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对提高国际话语权、增强国家软实力,把好的中国故事传播到世界,引导和带动海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寄予厚望。《中国日报》健康类深度报道以独特的国际视角、新颖的选题、生动的人物故事和丰富的全媒体呈现,向世界巧妙而有理有据地发出中国声音。
一、国际传播中健康类深度报道具有独特优势
“信息传播的快速有效,直接决定了国家的价值观念是否能广为流传。研究表明,西方媒体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新闻信息资源,近70%的海外受众通过西方媒体了解中国,而相当多的西方媒体仍然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报道中国。”①近年来的中国发展速度之快、面貌改变之大,世界有目共睹。然而,中国当前国际传播能力的局限性,致使真实的中国形象与西方舆论中所描绘的大相径庭。要改变这一状况,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高我国话语权势在必行。
国际传播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是否能把中国故事讲得让世界人民感兴趣、愿意听、听得懂、被打动、有认同。除先天语言优势外,纸媒还具有一项核心竞争力——深度报道。其中,健康类深度报道在众多报道形式里具有很强的读者贴近性和感染力,能够引发广泛受众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
二、采用深度报道对外讲好中国健康故事
(一)巧妙设置议题,力求“润物细无声”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消除传染性疾病、提高人民预期寿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免疫计划推广等多项全球关注的卫生发展指标上颇有建树,被公认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成功典范。“仅以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为例,我国的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56.8%。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了47.0% 、62.1% 和65.3%。”②长期以来,中国在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方面也充分展示出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截至2018年7月,中国先后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71个国家派遣过援外医疗队,累计派出2.6万人次,诊治患者2.8亿人次。目前,中国向56个国家(其中45个是非洲国家)派有医疗队,1095名医疗队员分布在111个医疗点上。”③
2015年2月和3月,《中国日报》旗舰报和非洲版先后报道了一个重要的中国医学创新产品——商环。商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的首个中国研发的男性包皮环切手术器具,由美国医学团队支持临床试验并受到比尔·盖茨资助,在非洲取得了重大临床成果。商环本身包含了众多新闻元素: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与差异、话题的新奇性、与受众生活的贴近性以及广泛的全球影响力。该篇报道基于扎实的临床数据和非洲当地体验者的采访,有力地展示出中国医学的研发创新能力。文章刊发后,被外媒转载数十次,国内多家主流媒体所属境内及海外分社记者纷纷来信、来电,希望获得采访线索,这也是一次由英文报纸带动中文媒体聚焦热点话题的成功案例。
2015年11月和12月,《中国日报非洲版》刊发了两篇中国对非卫生援助健康类深度报道。这两篇名为《援外,医生先从语言开始学起》(To help, doctors must first learn to speak)及《中国研发成功新型疫苗储运器》(China develops ark for vaccine storage)的文章,前者避开对中国医疗援外的生硬宣传,客观记录了医疗队行前培训的难点与障碍、援外时期在当地的生活体验,实在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医疗援外的贡献。后者则主打“趣味牌”,用一个不需要充电就能将疫苗低温保存60天的疫苗储存设备,把受众注意力成功聚焦于中国医疗创新能力开发与建设以及对世界卫生事业的重大贡献上。
议题设置巧妙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以上案例均结合各国民众关注健康这一全球性议题,利用新闻元素中夺人眼球,巧妙地把中国的创造力、卫生事业的成绩和对世界的贡献传播至海外。
(二)以情动人,讲好“软实力”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突出中国软实力是重要内容。软实力故事多侧重人情味儿,需要“以德服人”“用情感人”。
1.善用西方思维:抓住故事中的“人”
从“人”的角度写新闻,突出“人”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感情,向读者揭示主人公的内心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担忧、挑战等等。或者通过形象化手法,向读者揭示某种社会现象。④直接的价值观推销在当下已寸步难行。“讲中国故事”要让故事里的人“说话”。
