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7月2日,伊廷先生个人收藏捐赠仪式暨“织与绣”中外民间手工艺展开幕仪式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隆重举行。这也是博览馆开馆近两年来举办的又一项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
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伊廷将自己历年来珍藏的近50套各国民族服饰、乐器和手工艺品无偿捐赠给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收藏展示。中共宝山区委副书记、宝山区人民政府区长汪泓代表宝山接受捐赠,并向伊廷颁发荣誉证书。
伊廷先生与宝山有着20年的深厚友谊,是宝山人民的老朋友。他倾力支持着每一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并且见证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发展历程。在他的引荐下,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于2004年荣幸地成为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大家庭的一员。
这次,伊廷先生又促成“蕾丝”这一比利时传统民间手工艺到宝山,与中国水族马尾绣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同台展出。比利时手工蕾丝织品和中国水族马尾绣无论从文化背景,图案风格,还是制作工艺来看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充分体现了博览馆作为中外民间艺术交流平台的价值所在。
本次展览共展出蕾丝作品187件,包括粗造花边、狭条花边、克鲁尼花边、弗兰德斯花边、花式花边、梅希林花边等各种类型的花边。作品按用途分有十六世纪末期服饰、婚纱上装、挂毯、方形披肩、桌布、桌垫等。马尾绣作品56件,包括马尾绣的传统应用,如水族人背小孩用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小孩帽福、女性的套装、围腰、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此外还展示了运用马尾绣技艺的现代生活用品,如女靴、领带、纸巾盒等等。
手工蕾丝作品是按照一定的图案用丝线或纱线编结而成,制作时需要把丝线绕在一只只的小梭上面,每只梭只有拇指大小。一个不太复杂的图案需要几十只或近百只这样的小梭,再大一些的图案则需要几百只小梭。制作时把图案放在丝线下面,根据图案采用不同的编、结、绕等手法来完成。一个不太复杂的图案要一个熟练的女工花上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够完成。通常蕾丝编结完工后要进行染色处理,高级的蕾丝则要先经过纱染。因编结的手法因人而异,蕾丝作品一般由一个人独立完成,所以每一款蕾丝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此次参展的比利时手工蕾丝织品是由比利时阿托菲尔蕾丝学校提供的。这所学校的成立宗旨是指导高层次蕾丝制作,使其制作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学校经常参加国际蕾丝竞赛,在捷克、西班牙等地多次获得第一名,作品在澳大利亚、捷克、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日本、马耳他、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和英国等国家展出时大受民众欢迎。
而展览另一重要元素,中国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分布在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县内,是该地区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因此马尾绣也被称作刺绣的“活化石”。它的制作技艺和方法很特别,作品具有浅浮雕感,主要由马尾线和彩色丝线制成。制作者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然后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接着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最后再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一件纯手工马尾绣背带通常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2006年5月20日,水族马尾绣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参展的马尾绣作品由三位来自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马尾绣传承人提供。其中潘勉和潘玉品老师拥有四十余年的马尾绣制作经验,造就她们独特的马尾绣制作技艺,作品多次被选入国内展览并获奖。另一位年轻传承人的代表潘小慧老师自幼跟随母亲学习水族马尾绣技艺,能根据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和功能需求对传统图案进行变化改造,因此被誉为“水族马尾绣之花”,是三都县特聘的水族马尾绣对外宣传大使。
这次展览非常有创意地融合中外两种手工织品,作品兼具艺术性和生活性。通过细密的针脚和灵动的彩线,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两种古老手工艺的代表作品,还有它们的继承和创新,看到传统织与绣的技艺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7月2日下午,“手工艺与城市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行。出席研讨会的比利时阿托菲尔蕾丝学校行政经理沃特鲁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土有,中国民俗协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勤建和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杨长远,围绕研讨会主题,分别从各自角度,阐述了现代生活中的传统手工艺术的发展趋势。
