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高中政治课教学,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法治理念,并逐渐形成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关键词】 法治意识 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1-034-02
0
中职美术班思想政治课用的是普高的教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关于法治意识则明确说明:“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在现行的“三新一旧”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下,如何整治和利用现有教材开展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是我们高中政治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任务。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尝试和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素养
《课程标准》对学生应具备法治素养的第一个要求是,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这首先要求每个公民当然包括我们的学生应当具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素养。所谓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道德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及权利思维而言的,是指以法治的基本知识和理念为基础,以合法性为起点,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逻辑,认识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谓法治方式,是指运用法律手段,通過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的相互衔接,整体推动,实现全体国民意志和国家法治化治理的各种手段、方法和措施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通过高中思想政治各学科特别是对《政治生活》中相关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形成法治意识并逐步形成法治思维素养是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依法治国》相关内容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以下思维路径: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法律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它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是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并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的。我们的依法治国,是依据体现人民的意志、保护人民的利益的宪法和法律来治理我们的国家,当然能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同时,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家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工人阶级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实现的。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很容易理解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深刻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作为一名依法治国环境下的公民,应当自觉培养自己的法治素养,养成以法治的基本知识和理念为基础,以合法性为起点,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逻辑,认识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引导学生形成法治理念,并逐渐形成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引导学生明确,在依法治国的法治社会,应树立宪法法律至上,尊崇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依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理相关问题,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应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并以法律为准绳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在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章节时,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三大政治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和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四大基本政治义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法律关系就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做法治时代的合格公民就是要养成权利和义务意识。权利和义务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有人享受权利就一定有人履行义务,否则,他的权利就无法实现。同样,有人履行义务也一定有人享受权利。所以,一个人要享受权利就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绝对不允许只享受权利或只履行义务的情况存在。如果有人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那别人的权利就无法实现,反过来当别人不履行相应的义务时,你的权利也无法实现。这样做的最后结果只能是人人的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使用议题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度融合。笔者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资料:万州公交车坠江一突发事件.议题一:女乘客刘某攻击公交车司机,是导致这一事故的真接原因。这位肇事者的问题出在哪里?结合《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进行评析。 学生1:女乘客刘某由于错过站点,在公交车行驶途中强行要求下车。按照相关法规,公交车不能随意停车上下乘客,肇事者刘某无视这些规定,强行要求下车,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法纪意识淡薄,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做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由于她缺乏法纪意识,加上做出冲动行为,直接显致惨剧的发生。
学生观看公交车上两人发生冲突的视频后,心理受到很大冲击。根据这一视频材料,大家意识到遵守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体会到违背公共秩序和法纪法规的严重后果。对这个议题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增强法治意识。议题二:肇事者刘某是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公交车司机冉某有没有责任?这次惨痛的事故有什么教训?学生2:一个巴掌拍不响,冉某肯定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在冲突发生时,他没有控制好情绪,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责任重大,没有把安全意识放到最重要位置。作为公交车司机,冉某的职业道德素养不够高。
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引出公民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和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因为只有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有公民的权利平等地受到保护,所有公民平等地履行义务,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所有公民的违法行为平等地受到法律的追究,才能真正突出法律的权威。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才能真正保证大家平等地履行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我们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所以,这样,就能更好做到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这样通过教学,才能引导学生明确法治的科學含义,逐渐养成法治思维,培养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以合法性为起点,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形成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并使之成为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我们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将这些素养和理念逐渐使之内化,并逐渐外化为日常行为,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所以,遵从《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的形式将相关法治内容活动化,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活动,如在进行《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和义务》内容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品《十字路口》,讲的是一个人驾驶汽车行经一个十字路口,正好遇到路口是绿灯,是他的路权,但当他行驶到路中间时,横向也驶来一辆汽车,尽管他那边显示的是红灯,但他有急事,他不愿意等待,结果两辆汽车在路中间想到对峙,都走不了并相互指责、漫骂,交通为之瘫痪。后来交通警察来了后,对闯红灯者进行批评教育,并说明他不尊重别人的通行权利,别人绿灯时他阻挠别人的通行,同样的,当他的方向绿灯亮时,别人也可能阻挠他的通行,这样他的通行权利也不能得到保证,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谁的通行权利也不能得到保证。后来在交通警察的指挥下,大家按交通规则通行,大家都顺利通过十字路口。学生们通过表演和观看小品,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做一个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
依法治国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本人只是结合自己的一些尝试和思考进行总结,还有更多的全新的课题,需要我去探索和总结。
[ 参 考 文 献 ]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第2版.
[2]《湖北省普通高中2018级学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网络电子版).
[3]《法理学》(刘俊祥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中学政治课教学法教程》(胡田庚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陈国勇.《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6]杨丽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三期.