2013年1月30日,《中国日报》刊发了跨版报道《历史不会遗忘:那群曾经是时代伤疤的人》(Inspiration from a group once shunned),记录了中国广东省一个与世隔绝几十年的麻风孤岛以及岛上一群即将被历史遗忘老人们的故事。全文以岛上老人们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紧紧围绕岛上老人少年染病、被歧视,与亲人失散、与世隔绝,最终一个个离开人世的故事。跨越60年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历史洪流中的无常人生。
這样一个看似负面的选题,却用亲历者朴素、真挚的人物故事和细节,把主旨提升到“在悲观主义废墟中开出乐观的花朵”的主题。全文通篇没有采用主观评价和刻意的正面宣传,却从内心深处打动了读者,契合西方受众喜好客观性报道的同时,成为“以情动人”讲中国健康故事的成功典范。
2.增强传播效果:用细节拉近与海外读者的距离
“好的故事,生动的细节描述能成为点睛之笔。故事就是灵魂的食粮,故事让我们的经验成型,让我们得以不至于瞎着眼走过人生的旅途。一旦你对发生了的事情有了某种故事,所有其他跟人之为人有关系的好东西,也就会出现。你会笑、会敬畏、会充满感激的去行动、会被激怒、会想去让什么东西改变。”⑤
2019年3月21号,《中国日报》刊发了名为《失眠在中国年轻人中蔓延》(Insomnia spreads among young Chinese)的深度报道,记录了一群深受失眠困扰的年轻人的故事。失眠,特别是年轻人失眠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这个话题既有新闻性,又能引发西方读者的关注和共鸣。文章中有很多细节吸引读者往下阅读。例如,文章开头一句失眠患者的自述:“我告诉我自己‘快睡吧,快睡吧’,但没用,我就这么睁着眼,直到凌晨5点。”临床数据又再次让人吃惊:一位研究失眠36年的学者表示,十年前他的患者中,年轻人占比不到一成,但现在已超过三成。随后专家说:“失眠的患者当中甚至有的还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这再次吸引了读者。文末的患者自述把故事推向小高潮:这位严重失眠患者,在毕业前参加实习讲课时,不得不提前结束。她说:“那天,我不得不让孩子们提早下课了,因为我实在是太困了,站都站不住了。”⑥ 引语也是细节表达的重要部分。好的直接引语能让被访者的心理活动和真实形象跃然纸上。直接引语,不仅能表达意思,还能传递出不同的情感。例如,悲伤、欢乐、愤怒、害羞,甚至自我质疑,都能使用直接引语加以表达。有效地使用直接引语的原则就是把语言展现给读者,而不是去告诉读者被采访人讲了什么。⑦
《中国日报》2012年2月刊发的题为《精神疾病走向公众视线》(Mental healthcare emerges from the shadows)深度报道中,引用了一位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护士的话。她说:“有一次一个男病人忽然冲过来,一把掐住我的脖子,当时我一点儿气都喘不过来,吓死了!幸亏我冷静,按了紧急呼叫铃,保安把我救下來的。说真的,能受得了这个的没几个人。”⑧这样一段话,把精神病护理工作的不易淋漓尽致描述了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3.反其道行之:扬长不避短,敏感话题也能碰
健康卫生类话题中,有不少属于外媒眼中的“中国短板”。例如:艾滋病例在过去30年间的迅速增长、罕见病病人群体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精神性疾病患者康复治疗困难、重复流产和未婚女性流产增长迅速。应对这些敏感话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主动通过中国媒体客观、真实的报道,做自己国家事务的意见领袖。
《中国日报》2014年12月刊发题为《性的革命》(The new sexual revolution)的深度报道,关注了残疾人群(尤其是心智残障人群)性问题。记者探访十多名心智残障青少年和从事残障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直面残障青少年的正常性需求,关注他们因为缺乏专业引导而在生活中遇到的歧视和性侵犯。客观报道问题的同时强调:虽然中国有很多心智残障的青少年都面临类似问题,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也开始展开督导,但该问题涉及上百万心智残障青少年,需要时日才能得以解决。该社会问题不仅反映出政府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反映出,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对“性”话题的回避,公众对心智残障人士的误解等,都是问题背后的重要原因。
新闻报道从来都不应该报喜不报忧,以上两篇报道主动、客观地探讨了中国社会的“敏感”问题。文章的刊发对中国社会服务的改进、公众认知的指导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有力证明了中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能力,把舆论局势变“被动”为“主动”,牢牢把握住了自身存在问题的话语权。
