队活动中融入团体辅导的因素,从而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本文试从队活动中的的体验、情境创设、活动分享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建立新型的队活动。
【关键词】活动体验;创设情境;分享
活动是学生最喜欢,伴随着他们健康地成长。队活动主要以各种游戏、活动为主,而团体心理辅导也是通过学生喜爱的各种团体游戏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马斯洛的需要阶梯理论告诉我们:青少年需要有生理需要和归属需要,而团体辅导各种游戏恰巧也满足了这些需要。因此,我们把团体心理辅导和少先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队活动,以游戏、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体验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發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我们改变以往队活动中只机械地强调下面灌输,重视教育要求的的正确性而忽视学生接受性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体验情境,从情到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进行思考。
1.强化体验过程,深化育人功能
我们改变了以往为完成活动而活动的队活动形式和方法,把团辅的育人理念与方式糅合到队活动中,让队活动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效。在活动中,一方面结合队教育主题开展一系列队活动,名副其实地真正发挥小队、中队、大队各自不同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不同的历程中去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感情教育的真谛。
如:开展以节日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首先通过小队活动,发动队员搜集我国的传统节日,节日的来源与典故,让队员初步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与文化。接着,开展中队活动,让各小队结合所搜集的内容自编自导小话剧,制作小剪报、小制作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丰富而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在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和先驱。最后,通过大队活动,让各中队以年级为单位,以歌曲、诗歌或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对“爱国”一词的理解与感受。
2.创设体验情境,激活体验效果
情境的最大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愿意投入学习,即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下进行体验学习。具体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学生理解,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讨论,学生“有话可说”,且“学以致用”。在队活动中结合不同的活动主题,创设各种不同体验探案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发挥情境的辅助功能,催化和激发活动体面的效果。
如:以小队为单位开展自理、自立等方面的教育时,我们会结合小队规模较小的实际,创设家庭、校园等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学会解决一些日常在家庭、学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而在开展规模较大、综合性较强的大队活动时,我们会创设一些比较大型、新鲜的活动情境,借情境渲染活动气氛,增强活动的真实性。如对学生进行合作、沟通教育,队部创设了泰坦尼克号、原始森林等情境,让学生在险境中思考、尝试如何走出困境,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感受活动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情境的创设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让学生在似真情境中认识自己,并在体验中通过比较、交流不断进行内省,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在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基础上,初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反省意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第一步。
二、为学生创设分享感悟的氛围,强化活动效果与学生行为
团体心理辅导无论是面向班级还是面向小组的团体辅导,“活动”和“体验”是其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而“分享”则是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团辅安排的活动是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更强调体验和感悟。通过活动中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以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传统的队活动基本上由辅导员全程操控,活动完毕后也是由辅导员评价活动的情况,辅导员总是处在居高临下的位置,把自己的意见与感受强加到学生身上,学生基本上没有发表意见与感想的机会,这样做扼杀了学生有感情与思想。
在队活动中,我们引入了团辅的做法,在活动后留10-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分享是种心与心的交流方式,在分享中,学生可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与思想,运用在活动中所取得的经验、观点与同学分析、交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倾听别人的意见,从他人那时得到反馈,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辅导员改变以往“终结者”的身份后,能更好的发挥激励者、协调者、诊断者的角色,更客观地观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如在开展对学生进行自信心、勇气等方式的教育时,结合活动引导学生讲出活动中的感受、想法: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有没有想过放弃?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如果放弃了有什么结果?
