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盐城中学创建于1927年,为当时的国民政府在苏北地区直办的第一所省立中学,1953年,学校更名为“江苏省盐城中学”。1978年,学校被省教育厅列入全省首批办好的16所重点中学;1997年,学校在全省率先跨入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行列;2004年,学校被省教育厅首批转评为“四星级学校”。
一、坚守精神文化,践行独特办学思想
1.凝练办学思想,形成了完整的办学理念体系。早在2005年,我校就在深入研究办学历史、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并作了明确的阐释:“以人为本”就是办学以教师为本,要尊重、关怀教师,帮助教师实现人生价值;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盐城中学获得成长、获得成功,并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幸福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围绕这一理念,我校还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提出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领跑者的育人目标,“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身心锻炼”“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从而构建了完整的办学理念体系。我校的办学理念植根于90多年办学历史的积淀,符合教育规律、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既体现时代性,又具有鲜明的盐中特质,受到各方认可和好评。
2.建设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内建立了校训石、孔孟文化墙、中华名人廊、感恩鼎、劝学雕塑、名人名言牌、校友林,精心布展校史馆,对教室、宿舍、食堂、主干道两侧的灯箱乃至草坪等都进行了精心的文化布置,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很好地发挥了文化的熏陶、感染、教化功能。二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博学约修”的校训,“严格、勤奋、团结、上进”的校风,“严、勤、实、活”的教风,“严、勤、钻、恒”的学风,凝练了“大气、团结、坚韧、守正”的盐中精神。学校还挖掘学校历史和底蕴,倾力打造以瓜井仙踪、凤凰墩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抗大五分校旧址和正北楼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200多种花木为代表的绿色文化,以少先湖、共青山为标志的创业文化,产生了良好反响。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美校园”“盐城市绿化先进单位”“江苏省绿色校园”“江苏省节水型校园”“国际生态绿旗荣誉学校”。抗大五分校旧址和正北楼已成为市内外多家学校和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出台了《江苏省盐城中学管理制度汇编》,涵盖德育、教学、教研、课程建设、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促进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坚持立德铸魂,努力加强队伍建设
1.坚持以德为先,引导教师守正发展。一是坚持正面引导。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师德行风的规定,明确标准,规范言行,要求做到严守规定,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二是开展师德承诺。要求所有教师签订“拒绝有偿家教”和“廉洁从教”承诺书,做到坚守承诺,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三是注重榜样激励。从2015年起在全市率先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最美盐中人”评比活动,鼓励广大教师向“最美”看齐,向榜样学习,争做“四有”好老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四是加大监督力度。开设师德行风信箱和热线,接受学生、家长、社会关于师德行风问题的反映,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醒,及时制止,及时纠正。
2.实施规划先行,引领教师主动发展。我校制定了《江苏省盐城中学教师(个体)发展规划》册,要求广大教师根据自身的年龄、学科等实际,制定一个三年的和长远的师德师风、专业进修、学历提升、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荣誉追求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并按照自己的规划,定期在教师簿上完成相应的书面作业。教务处、年级和教研组加强督查、指导,激发广大教师“定标杆”“爬格次”“上台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3.立足课堂根本,促动教师内涵发展。一是加强教学研究。确立科研兴教、科研立校的理念,坚持“为教而研,以研促教”的原则,健全教科研工作体系,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强化课题的引领、带动。近五年来,我校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主持25项省级课题并结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论文441篇,有多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或被人大复印资料刊载。《中学语文“生成课堂”教学范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学语文“生成性学习范式”的整体建构》获江苏省2018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立项。这些项目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广泛影响。二是加强教学督导。坚持每学期年级之间开展交叉督导,促进年级改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每学期开学初还邀请盐城市教科院的各学科专家对高三年级进行专项督导,保证了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加强课堂调控。首创“三次备课”制度;实行教务日记制度、教学周记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方式,落实干部巡课、推门听课、“同课异构”、随机录课、家长观课等“五课”制度,更好地引导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四是深化教学改革。以“聚焦质量、聚力课堂”为要求,努力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路子。
制定了《江苏省盐城中学推进“两个转变”、践行“让学引思”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十要十不要”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倡导“以德立教,为学而教,因材施教,以研促教”,力促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取得了明显效果。近五年来,我校有31人在省级及以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或优质课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省基本功大赛一等奖6人,二等奖3人;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10人,二等奖4人;其他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
4.夯实培养机制,帮助教师科学发展。一是校本研修机制。构建校内校外、境内境外培训体系,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学校,走出国门参加培训进修。2014年起开设了“鹿鸣大講堂”,每月邀请一位国内知名专家为师生开设高端学术讲座,开阔视野,提升素养,效果显著,深受好评。二是教学竞赛机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校就在全市率先推出了“新秀杯”“五四杯”“而立杯”等系列杯赛课。近年来,适应课改需要,启动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转变教学模式、变革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比武,“推进‘两个转变’、践行‘让学引思’新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等特色赛事,帮助青年教师加强教学研磨,锤炼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水平。三是名师培优机制。长期开展“师徒结对,以老带新”活动,帮助新教师迅速入轨;创造性地启动“名师培优”工程,由校内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签约培养,助推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名师;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担纲成立名师工作室,通过理念引领、学习引领、活动引领、研究引领,促进教师发展的高端化、高层次、高水准。目前学校有7个校内名师工作室,9个市级名师工作室。