三、把握健康类深度报道的新机遇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纸媒的“衰落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传播平台和形式的多样化,恰恰给传统媒体增添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医学健康类报道一直是公众了解医学信息、获取健康知识、作出医疗决策的重要信息渠道,其中健康类报道对于公众对健康风险的认识乃至于健康行为有着重要影响。⑨
近年来,《中国日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以“接近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亮点,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2018年7月18日,《中国日报》微博客户端推送上海李律师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修改相关规范中关于不允许单身女性使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如冷冻卵子或试管婴儿)的规定,助推单身女性享有生育权的新闻。这一话题引发了大量公众关注,转发量达2.2万人次,评论达2.8万条,创下健康类新闻互动量的历史高峰。
2016年3月9日,《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客户端发布了一条新闻,介绍我国研发的首款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采购预认证的女用安全套产品。该话题的新奇性、实用性,搭配双语知识点和插图解说,两天内阅读量突破3.6万多人次,收到近百条读者互动留言,创下《中国日报》双语微信当年一季度点击量之最。
除利用多种渠道推送多样化内容外,《中国日报》还充分发挥设计团队的优势。在实现信息整合的基础上,针对较难用文字表现的信息进行全面、清晰和深入展现。以“视觉效果”展现新闻内容、丰富提升阅读体验。⑩
卫生健康报道中,数据最常被引用,也是较为客观公正的报道方式之一。2015年,《中国日报》在深度报道版面推出“健康大数据”系列。利用图表形式和丰富的色彩艺术,让专业的健康类深度话题变得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其中,2015年4月17日关于中国癌症大数据的深度报道《被忽视的敌人:癌症》(Ignorance compounds cancer threat),充分利用图片设计创意,让繁杂的数据和区域的对比跃然纸上,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实现了深度内容和图片直观呈现的完美结合。
四、结语
当前,健康议题已不再单纯停留于健康本身,还涉及到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国家发展与政策调整。随着新闻内容的生产形式不断发生巨大改变,新闻的可视化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传统媒体在健康类深度报道领域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契机。总之,“健康”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将来定会给中国对外宣传工作创造更多可能性。应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抓住媒体融合转型的发展契机,探索更多有效传播方式与载体,向世界讲好中国健康故事。
「注释」
①南方时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南方日报》2016年1月7日,第1版。
②《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1》,卫生部,http://www.gov.cn/gzdt/2011-09/21/content_1952953.htm,2011年9月21日。
③《我国援外医疗队对外援助情况综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http://www. cidca.gov.cn/2018-10/16/c_129972329.htm,2018年10月16日。
④丁莉:《实用英语新闻写作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
⑤[美]马克·克雷默、温迪·考尔:《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王宇光等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⑥Yang Zekun,“Insomnia spreads among young Chinese”, China Daily, March 21, 2019, p.6.
⑦Abraham Aamidor, Real Feature Writing,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1, p.136.
⑧Yang Wanli,“Mental healthcare emerges from the shadows”, China Daily, Feburaray 3, 2012, p.6.
⑨Stryker JE, et al“.Effects of Newspaper Coverage on Public Knowledge: About Modifiable Cancer Risks”, Health Communication, May 12, 2008, pp. 21-23.
