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验“红色”
曾经在一本时装杂志上看到一篇蛮有味道的文章,题目为《小资,资你个头》。通篇的数千文字,把伪小资们批判得遍体鳞伤,想想自己,也一直观摩着所谓的艺术电影,写着一些不着边际的文字,是小资还是伪小资?不清楚,所以,暂且还是把自己定格是伪小资罢。伪小资看着小资的电影,效果会是怎么样?关掉屋子里所有的光明,取出印有《红色情深》字样的光碟,轻轻放入碟机……
红色是鲜艳的色彩,也是充满活力的色彩,纵然瓦伦婷面带忧郁的巨大海报出现在公路拐角处,也没有孤单寂寥的错觉,直到遇见年老的退休法官,瓦伦婷的爱情才起了波澜。《红色情深》是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红白蓝》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具有幻想的一部。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了一种超乎现实的幽静,缓慢地演绎了这段深邃的情感变化。
影片的构思框架巧妙,在叙述的过程中,瓦伦婷、老法官、年轻的法官,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独立的角色。瓦伦婷安心做着兼职模特,老法官监听着邻居的电话,年轻的法官与自己的女友和谐地相处着。可是,老法官与年轻的法官是一条线上的人物,两人职业相同,感情上受的创伤也相同。在一切的相同中,瓦伦婷把两者串连了起来,具体的线索如下:
瓦伦婷:撞到牧羊犬——遇见了老法官——了解老法官——在船难中遇见年轻法官
老法官:监听年轻法官的电话——遇见瓦伦婷——回想自己年轻时代的爱情
年轻法官:考试通过,成为法官——受到前女友的抛弃——在海难中遇见瓦伦婷
年轻的法官就是老法官的前半生写照,这一点是比较新奇的。在结尾的海难里,瓦伦婷和年轻法官的相遇则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逾越。
红色是瓦伦婷的爱情色彩,也是法官(包括老法官和年轻法官)的爱情色彩。当瓦伦婷静静地与老法官欣赏着撒入屋里又即逝的朝阳光线时,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同样,两位主角的心理也升华了。如此温暖的红色,着实令人着迷、陶醉。
民间影评家中有着一条不成文的定律:要问自己是不是属于小资群体,《红白蓝》三部曲是一个最好的分隔线。现在我想我应该不属于伪小资的群体了,好歹也算半个小资吧。
地狱之“蓝”
也许是我喜欢红色的缘故,所以,把首部曲的《蓝色情挑》摆在第二观赏的位置上。《蓝》充满了压抑的情怀,让人觉得呼吸很不舒畅,以至窒息,与《红》的浪漫风情截然相反,不能不佩服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多元化导演风格。
蓝色属于冷色调的范畴,偏冷偏暗,容易回想起幽灵、地狱或者与之类似的精神错觉等。朱莉就是一个蓝色的女人,一直生活在蓝色的恐怖之中,沉默寡言,对外面的美好世界不闻不问,这倒有点儿像早期港片《滚滚红尘》中的张爱玲(林青霞饰)。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女儿,莫不是人间最大的痛楚,朱莉承受着,脑海一直充盈着对他们的思恋。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个聪明的大导演,他通过用无数的感性动作来替代朱莉复杂的情绪。在朱莉的眼睛中,我们看不到她的悲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强的精神。
病房里的朱莉,打碎玻璃,骗开护士后,吞下一整瓶的安眠药剂;壁炉边的朱莉,打开提包,发现女儿的棒棒糖后,用超乎现实的速度,咬完所有的糖片。这些镜头,基耶斯洛夫斯基都没有用过多的言语来表达,也没有眼泪,没有哽咽,而是用一连串的动作来完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影片中埋伏着许多线索,如一个蓝色的挂坠吊灯,这是朱莉从死去的女儿房间里取下来的,带着这惟一的纪念,她搬了家。由于有了这种透明的蓝色,所以,在朱莉的眼前时常会出现蓝色的错觉。与黑泽明《影子武士》类似,用虚拟光线来衬托主人公的内心深处,不可不谓细致、韵味。欧洲联盟的交响乐也是一条线索,而且是一条最主要的线索。本片中因鲜有主人公的对白,所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对白,每次在朱莉眼前出现蓝色之际,磅礴的音乐就会出现,音符随着朱莉的情感而跳动,仿佛它就是活的,就是朱莉。