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副主席伊廷将自己历年来珍藏的近50套各国民族服饰、乐器和手工艺品无偿捐赠给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收藏展示。中共宝山区委副书记、宝山区人民政府区长汪泓代表宝山接受捐赠,并向伊廷颁发荣誉证书。
伊廷先生与宝山有着20年的深厚友谊,是宝山人民的老朋友。他倾力支持着每一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并且见证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的发展历程。在他的引荐下,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于2004年荣幸地成为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民间艺术组织大家庭的一员。
这次,伊廷先生又促成“蕾丝”这一比利时传统民间手工艺到宝山,与中国水族马尾绣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同台展出。比利时手工蕾丝织品和中国水族马尾绣无论从文化背景,图案风格,还是制作工艺来看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也充分体现了博览馆作为中外民间艺术交流平台的价值所在。
本次展览共展出蕾丝作品187件,包括粗造花边、狭条花边、克鲁尼花边、弗兰德斯花边、花式花边、梅希林花边等各种类型的花边。作品按用途分有十六世纪末期服饰、婚纱上装、挂毯、方形披肩、桌布、桌垫等。马尾绣作品56件,包括马尾绣的传统应用,如水族人背小孩用的背带(水语称为“歹结”),翘尖绣花鞋(水语称为“者结”)、小孩帽福、女性的套装、围腰、胸牌、童帽、荷包、刀鞘护套等,此外还展示了运用马尾绣技艺的现代生活用品,如女靴、领带、纸巾盒等等。
手工蕾丝作品是按照一定的图案用丝线或纱线编结而成,制作时需要把丝线绕在一只只的小梭上面,每只梭只有拇指大小。一个不太复杂的图案需要几十只或近百只这样的小梭,再大一些的图案则需要几百只小梭。制作时把图案放在丝线下面,根据图案采用不同的编、结、绕等手法来完成。一个不太复杂的图案要一个熟练的女工花上一个月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够完成。通常蕾丝编结完工后要进行染色处理,高级的蕾丝则要先经过纱染。因编结的手法因人而异,蕾丝作品一般由一个人独立完成,所以每一款蕾丝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此次参展的比利时手工蕾丝织品是由比利时阿托菲尔蕾丝学校提供的。这所学校的成立宗旨是指导高层次蕾丝制作,使其制作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学校经常参加国际蕾丝竞赛,在捷克、西班牙等地多次获得第一名,作品在澳大利亚、捷克、法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日本、马耳他、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和英国等国家展出时大受民众欢迎。
而展览另一重要元素,中国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分布在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三都县内,是该地区现存最古老而又最具有生命力的原始艺术,因此马尾绣也被称作刺绣的“活化石”。它的制作技艺和方法很特别,作品具有浅浮雕感,主要由马尾线和彩色丝线制成。制作者先取马尾3至4根做芯,用手工将白色丝线紧密地缠绕在马尾上,然后将这种白丝马尾芯的绣线盘绣于传统刺绣或剪纸纹样的轮廓上,接着用7根彩色丝线编制成扁形彩线,填绣在盘绣花纹的轮廓中间部位。最后再按照通常的平绣、挑花、乱针、跳针等刺绣工艺绣出其余部分。一件纯手工马尾绣背带通常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2006年5月20日,水族马尾绣技艺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次参展的马尾绣作品由三位来自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马尾绣传承人提供。其中潘勉和潘玉品老师拥有四十余年的马尾绣制作经验,造就她们独特的马尾绣制作技艺,作品多次被选入国内展览并获奖。另一位年轻传承人的代表潘小慧老师自幼跟随母亲学习水族马尾绣技艺,能根据现代社会的审美情趣和功能需求对传统图案进行变化改造,因此被誉为“水族马尾绣之花”,是三都县特聘的水族马尾绣对外宣传大使。
这次展览非常有创意地融合中外两种手工织品,作品兼具艺术性和生活性。通过细密的针脚和灵动的彩线,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两种古老手工艺的代表作品,还有它们的继承和创新,看到传统织与绣的技艺在当今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7月2日下午,“手工艺与城市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举行。出席研讨会的比利时阿托菲尔蕾丝学校行政经理沃特鲁德,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土有,中国民俗协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勤建和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杨长远,围绕研讨会主题,分别从各自角度,阐述了现代生活中的传统手工艺术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