⑩李希光、赵璞:《数据新闻:数据可视化在健康报道的应用实践》,《新闻战线》2014年第11期。
一、国际传播中健康类深度报道具有独特优势
“信息传播的快速有效,直接决定了国家的价值观念是否能广为流传。研究表明,西方媒体掌握着全球90%以上的新闻信息资源,近70%的海外受众通过西方媒体了解中国,而相当多的西方媒体仍然戴着‘有色眼镜’观察中国、报道中国。”①近年来的中国发展速度之快、面貌改变之大,世界有目共睹。然而,中国当前国际传播能力的局限性,致使真实的中国形象与西方舆论中所描绘的大相径庭。要改变这一状况,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高我国话语权势在必行。
国际传播能力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在是否能把中国故事讲得让世界人民感兴趣、愿意听、听得懂、被打动、有认同。除先天语言优势外,纸媒还具有一项核心竞争力——深度报道。其中,健康类深度报道在众多报道形式里具有很强的读者贴近性和感染力,能够引发广泛受众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在国际传播中具有独特优势。
二、采用深度报道对外讲好中国健康故事
(一)巧妙设置议题,力求“润物细无声”
近几十年来,中国在消除传染性疾病、提高人民预期寿命、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免疫计划推广等多项全球关注的卫生发展指标上颇有建树,被公认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成功典范。“仅以2000年至2010年这十年为例,我国的农村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56.8%。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了47.0% 、62.1% 和65.3%。”②长期以来,中国在履行国际义务、参与全球健康治理方面也充分展示出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截至2018年7月,中国先后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71个国家派遣过援外医疗队,累计派出2.6万人次,诊治患者2.8亿人次。目前,中国向56个国家(其中45个是非洲国家)派有医疗队,1095名医疗队员分布在111个医疗点上。”③
2015年2月和3月,《中国日报》旗舰报和非洲版先后报道了一个重要的中国医学创新产品——商环。商环是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可的首个中国研发的男性包皮环切手术器具,由美国医学团队支持临床试验并受到比尔·盖茨资助,在非洲取得了重大临床成果。商环本身包含了众多新闻元素:东西方文化的共通与差异、话题的新奇性、与受众生活的贴近性以及广泛的全球影响力。该篇报道基于扎实的临床数据和非洲当地体验者的采访,有力地展示出中国医学的研发创新能力。文章刊发后,被外媒转载数十次,国内多家主流媒体所属境内及海外分社记者纷纷来信、来电,希望获得采访线索,这也是一次由英文报纸带动中文媒体聚焦热点话题的成功案例。
2015年11月和12月,《中国日报非洲版》刊发了两篇中国对非卫生援助健康类深度报道。这两篇名为《援外,医生先从语言开始学起》(To help, doctors must first learn to speak)及《中国研发成功新型疫苗储运器》(China develops ark for vaccine storage)的文章,前者避开对中国医疗援外的生硬宣传,客观记录了医疗队行前培训的难点与障碍、援外时期在当地的生活体验,实在而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医疗援外的贡献。后者则主打“趣味牌”,用一个不需要充电就能将疫苗低温保存60天的疫苗储存设备,把受众注意力成功聚焦于中国医疗创新能力开发与建设以及对世界卫生事业的重大贡献上。
议题设置巧妙才能做到“润物细无声”。以上案例均结合各国民众关注健康这一全球性议题,利用新闻元素中夺人眼球,巧妙地把中国的创造力、卫生事业的成绩和对世界的贡献传播至海外。
(二)以情动人,讲好“软实力”故事
讲好中国故事,突出中国软实力是重要内容。软实力故事多侧重人情味儿,需要“以德服人”“用情感人”。
1.善用西方思维:抓住故事中的“人”
从“人”的角度写新闻,突出“人”的活动、“人”的作用和“人”的思想感情,向读者揭示主人公的内心及其所面临的问题、担忧、挑战等等。或者通过形象化手法,向读者揭示某种社会现象。④直接的价值观推销在当下已寸步难行。“讲中国故事”要让故事里的人“说话”。
2013年1月30日,《中国日报》刊发了跨版报道《历史不会遗忘:那群曾经是时代伤疤的人》(Inspiration from a group once shunned),记录了中国广东省一个与世隔绝几十年的麻风孤岛以及岛上一群即将被历史遗忘老人们的故事。全文以岛上老人们相似却又不同的人生经历为主线,紧紧围绕岛上老人少年染病、被歧视,与亲人失散、与世隔绝,最终一个个离开人世的故事。跨越60年的悲欢离合展现了历史洪流中的无常人生。