《蓝》更像是一部实验电影,基耶斯洛夫斯基动用了他所可以想到的蓝色——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棒棒糖,蓝色的音乐,蓝色的灵魂,甚至摄影师刻意地运用滤镜,把空气也调成蓝色。在一切的蓝色中,朱莉默默地承受,一点儿一点儿去寻找蓝色的真髓。朱莉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不得不说她的演技沉稳,感性,真实,追求自由。因为这部电影,她获得了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蓝》也在当年获得该电影的最佳电影奖项。
报复的“白”
经过“红色”的探索,“蓝色”的压抑,终于来到了轻松惬意的“白色”世界。白色是冬季的颜色,属于冰雪,属于寒冷,属于失意的男人。
男人名为卡洛,遭受着一次次的折磨,风衣沾到鸟屎,信用卡不能使用,还在法院的人行道上被女友抛弃。在这困顿的时刻,他遇见了另外一个男人,一个寻求别人枪杀自己的男人,故事就围绕这3个人展开。
《白色情浓》是三部曲中惟一把男人放在主要地位的影片,片中的卡洛具有一定的喜剧色彩,结局也符合基耶斯洛夫斯基一贯的完美性,女友在监狱的窗口打着简单的手语,默默地告诉卡洛:我们可以重新来过。
“重新来过”对于男主角来说是幸运的,对我们观众来说也是开心的,但是,通篇的叙事情节中,我始终觉得“重新来过”是一个谎言,是一个错误的答案。《春光乍泻》中也有“重新来过”的台词,可以让我们感动一阵子。《白》中的这个手势却让我觉得是一种恶意的报复,不管卡洛在监狱的楼底哭心寒。
卡洛在电话听筒旁听到女友与别的男人做爱的呻吟声,落魄地坐在人行道,看着老者费力地把酒瓶丢进垃圾桶而表现出鄙夷之笑,这一切的一切,已经把卡洛沦陷为愤怒和漠视的结合体,他一心想得到自己心爱的女友,不管用什么方法。随着金钱的增加,他的愿望也开始越来越逼近了。这一情节让我回想起金基德电影《坏小子》中的哑巴男人,他也深爱着女人,既然不能得到她,就狠命地去摧残她。当然,基耶斯洛夫斯基与金基德不一样,《白》与《坏小子》所要表现的思想更是不一样,卡洛最终还是得到了女友的回心转意。但对于我来说,这不太符合我的欣赏口味,因为坏人得到了好人的心。(注:虽然绝大多数人认为男主角是正面角色,女主角是反面角色,我的认识却刚好相反)
关于诈死的电影已经屡见不鲜了,在《白》中再次运用了这个情节,感觉没有什么新意,感觉葬礼是和谐的,按部就班的。不喜欢《白色》,也许是我个人的问题,也许是对于太过美好的事情过于苛求。反观《红》中的美好情节,我却可以接受,也乐于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躺在沙发上思索,坐在电脑边思考,今天,终于有了答案: 我不是小资,只是一个伪小资。
曾经在一本时装杂志上看到一篇蛮有味道的文章,题目为《小资,资你个头》。通篇的数千文字,把伪小资们批判得遍体鳞伤,想想自己,也一直观摩着所谓的艺术电影,写着一些不着边际的文字,是小资还是伪小资?不清楚,所以,暂且还是把自己定格是伪小资罢。伪小资看着小资的电影,效果会是怎么样?关掉屋子里所有的光明,取出印有《红色情深》字样的光碟,轻轻放入碟机……
红色是鲜艳的色彩,也是充满活力的色彩,纵然瓦伦婷面带忧郁的巨大海报出现在公路拐角处,也没有孤单寂寥的错觉,直到遇见年老的退休法官,瓦伦婷的爱情才起了波澜。《红色情深》是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红白蓝》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最具有幻想的一部。基耶斯洛夫斯基用了一种超乎现实的幽静,缓慢地演绎了这段深邃的情感变化。
影片的构思框架巧妙,在叙述的过程中,瓦伦婷、老法官、年轻的法官,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独立的角色。瓦伦婷安心做着兼职模特,老法官监听着邻居的电话,年轻的法官与自己的女友和谐地相处着。可是,老法官与年轻的法官是一条线上的人物,两人职业相同,感情上受的创伤也相同。在一切的相同中,瓦伦婷把两者串连了起来,具体的线索如下:
瓦伦婷:撞到牧羊犬——遇见了老法官——了解老法官——在船难中遇见年轻法官
老法官:监听年轻法官的电话——遇见瓦伦婷——回想自己年轻时代的爱情
年轻法官:考试通过,成为法官——受到前女友的抛弃——在海难中遇见瓦伦婷
年轻的法官就是老法官的前半生写照,这一点是比较新奇的。在结尾的海难里,瓦伦婷和年轻法官的相遇则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逾越。
红色是瓦伦婷的爱情色彩,也是法官(包括老法官和年轻法官)的爱情色彩。当瓦伦婷静静地与老法官欣赏着撒入屋里又即逝的朝阳光线时,影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同样,两位主角的心理也升华了。如此温暖的红色,着实令人着迷、陶醉。
民间影评家中有着一条不成文的定律:要问自己是不是属于小资群体,《红白蓝》三部曲是一个最好的分隔线。现在我想我应该不属于伪小资的群体了,好歹也算半个小资吧。
