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老师一批评,就回家冲孩子拍桌子瞪眼

来源 :祝你幸福·最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2009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长既应该尊重老师,又不能盲从老师的结论。因为老师有可能误判,家长再迎合,就是推卸责任。
  我女儿上小学期间,曾在城乡结合部的一所学校上学。那里有一帮男孩,天天以欺负女同学为乐。女儿是转来的,普通话讲得又不标准,成了他们的首选攻击目标。孩子受了欺负回到家,就跟她妈妈诉苦。妈妈也没招,气急败坏:“你自己窝囊嘛。你不会骂,不会打吗?你不会找老师吗?”
  从此以后,女儿不再求助妈妈,想找我倾诉。我当时在青岛二中当教导主任,一天到晚忙得晕头转向。我晚上回家,孩子已经睡了;我早上出门,孩子还没有起床。委屈一天天积压下来,女儿就变得谨小慎微、患得患失、疑神疑鬼了。直到离开青岛,来到人大附小,她才一天天变得阳光起来。
  多年以后,女儿考上北大。我逗她:“在青岛上了三年小学,你不回去看看?”
  “那是我的伤心地,我不想回去!”
  “有那么严重吗?”
  她说:“老爸,你不知道,那段日子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场噩梦。”
  原来有一次,她实在被欺负得受不了了,回家跟妈妈哭诉。她妈妈找到校长,哭哭啼啼地告状。校长一听也挺气愤,再转到班主任那去处理。
  班主任回到班里,做的第一件事,是抓住我女儿的红领巾,把她拖到教室的后面,罚她站着听讲。
  第二节课,班主任让那几个欺负她的小男孩掐着表,看着女儿跑圈。直到今天,女儿谈及此事,依然泪眼婆娑:“我当时不敢跟您说,爸爸。我做错了什么呢?本来是我被欺负了,为什么还要我接受这样的惩罚?”
  过去,我们家兄弟姐妹七个,为了争一点东西,经常打得鼻青脸肿的,一觉睡醒,第二天还是好弟兄。物质生活虽然匮乏,人的心理还是挺坚强的。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向父母发泄,又没有手足;假设老师不能主持公道,同学间交流又各自为政,学校的“灯”也就灭掉了。所以,家长不要指望孩子是不败金刚,更不要在他们面前失控、失态。
  在美国一个小镇上,发生了一起银行抢劫未遂案。劫匪被保安困住了,竟然抱起一位五岁小男孩,拿他当人质来要挟警方。最后,狙击手将劫匪当场击毙,鲜血溅落在男孩的身上,孩子目瞪口呆。
  就在此时,谈判专家迅速把孩子抱入怀中,面对蜂拥而来的人群高声喊道:“演习结束!”大家都愣住了,随即明白了他的用意,一齐大声夸奖小男孩的勇敢,心照不宣地保护着孩子纯弱的童心。
  我接到过一位1989届学生的求救电话。
  他说:“孩子现在上小学五年级了。有一天,班主任把我叫到学校,指出了孩子目前存在的三大问题,要我全力解决。我也不敢耽搁,在家里‘整顿’了一个多月,就是不见起色。王老师,您帮帮我吧!”
  我问:“班主任谈了你孩子的哪些问题?”
  他张口就来:“其一:会做的题经常出错,这是孩子粗心马虎的表现;其二:学习效率不高,学习方法有问题;其三: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遵守课堂纪律。”
  我告诉他:“首先,老师说孩子会做的题经常出错,是粗心马虎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一种误判,会做的题经常出错,一般是基本技能不过关。而基本技能的提高不是能一步到位的,需要持之以恒的训练。”
  “其次,孩子学习效率不高是学习方法不当,这话没错。但老师不能仅仅是孩子问题的发现者,还应是问题的解决者。恰当的学习方法是什么,老师告诉你了吗?”