這样一个看似负面的选题,却用亲历者朴素、真挚的人物故事和细节,把主旨提升到“在悲观主义废墟中开出乐观的花朵”的主题。全文通篇没有采用主观评价和刻意的正面宣传,却从内心深处打动了读者,契合西方受众喜好客观性报道的同时,成为“以情动人”讲中国健康故事的成功典范。
2.增强传播效果:用细节拉近与海外读者的距离
“好的故事,生动的细节描述能成为点睛之笔。故事就是灵魂的食粮,故事让我们的经验成型,让我们得以不至于瞎着眼走过人生的旅途。一旦你对发生了的事情有了某种故事,所有其他跟人之为人有关系的好东西,也就会出现。你会笑、会敬畏、会充满感激的去行动、会被激怒、会想去让什么东西改变。”⑤
2019年3月21号,《中国日报》刊发了名为《失眠在中国年轻人中蔓延》(Insomnia spreads among young Chinese)的深度报道,记录了一群深受失眠困扰的年轻人的故事。失眠,特别是年轻人失眠问题日益成为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这个话题既有新闻性,又能引发西方读者的关注和共鸣。文章中有很多细节吸引读者往下阅读。例如,文章开头一句失眠患者的自述:“我告诉我自己‘快睡吧,快睡吧’,但没用,我就这么睁着眼,直到凌晨5点。”临床数据又再次让人吃惊:一位研究失眠36年的学者表示,十年前他的患者中,年轻人占比不到一成,但现在已超过三成。随后专家说:“失眠的患者当中甚至有的还是十几岁的青少年。”这再次吸引了读者。文末的患者自述把故事推向小高潮:这位严重失眠患者,在毕业前参加实习讲课时,不得不提前结束。她说:“那天,我不得不让孩子们提早下课了,因为我实在是太困了,站都站不住了。”⑥ 引语也是细节表达的重要部分。好的直接引语能让被访者的心理活动和真实形象跃然纸上。直接引语,不仅能表达意思,还能传递出不同的情感。例如,悲伤、欢乐、愤怒、害羞,甚至自我质疑,都能使用直接引语加以表达。有效地使用直接引语的原则就是把语言展现给读者,而不是去告诉读者被采访人讲了什么。⑦
《中国日报》2012年2月刊发的题为《精神疾病走向公众视线》(Mental healthcare emerges from the shadows)深度报道中,引用了一位管理重症精神病患者护士的话。她说:“有一次一个男病人忽然冲过来,一把掐住我的脖子,当时我一点儿气都喘不过来,吓死了!幸亏我冷静,按了紧急呼叫铃,保安把我救下來的。说真的,能受得了这个的没几个人。”⑧这样一段话,把精神病护理工作的不易淋漓尽致描述了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3.反其道行之:扬长不避短,敏感话题也能碰
健康卫生类话题中,有不少属于外媒眼中的“中国短板”。例如:艾滋病例在过去30年间的迅速增长、罕见病病人群体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精神性疾病患者康复治疗困难、重复流产和未婚女性流产增长迅速。应对这些敏感话题的最好方法,就是主动通过中国媒体客观、真实的报道,做自己国家事务的意见领袖。
《中国日报》2014年12月刊发题为《性的革命》(The new sexual revolution)的深度报道,关注了残疾人群(尤其是心智残障人群)性问题。记者探访十多名心智残障青少年和从事残障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师,直面残障青少年的正常性需求,关注他们因为缺乏专业引导而在生活中遇到的歧视和性侵犯。客观报道问题的同时强调:虽然中国有很多心智残障的青少年都面临类似问题,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也开始展开督导,但该问题涉及上百万心智残障青少年,需要时日才能得以解决。该社会问题不仅反映出政府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反映出,长期以来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对“性”话题的回避,公众对心智残障人士的误解等,都是问题背后的重要原因。
新闻报道从来都不应该报喜不报忧,以上两篇报道主动、客观地探讨了中国社会的“敏感”问题。文章的刊发对中国社会服务的改进、公众认知的指导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了积极影响,也有力证明了中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能力,把舆论局势变“被动”为“主动”,牢牢把握住了自身存在问题的话语权。
三、把握健康类深度报道的新机遇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纸媒的“衰落论”。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传播平台和形式的多样化,恰恰给传统媒体增添了全新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医学健康类报道一直是公众了解医学信息、获取健康知识、作出医疗决策的重要信息渠道,其中健康类报道对于公众对健康风险的认识乃至于健康行为有着重要影响。⑨