一、坚守精神文化,践行独特办学思想
1.凝练办学思想,形成了完整的办学理念体系。早在2005年,我校就在深入研究办学历史、充分调研论证、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并作了明确的阐释:“以人为本”就是办学以教师为本,要尊重、关怀教师,帮助教师实现人生价值;教育教学以学生为本,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让每一个学生在盐城中学获得成长、获得成功,并为他们将来走上社会、幸福一生奠定坚实的基础。围绕这一理念,我校还在实践探索中逐步提出了“师生共同发展”的核心价值追求,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时代领跑者的育人目标,“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身心锻炼”“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从而构建了完整的办学理念体系。我校的办学理念植根于90多年办学历史的积淀,符合教育规律、人才成长和培养规律,既体现时代性,又具有鲜明的盐中特质,受到各方认可和好评。
2.建设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一是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在校园内建立了校训石、孔孟文化墙、中华名人廊、感恩鼎、劝学雕塑、名人名言牌、校友林,精心布展校史馆,对教室、宿舍、食堂、主干道两侧的灯箱乃至草坪等都进行了精心的文化布置,让校园每一个角落都会“说话”,很好地发挥了文化的熏陶、感染、教化功能。二是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在多年办学实践中,学校形成了“博学约修”的校训,“严格、勤奋、团结、上进”的校风,“严、勤、实、活”的教风,“严、勤、钻、恒”的学风,凝练了“大气、团结、坚韧、守正”的盐中精神。学校还挖掘学校历史和底蕴,倾力打造以瓜井仙踪、凤凰墩为代表的历史文化,以抗大五分校旧址和正北楼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200多种花木为代表的绿色文化,以少先湖、共青山为标志的创业文化,产生了良好反响。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优美校园”“盐城市绿化先进单位”“江苏省绿色校园”“江苏省节水型校园”“国际生态绿旗荣誉学校”。抗大五分校旧址和正北楼已成为市内外多家学校和单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经过多年实践,学校出台了《江苏省盐城中学管理制度汇编》,涵盖德育、教学、教研、课程建设、后勤保障等各个方面,促进了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坚持立德铸魂,努力加强队伍建设
1.坚持以德为先,引导教师守正发展。一是坚持正面引导。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上级主管部门关于师德行风的规定,明确标准,规范言行,要求做到严守规定,坚守底线,不越“红线”。二是开展师德承诺。要求所有教师签订“拒绝有偿家教”和“廉洁从教”承诺书,做到坚守承诺,爱岗敬业、廉洁从教。三是注重榜样激励。从2015年起在全市率先开展“践行核心价值观,争当最美盐中人”评比活动,鼓励广大教师向“最美”看齐,向榜样学习,争做“四有”好老师,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四是加大监督力度。开设师德行风信箱和热线,接受学生、家长、社会关于师德行风问题的反映,对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及时提醒,及时制止,及时纠正。
2.实施规划先行,引领教师主动发展。我校制定了《江苏省盐城中学教师(个体)发展规划》册,要求广大教师根据自身的年龄、学科等实际,制定一个三年的和长远的师德师风、专业进修、学历提升、课堂教学、教育科研、荣誉追求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和实施步骤,并按照自己的规划,定期在教师簿上完成相应的书面作业。教务处、年级和教研组加强督查、指导,激发广大教师“定标杆”“爬格次”“上台阶”,不断追求自我发展。
3.立足课堂根本,促动教师内涵发展。一是加强教学研究。确立科研兴教、科研立校的理念,坚持“为教而研,以研促教”的原则,健全教科研工作体系,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强化课题的引领、带动。近五年来,我校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主持25项省级课题并结题;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论文441篇,有多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或被人大复印资料刊载。《中学语文“生成课堂”教学范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2018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中学语文“生成性学习范式”的整体建构》获江苏省2018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立项。这些项目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全国范围产生了广泛影响。二是加强教学督导。坚持每学期年级之间开展交叉督导,促进年级改善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教师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效果。每学期开学初还邀请盐城市教科院的各学科专家对高三年级进行专项督导,保证了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加强课堂调控。首创“三次备课”制度;实行教务日记制度、教学周记制度;创新教学管理方式,落实干部巡课、推门听课、“同课异构”、随机录课、家长观课等“五课”制度,更好地引导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四是深化教学改革。以“聚焦质量、聚力课堂”为要求,努力探索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路子。
制定了《江苏省盐城中学推进“两个转变”、践行“让学引思”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十要十不要”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倡导“以德立教,为学而教,因材施教,以研促教”,力促课堂教学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取得了明显效果。近五年来,我校有31人在省级及以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或优质课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级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省基本功大赛一等奖6人,二等奖3人;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10人,二等奖4人;其他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二等奖2人。
4.夯实培养机制,帮助教师科学发展。一是校本研修机制。构建校内校外、境内境外培训体系,创造条件让教师走出学校,走出国门参加培训进修。2014年起开设了“鹿鸣大講堂”,每月邀请一位国内知名专家为师生开设高端学术讲座,开阔视野,提升素养,效果显著,深受好评。二是教学竞赛机制。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我校就在全市率先推出了“新秀杯”“五四杯”“而立杯”等系列杯赛课。近年来,适应课改需要,启动了“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转变教学模式、变革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比武,“推进‘两个转变’、践行‘让学引思’新课堂”教学展评活动等特色赛事,帮助青年教师加强教学研磨,锤炼教学技能,提升教学水平。三是名师培优机制。长期开展“师徒结对,以老带新”活动,帮助新教师迅速入轨;创造性地启动“名师培优”工程,由校内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签约培养,助推青年教师逐步成长为骨干教师、名师;由特级教师或正高级教师担纲成立名师工作室,通过理念引领、学习引领、活动引领、研究引领,促进教师发展的高端化、高层次、高水准。目前学校有7个校内名师工作室,9个市级名师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