【关键词】 法治意识 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01-034-02
0
中职美术班思想政治课用的是普高的教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其中关于法治意识则明确说明:“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在现行的“三新一旧”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下,如何整治和利用现有教材开展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是我们高中政治教师面临的一个新的任务。现结合本人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一方面尝试和思考。
一、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素养
《课程标准》对学生应具备法治素养的第一个要求是,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这首先要求每个公民当然包括我们的学生应当具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素养。所谓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道德思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及权利思维而言的,是指以法治的基本知识和理念为基础,以合法性为起点,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逻辑,认识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所谓法治方式,是指运用法律手段,通過立法、执法和司法过程的相互衔接,整体推动,实现全体国民意志和国家法治化治理的各种手段、方法和措施的总称。简单地说,就是运用法治思维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通过高中思想政治各学科特别是对《政治生活》中相关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培养学生形成法治意识并逐步形成法治思维素养是的重要途径。我在教学《依法治国》相关内容时,通过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明确以下思维路径: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法律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它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我们的宪法和法律是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意志并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的。我们的依法治国,是依据体现人民的意志、保护人民的利益的宪法和法律来治理我们的国家,当然能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同时,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家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工人阶级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来实现的。在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是有机统一的。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学生很容易理解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场深刻革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作为一名依法治国环境下的公民,应当自觉培养自己的法治素养,养成以法治的基本知识和理念为基础,以合法性为起点,运用法律规范、法律原则、法律逻辑,认识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二、引导学生形成法治理念,并逐渐形成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引导学生明确,在依法治国的法治社会,应树立宪法法律至上,尊崇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依照法律的规定来处理相关问题,要求我们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应从法律的角度出发,并以法律为准绳来规范我们的言行,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在教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章节时,在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和监督权三大政治权利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和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四大基本政治义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法律关系就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做法治时代的合格公民就是要养成权利和义务意识。权利和义务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有人享受权利就一定有人履行义务,否则,他的权利就无法实现。同样,有人履行义务也一定有人享受权利。所以,一个人要享受权利就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绝对不允许只享受权利或只履行义务的情况存在。如果有人只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那别人的权利就无法实现,反过来当别人不履行相应的义务时,你的权利也无法实现。这样做的最后结果只能是人人的权利都无法得到保障。使用议题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高度融合。笔者用多媒体展示视频资料:万州公交车坠江一突发事件.议题一:女乘客刘某攻击公交车司机,是导致这一事故的真接原因。这位肇事者的问题出在哪里?结合《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进行评析。 学生1:女乘客刘某由于错过站点,在公交车行驶途中强行要求下车。按照相关法规,公交车不能随意停车上下乘客,肇事者刘某无视这些规定,强行要求下车,不遵守社会公共秩序,法纪意识淡薄,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做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由于她缺乏法纪意识,加上做出冲动行为,直接显致惨剧的发生。
学生观看公交车上两人发生冲突的视频后,心理受到很大冲击。根据这一视频材料,大家意识到遵守法律法规、遵循社会公共秩序的重要性,体会到违背公共秩序和法纪法规的严重后果。对这个议题的讨论,有利于学生增强法治意识。议题二:肇事者刘某是这次事件的罪魁祸首,公交车司机冉某有没有责任?这次惨痛的事故有什么教训?学生2:一个巴掌拍不响,冉某肯定也有一定的责任。因为在冲突发生时,他没有控制好情绪,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责任重大,没有把安全意识放到最重要位置。作为公交车司机,冉某的职业道德素养不够高。
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引出公民正确处理权利义务关系的三个基本原则: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和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因为只有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所有公民的权利平等地受到保护,所有公民平等地履行义务,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所有公民的违法行为平等地受到法律的追究,才能真正突出法律的权威。只有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才能真正保证大家平等地履行权利和平等地履行义务,才能真正做到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我们的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所以,这样,就能更好做到公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这样通过教学,才能引导学生明确法治的科學含义,逐渐养成法治思维,培养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以合法性为起点,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并逐渐形成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增强学生法治意识,并使之成为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我们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素养,培养学生的法治理念,这样做的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将这些素养和理念逐渐使之内化,并逐渐外化为日常行为,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所以,遵从《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的形式将相关法治内容活动化,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活动,如在进行《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和义务》内容教学时,我设计了一个小品《十字路口》,讲的是一个人驾驶汽车行经一个十字路口,正好遇到路口是绿灯,是他的路权,但当他行驶到路中间时,横向也驶来一辆汽车,尽管他那边显示的是红灯,但他有急事,他不愿意等待,结果两辆汽车在路中间想到对峙,都走不了并相互指责、漫骂,交通为之瘫痪。后来交通警察来了后,对闯红灯者进行批评教育,并说明他不尊重别人的通行权利,别人绿灯时他阻挠别人的通行,同样的,当他的方向绿灯亮时,别人也可能阻挠他的通行,这样他的通行权利也不能得到保证,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谁的通行权利也不能得到保证。后来在交通警察的指挥下,大家按交通规则通行,大家都顺利通过十字路口。学生们通过表演和观看小品,对公民权利义务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次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严守道德底线,维护公平正义,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做一个法治社会的合格公民。
依法治国是一个新的时代命题,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也是一个新的课题。本人只是结合自己的一些尝试和思考进行总结,还有更多的全新的课题,需要我去探索和总结。
[ 参 考 文 献 ]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2月第2版.
[2]《湖北省普通高中2018级学生课程实施指导意见》(网络电子版).
[3]《法理学》(刘俊祥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中学政治课教学法教程》(胡田庚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陈国勇.《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教学中的新理念和新方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6]杨丽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困惑与思考》[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