近年来,《中国日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优势,以“接近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亮点,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2018年7月18日,《中国日报》微博客户端推送上海李律师建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修改相关规范中关于不允许单身女性使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如冷冻卵子或试管婴儿)的规定,助推单身女性享有生育权的新闻。这一话题引发了大量公众关注,转发量达2.2万人次,评论达2.8万条,创下健康类新闻互动量的历史高峰。
2016年3月9日,《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客户端发布了一条新闻,介绍我国研发的首款通过世界卫生组织采购预认证的女用安全套产品。该话题的新奇性、实用性,搭配双语知识点和插图解说,两天内阅读量突破3.6万多人次,收到近百条读者互动留言,创下《中国日报》双语微信当年一季度点击量之最。
除利用多种渠道推送多样化内容外,《中国日报》还充分发挥设计团队的优势。在实现信息整合的基础上,针对较难用文字表现的信息进行全面、清晰和深入展现。以“视觉效果”展现新闻内容、丰富提升阅读体验。⑩
卫生健康报道中,数据最常被引用,也是较为客观公正的报道方式之一。2015年,《中国日报》在深度报道版面推出“健康大数据”系列。利用图表形式和丰富的色彩艺术,让专业的健康类深度话题变得线索清晰、重点突出。其中,2015年4月17日关于中国癌症大数据的深度报道《被忽视的敌人:癌症》(Ignorance compounds cancer threat),充分利用图片设计创意,让繁杂的数据和区域的对比跃然纸上,大大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难度,实现了深度内容和图片直观呈现的完美结合。
四、结语
当前,健康议题已不再单纯停留于健康本身,还涉及到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国家发展与政策调整。随着新闻内容的生产形式不断发生巨大改变,新闻的可视化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传统媒体在健康类深度报道领域快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契机。总之,“健康”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将来定会给中国对外宣传工作创造更多可能性。应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抓住媒体融合转型的发展契机,探索更多有效传播方式与载体,向世界讲好中国健康故事。
「注释」
①南方时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南方日报》2016年1月7日,第1版。
②《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1》,卫生部,http://www.gov.cn/gzdt/2011-09/21/content_1952953.htm,2011年9月21日。
③《我国援外医疗队对外援助情况综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http://www. cidca.gov.cn/2018-10/16/c_129972329.htm,2018年10月16日。
④丁莉:《实用英语新闻写作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13页。
⑤[美]马克·克雷默、温迪·考尔:《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王宇光等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年版,第5页。
⑥Yang Zekun,“Insomnia spreads among young Chinese”, China Daily, March 21, 2019, p.6.
⑦Abraham Aamidor, Real Feature Writing,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1, p.136.
⑧Yang Wanli,“Mental healthcare emerges from the shadows”, China Daily, Feburaray 3, 2012, p.6.
⑨Stryker JE, et al“.Effects of Newspaper Coverage on Public Knowledge: About Modifiable Cancer Risks”, Health Communication, May 12, 2008, pp. 21-23.
⑩李希光、赵璞:《数据新闻:数据可视化在健康报道的应用实践》,《新闻战线》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