地狱之“蓝”
也许是我喜欢红色的缘故,所以,把首部曲的《蓝色情挑》摆在第二观赏的位置上。《蓝》充满了压抑的情怀,让人觉得呼吸很不舒畅,以至窒息,与《红》的浪漫风情截然相反,不能不佩服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多元化导演风格。
蓝色属于冷色调的范畴,偏冷偏暗,容易回想起幽灵、地狱或者与之类似的精神错觉等。朱莉就是一个蓝色的女人,一直生活在蓝色的恐怖之中,沉默寡言,对外面的美好世界不闻不问,这倒有点儿像早期港片《滚滚红尘》中的张爱玲(林青霞饰)。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女儿,莫不是人间最大的痛楚,朱莉承受着,脑海一直充盈着对他们的思恋。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个聪明的大导演,他通过用无数的感性动作来替代朱莉复杂的情绪。在朱莉的眼睛中,我们看不到她的悲伤,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强的精神。
病房里的朱莉,打碎玻璃,骗开护士后,吞下一整瓶的安眠药剂;壁炉边的朱莉,打开提包,发现女儿的棒棒糖后,用超乎现实的速度,咬完所有的糖片。这些镜头,基耶斯洛夫斯基都没有用过多的言语来表达,也没有眼泪,没有哽咽,而是用一连串的动作来完成。“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了。
影片中埋伏着许多线索,如一个蓝色的挂坠吊灯,这是朱莉从死去的女儿房间里取下来的,带着这惟一的纪念,她搬了家。由于有了这种透明的蓝色,所以,在朱莉的眼前时常会出现蓝色的错觉。与黑泽明《影子武士》类似,用虚拟光线来衬托主人公的内心深处,不可不谓细致、韵味。欧洲联盟的交响乐也是一条线索,而且是一条最主要的线索。本片中因鲜有主人公的对白,所以,音乐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对白,每次在朱莉眼前出现蓝色之际,磅礴的音乐就会出现,音符随着朱莉的情感而跳动,仿佛它就是活的,就是朱莉。
《蓝》更像是一部实验电影,基耶斯洛夫斯基动用了他所可以想到的蓝色——蓝色的游泳池,蓝色的棒棒糖,蓝色的音乐,蓝色的灵魂,甚至摄影师刻意地运用滤镜,把空气也调成蓝色。在一切的蓝色中,朱莉默默地承受,一点儿一点儿去寻找蓝色的真髓。朱莉由朱丽叶·比诺什饰演,不得不说她的演技沉稳,感性,真实,追求自由。因为这部电影,她获得了第50届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蓝》也在当年获得该电影的最佳电影奖项。
报复的“白”
经过“红色”的探索,“蓝色”的压抑,终于来到了轻松惬意的“白色”世界。白色是冬季的颜色,属于冰雪,属于寒冷,属于失意的男人。
男人名为卡洛,遭受着一次次的折磨,风衣沾到鸟屎,信用卡不能使用,还在法院的人行道上被女友抛弃。在这困顿的时刻,他遇见了另外一个男人,一个寻求别人枪杀自己的男人,故事就围绕这3个人展开。
《白色情浓》是三部曲中惟一把男人放在主要地位的影片,片中的卡洛具有一定的喜剧色彩,结局也符合基耶斯洛夫斯基一贯的完美性,女友在监狱的窗口打着简单的手语,默默地告诉卡洛:我们可以重新来过。
“重新来过”对于男主角来说是幸运的,对我们观众来说也是开心的,但是,通篇的叙事情节中,我始终觉得“重新来过”是一个谎言,是一个错误的答案。《春光乍泻》中也有“重新来过”的台词,可以让我们感动一阵子。《白》中的这个手势却让我觉得是一种恶意的报复,不管卡洛在监狱的楼底哭心寒。
卡洛在电话听筒旁听到女友与别的男人做爱的呻吟声,落魄地坐在人行道,看着老者费力地把酒瓶丢进垃圾桶而表现出鄙夷之笑,这一切的一切,已经把卡洛沦陷为愤怒和漠视的结合体,他一心想得到自己心爱的女友,不管用什么方法。随着金钱的增加,他的愿望也开始越来越逼近了。这一情节让我回想起金基德电影《坏小子》中的哑巴男人,他也深爱着女人,既然不能得到她,就狠命地去摧残她。当然,基耶斯洛夫斯基与金基德不一样,《白》与《坏小子》所要表现的思想更是不一样,卡洛最终还是得到了女友的回心转意。但对于我来说,这不太符合我的欣赏口味,因为坏人得到了好人的心。(注:虽然绝大多数人认为男主角是正面角色,女主角是反面角色,我的认识却刚好相反)
关于诈死的电影已经屡见不鲜了,在《白》中再次运用了这个情节,感觉没有什么新意,感觉葬礼是和谐的,按部就班的。不喜欢《白色》,也许是我个人的问题,也许是对于太过美好的事情过于苛求。反观《红》中的美好情节,我却可以接受,也乐于接受,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百思不得其解,躺在沙发上思索,坐在电脑边思考,今天,终于有了答案: 我不是小资,只是一个伪小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