三、探索自主活动管理模式,整合团体教育力量
美国精神分析专家柏恩认为:“当两个人或更多人相互碰在一起时,迟早某人要说话,或者向其他人致意,这叫相互作用刺激。另外的人就会说一些或做一些与这种刺激有联系的事,那就是相互作用反应。柏恩的“相互作用理论”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互动管理,真正体现生本理念,队活动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建立班级议会,让学生自主管理、乐于管理
建立班级议会的宗旨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当班上发生这样或那样事情、问题时,就召开班级议会,学生自己针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商讨、研究,最后全体投票决定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班级成员的共同目标和规范。
班级议会的建立,对于整个班级团结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有助于学生解决冲突,有助于班级团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享受彼此陪伴场合,让学生在共同活动、共同努力中受到同伴的重视和鼓励,了解自己感受、价值和观点。是提升自我概念,发展学生领导和组织技能的好机会。使学生更少地依赖老师的指导而更多 地靠自己内心的信念,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2.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小导师”的作用,完善自主互动的管理模式
活动的成与败,着重取决于学生是否投入到活动中,是否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在引导下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引导在组织者,而主观能动在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班级推举产生一致公认的“活动小领袖”,让学生担任“小带头人”“小领袖”,活动中学生少了居高临下的老师,全体学生更轻松,满足了学生交往、喜群的心理需要,即使性格较为内向、孤僻的学生,参与这些有着“小领袖”组织的活动也能在集体的力量和热情下,更快地融入到集体中去。这是好处之一。其二,担当“小领袖”的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他不发表意见,却会以局外人的身份鼓励活动者,引导活动者,调动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沟通的桥梁。
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融入到少先队教育 ,使其有机结合,为父创新少先队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楔机和引子;为少先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让学生在自己组织,自己的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学会自觉锻炼,学会与人交往,学会换位思考,学会适应社会,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
[2]孙楠.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与方法[Z].2013,12
[3]杨四耕.什么是体验:一个教育学概念的研究[DB/OL]].2007,6
[本文是2016学年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201564064阶段成果之一]
【关键词】活动体验;创设情境;分享
活动是学生最喜欢,伴随着他们健康地成长。队活动主要以各种游戏、活动为主,而团体心理辅导也是通过学生喜爱的各种团体游戏对学生进行教育辅导。马斯洛的需要阶梯理论告诉我们:青少年需要有生理需要和归属需要,而团体辅导各种游戏恰巧也满足了这些需要。因此,我们把团体心理辅导和少先队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队活动,以游戏、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
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体验作为一个心理学概念,主要是指人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这种心理活动是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心理要素构成的。在体验中,主体以自己的全部“自我”(已有的经历和心理结构)去感受、理解事物,因發现事物与自我的关联而生成情感反应,并由此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领悟。我们改变以往队活动中只机械地强调下面灌输,重视教育要求的的正确性而忽视学生接受性的现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良好的体验情境,从情到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进行思考。
1.强化体验过程,深化育人功能
我们改变了以往为完成活动而活动的队活动形式和方法,把团辅的育人理念与方式糅合到队活动中,让队活动更好地发挥其教育功效。在活动中,一方面结合队教育主题开展一系列队活动,名副其实地真正发挥小队、中队、大队各自不同的教育作用,让学生在不同的历程中去亲身体验活动的过程,感情教育的真谛。
如:开展以节日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首先通过小队活动,发动队员搜集我国的传统节日,节日的来源与典故,让队员初步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与文化。接着,开展中队活动,让各小队结合所搜集的内容自编自导小话剧,制作小剪报、小制作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丰富而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在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的英雄和先驱。最后,通过大队活动,让各中队以年级为单位,以歌曲、诗歌或绘画等形式,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对“爱国”一词的理解与感受。
2.创设体验情境,激活体验效果
情境的最大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兴趣,愿意投入学习,即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下进行体验学习。具体的情境有助于学生学生理解,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讨论,学生“有话可说”,且“学以致用”。在队活动中结合不同的活动主题,创设各种不同体验探案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发挥情境的辅助功能,催化和激发活动体面的效果。