  学生回答:“没有。”
  我说:“显然,这位老师还存在着指导不到位的问题。”
  家长既应该尊重老师的意见,又不能盲从老师的结论。每一位老师一年有几十、上百个学生,一辈子下来,教过的孩子成千上万,对于某些孩子有偏见或者误判,当属合情不合理。可我们每一位家长,只有一两个孩子。为什么不能自己去了解、去判断你的孩子呢?老师一批评,家长回去就拍桌子瞪眼睛,跟孩子势不两立。我不以为这是教子有方,倒更像一种推卸责任。它的潜台词是:我对孩子已经没辙了;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干;孩子再出事,那也是老师教我的。
  如果老师误判在先,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再对孩子一顿修理,这无异于双重摧残。所以,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是孩子心灵的保护神;不要让孩子在自己最亲近、最信赖的人身上,看到绝望。尽信师不如无师。家长必须主动观察,独立判断,寻求解决。
其他文献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说法也不同呢!  我一再强调“年龄阶段标准”,同一问题,不同年龄段的回答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对幼年与童年的孩子,可以作大致的粗概说明,而随着年龄增长,对同样的问题的解释程度可不断加深。孩子问到什么程度,就透彻地回答到什么程度。  “我从哪儿来”?这可真是一个很老的问题了,不同时代的孩子们已经问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而父母们也被困扰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很多孩子成了父母,又被他们的孩
期刊
不要太早让孩子读科普知识,那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想像力呢!因为——  坤坤是个4岁的男孩子,重视早教的妈妈早早就给孩子提供了大量知识性的科普读物, “儿童百科全书”系列、“自然图鉴”系列及一些各式各样的单册百科类图书等,久而久之,坤坤也自然地成了一个科普迷,有时候都能给妈妈普及一些小知识了,如“为什么上楼很累,下楼很轻松?”,“白糖、红糖、冰糖都是怎么做成的?”等等,而且可以给妈妈讲得很好,有些时候,
期刊
厨艺是儿子科学精神的表达呢!  儿子从4岁开始,朋友送来一本做西餐的书,图文并茂。我们并没有刻意让孩子学习厨艺,而儿子看书后来了兴趣,于是照着书中的说明开始操作,我就做他的助手,帮他完成蛋糕的烤制。当时烤的蛋糕很硬,但他自己很喜欢吃。因为没有功利,儿子只要动手做,结果不重要,所以我也没有对他的蛋糕有什么要求,每次他的厨艺作品出炉我都觉得很满意,正是因为我的“不作为”,儿子的厨艺从来没有被我们负面评
期刊
有些小孩子,你要让他安静地坐下来从事一些画画、写字这样的事情,总是专心不下来,难以集中注意力。这让爸爸妈妈们烦恼不已:孩子如此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以后怎么能安静地坐在教室里听课?怎么在家好好集中时间来完成作业?其实,很多小孩子生命力旺盛、精力充沛,喜欢跑跑跳跳、打打闹闹。要培养孩子的静心和耐心,我们可以针对这个特点,顺性而为,让孩子在运动中学会安静,在游戏中学会集中注意力。  生活中的游戏:  穿
期刊
孩子发生冲突是十分正常的,他们有能力自己解决问题,家长不用急着当法官。  一天下午,我和小哥俩一起在房间里玩。老大渴了,我去给他倒了一杯水,老大喝水的时候,老二就盯上了哥哥的杯子,开始迅速往哥哥身边爬,想要拿哥哥的杯子玩。我担心老二抢杯子会让老大喝不成水,就拦住了他,跟他说:“哥哥在喝水呢,你先别过去捣乱,等哥哥喝完了你再玩那个杯子。”等老大喝完水之后,我不再阻拦老二,他爬到哥哥身边用手抓杯子。哥
期刊
文学  《苦菜花》曾经是最普及的文学读本之一,其中有个令人恐怖的情节:王柬之杀杏莉。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文学,大约六七岁的样子。当时,我正跟姐姐哥哥推磨,他们讲得意兴遄飞,我听得心惊肉跳。那是一种窒息的感觉,仿佛一把尖刀带着寒光向我一寸寸逼来,能听到自己的每一下心跳。此后,无论是在实际生活还是在艺术审美中,我再也没有体味过那样一种恐怖。  当时,姐姐哥哥已经读四五年级,经常借回一些像这样的小说来看
期刊
下面说的都是可以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跟一个九岁孩子的妈妈聊天,她抱怨说孩子写作业总出错,而且时间长达两个小时。  两个小时的作业时间,说实话对九岁孩子来说是一种煎熬。在美国,他的同龄人作业时间一般在30-60分钟之间。两个小时用来写作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不要我太多借口“我国的国情如何如何,应试如何如何”,要想办法尽量减少孩子做作业的时间。  况且很多时候,孩子这两个小时花得是很冤
期刊
上自然课的时候,他们会跑到果园中,很像花果山上的一群猴子。  那时的童年  “废弃的工厂里,部队的训练场上,粮库的粮仓里;门前两棵柳树上栓着的橡皮筋,衣袋里揣着的沙包,裤袋里沉甸甸的玻璃弹球??那时候真好啊,真美啊,没有满眼的柏油马路,天天在家门口接地气,从太阳升起开始玩,玩到星星出来,奶奶喊了很长时间都不回家。”许老师说。  “我没有上过几天幼儿园,后来妈妈说,第一次上幼儿园时,奶奶到幼儿园偷偷
期刊
想让孩子的人生不那么困难,就要不给他们制造特权。专门给孩子书房,就会助长他们在家中养成自我为中心的坏毛病。  在日本留学期间,我常到一些日本朋友家里做客,久而久之便发现很多日本家庭都没有专门供孩子学习、读书的书房,即便家里有书房的,也是给大人、父母们专用的。孩子平时读书学习都在客厅等公开空间里进行。刚开始,我并不理解日本家庭这种“不以孩子为先”的做法,没有书房,孩子学习、做作业多不方便呀。  直到
期刊
同样的分数,能力却有高下。  同是满分,学习能力可不相同  一个小学一年级的班级,每次考试常常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考满分,考双百的也很多。有的班级到小学毕业还会有一半以上的学生数学考一百。但老师和同学都知道,同样都是考 100分,背后所代表的能力是不一样的。  一所中学的班里,语文能考满分的只有两个人,可是数学却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能考满分。数学这门功课,只要付出努力就能得高分。虽然有些人认为数学很难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