如:以小队为单位开展自理、自立等方面的教育时,我们会结合小队规模较小的实际,创设家庭、校园等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其中,学会解决一些日常在家庭、学校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矛盾。而在开展规模较大、综合性较强的大队活动时,我们会创设一些比较大型、新鲜的活动情境,借情境渲染活动气氛,增强活动的真实性。如对学生进行合作、沟通教育,队部创设了泰坦尼克号、原始森林等情境,让学生在险境中思考、尝试如何走出困境,学会与人沟通合作,感受活动带来的震撼与思考。
情境的创设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不但激发了学生参与的欲望,让学生在似真情境中认识自己,并在体验中通过比较、交流不断进行内省,了解自己,了解他人,在学生自主性和能动性基础上,初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的“反省意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第一步。
二、为学生创设分享感悟的氛围,强化活动效果与学生行为
团体心理辅导无论是面向班级还是面向小组的团体辅导,“活动”和“体验”是其最核心的两个要素,而“分享”则是达成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关键环节。团辅安排的活动是协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更强调体验和感悟。通过活动中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适应的助人过程,以达到助人自助的效果。传统的队活动基本上由辅导员全程操控,活动完毕后也是由辅导员评价活动的情况,辅导员总是处在居高临下的位置,把自己的意见与感受强加到学生身上,学生基本上没有发表意见与感想的机会,这样做扼杀了学生有感情与思想。
在队活动中,我们引入了团辅的做法,在活动后留10-1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分享是种心与心的交流方式,在分享中,学生可勇敢地展示自己的内心最深处的情感与思想,运用在活动中所取得的经验、观点与同学分析、交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倾听别人的意见,从他人那时得到反馈,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从而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辅导员改变以往“终结者”的身份后,能更好的发挥激励者、协调者、诊断者的角色,更客观地观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如在开展对学生进行自信心、勇气等方式的教育时,结合活动引导学生讲出活动中的感受、想法:当你遇到困难时,你有没有想过放弃?你当时是怎么想的?如果放弃了有什么结果?
三、探索自主活动管理模式,整合团体教育力量
美国精神分析专家柏恩认为:“当两个人或更多人相互碰在一起时,迟早某人要说话,或者向其他人致意,这叫相互作用刺激。另外的人就会说一些或做一些与这种刺激有联系的事,那就是相互作用反应。柏恩的“相互作用理论”着眼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主互动管理,真正体现生本理念,队活动还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建立班级议会,让学生自主管理、乐于管理
建立班级议会的宗旨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当班上发生这样或那样事情、问题时,就召开班级议会,学生自己针对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行商讨、研究,最后全体投票决定解决的方案,使之成为班级成员的共同目标和规范。
班级议会的建立,对于整个班级团结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有助于学生个人成长,有助于学生解决冲突,有助于班级团结。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享受彼此陪伴场合,让学生在共同活动、共同努力中受到同伴的重视和鼓励,了解自己感受、价值和观点。是提升自我概念,发展学生领导和组织技能的好机会。使学生更少地依赖老师的指导而更多 地靠自己内心的信念,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2.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小导师”的作用,完善自主互动的管理模式
活动的成与败,着重取决于学生是否投入到活动中,是否真正动起来,在活动中在引导下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引导在组织者,而主观能动在学生。在活动中通过班级推举产生一致公认的“活动小领袖”,让学生担任“小带头人”“小领袖”,活动中学生少了居高临下的老师,全体学生更轻松,满足了学生交往、喜群的心理需要,即使性格较为内向、孤僻的学生,参与这些有着“小领袖”组织的活动也能在集体的力量和热情下,更快地融入到集体中去。这是好处之一。其二,担当“小领袖”的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他不发表意见,却会以局外人的身份鼓励活动者,引导活动者,调动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沟通的桥梁。
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念融入到少先队教育 ,使其有机结合,为父创新少先队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楔机和引子;为少先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让学生在自己组织,自己的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失败,学会自觉锻炼,学会与人交往,学会换位思考,学会适应社会,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辅导[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
[2]孙楠.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与方法[Z].2013,12
[3]杨四耕.什么是体验:一个教育学概念的研究[DB/OL]].2007,6
[本文是2016学年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农村小学家校共育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201564064阶段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