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是人类一种独特的活动,它是人类心智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而幼儿的美术作品往往都是“创”的折射。“创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等。我国著名学者钱初熹教授把“创意”解释为:“具有原创性特征的思维活动。”学园自去年起开始做《幼儿园创意美术教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在课题中发现了很多幼儿的精彩“创”世界。我们想要让幼儿真正地进行“创意美术”,在引导幼儿创造性表达的这个策略上有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幼儿;创意美术;积极创造;分享表达;丰富内涵
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而创意美术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以绘画性游戏为载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用多样化的材料,引导幼儿运用点、线、面进行构图造型,使其感受到线、形、色的神奇美感,从而开拓幼儿思维,让幼儿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分的表达。在幼儿园中,教师的创意美术教学就是在传统美术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对创造力培养的再探索,是在传统的绘画基础上思维取得突破的一种绘画方式。幼儿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绘画方式,运用多种材料,大胆自主探索,探寻新的绘画方法,自主创造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充分地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一、摆脱生硬训练。鼓励积极创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这点便指出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性表现的重要性。因为在幼儿完全被动模仿的作品里,全然没有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投注。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充分关注到这一点,每一个活动的组织、开展都考虑范画问题,只提供丰富的作品让幼儿充分感受、感知,而不提供单一的范画作品。如在大班美术“草地上的机器人”的学习中,教师先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认识的机器人,再通过大量的图片感知,让幼儿运用艺术的手法在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机器人。这样的策略摆脱了以往生硬的重复训练,鼓励幼儿创造,呈现了幼儿作品各不相同的效果,使幼儿在创造中感受到了乐趣。
二、摆脱常规临摹、鼓励分享表达
其实很多美术活动都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教师出示范例后,幼儿就会根据教师的范例来进行临摹。有的教师认为,这种临摹及范画的价值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是对幼儿创作的支持,而不是限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幼儿通过模仿范画学会了画“树”“鸟”“花”等,用这些基本相同的形象进行组合,创造出所谓的“春天”“花园”等主题,这些画里的东西都是临摹教师习得的。幼儿有特别想要表达的形象,老师又没有教过的话,我们便常常会听到幼儿说“我不会画”,最终放弃。这就说明范画只是“鱼”,有的教师误以为教得多,幼儿就会表现得多,殊不知这样大大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因为幼儿是天生的圈外儿童艺术家。
比如:在小班美术活动“密密白桦林”中,教师摆脱以往出示范例让幼儿模仿表现的形式,通过大量欣赏白桦林的图片,与幼儿讨论如何呈现白桦林的密、白桦林的形,再通过几个幼儿对白桦林的重点部分的不同展示,来丰富幼儿的创作表现手法,授幼儿以“渔”(指创作可运用的几种或多种手法),而不是授幼儿以“鱼”(指范画,单一的表现),通过这样的策略,幼儿能够打开自己的思维。小班幼儿知道创作应该与别人有所不同,有自己个性的作品更能得到教师的肯定。过早地提供范画,会让幼儿丧失艺术灵性和冲动,我们应该让幼儿大胆地想象,创造出自己心里的白桦林。创作后,由幼儿来讲述自己创作作品的想法,让他们各抒己见,如有高有低的白桦林、有远有近的白桦林、有棵棵站立写实的白桦林、有以点带面的白桦林。这样做从真正意义上鼓励了幼儿的分享表达,也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视听觉感官,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摆脱过分追求极致。鼓励丰富内涵
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常常会听到教师做出这样的评价:像不像?好不好?这种过分追求极致的表现没办法给予作品灵魂,它只是机械性地操作,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美术技能的表达。有的教师认为通过模拟可以让幼儿学会线条、形状、构图、比例、遮挡、色彩等美术语言,殊不知,构图、比例、遮挡等美术技能是要以认知和精细动作发展为基础的。幼儿随着精细动作和认知的发展逐步习得并成熟,比如最初的一条线代表一个人,到后期一个圆代表一个人,到最后画出单线肢体表示一个人,慢慢地细节越来越多,线条越来越流畅,形状越来越工整,颜色越来越准确,比例从失调到协调。举个例子,在中班美术课“线条的奇妙世界”中,教师用一条毛线作为幼儿作画的工具,以保罗·克利的名言“画画就是牵着一根线条去散步”,来支持活动推进。幼儿最初用线条简单表达心中流露的景象,有好玩的游乐园、有趣的角色游戏、快乐的春游等。通过多次活动推进后,能运用线条勾勒出游乐园中设施的结构、角色游戏中人物的动态、春游中喜欢的食物等,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有大量自发表现的机会,就像口语的熟练必须在大量语言交流的機会中实现一样。教师要努力让幼儿创作充满想象的美术作品,让幼儿记录最富有孕育性的瞬间,与此同时,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导他们识别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教师也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灵阅读”能力,更好地理解幼儿想表达的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的创意美术进程中,要力争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是不同的,应该百花齐放,而要做到这点,教师观念的转变相当重要。一幅画可能传达某种信息,也可能在论证幼儿已知的某件事物。面对幼儿的画作,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引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如何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充分地欣赏美、感受美,再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是核心。通过幼儿的美术作品与幼儿“对话”,通过幼儿画作看到幼儿心灵深处,将作品与幼儿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才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感受幼儿的“创”世界。
关键词:幼儿;创意美术;积极创造;分享表达;丰富内涵
创意就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而创意美术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以绘画性游戏为载体,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等感觉器官,用多样化的材料,引导幼儿运用点、线、面进行构图造型,使其感受到线、形、色的神奇美感,从而开拓幼儿思维,让幼儿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分的表达。在幼儿园中,教师的创意美术教学就是在传统美术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对创造力培养的再探索,是在传统的绘画基础上思维取得突破的一种绘画方式。幼儿可以充分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的绘画方式,运用多种材料,大胆自主探索,探寻新的绘画方法,自主创造自己喜爱的美术作品,充分地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
一、摆脱生硬训练。鼓励积极创造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幼儿绘画时,不宜提供范画,特别不应要求幼儿完全按照范画来画”。这点便指出了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创造性表现的重要性。因为在幼儿完全被动模仿的作品里,全然没有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投注。教师们在课题研究的进程中充分关注到这一点,每一个活动的组织、开展都考虑范画问题,只提供丰富的作品让幼儿充分感受、感知,而不提供单一的范画作品。如在大班美术“草地上的机器人”的学习中,教师先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认识的机器人,再通过大量的图片感知,让幼儿运用艺术的手法在感受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创作自己心目中的机器人。这样的策略摆脱了以往生硬的重复训练,鼓励幼儿创造,呈现了幼儿作品各不相同的效果,使幼儿在创造中感受到了乐趣。
二、摆脱常规临摹、鼓励分享表达
其实很多美术活动都出现过这样的现象:教师出示范例后,幼儿就会根据教师的范例来进行临摹。有的教师认为,这种临摹及范画的价值是“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是对幼儿创作的支持,而不是限制。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幼儿通过模仿范画学会了画“树”“鸟”“花”等,用这些基本相同的形象进行组合,创造出所谓的“春天”“花园”等主题,这些画里的东西都是临摹教师习得的。幼儿有特别想要表达的形象,老师又没有教过的话,我们便常常会听到幼儿说“我不会画”,最终放弃。这就说明范画只是“鱼”,有的教师误以为教得多,幼儿就会表现得多,殊不知这样大大扼杀了幼儿的天性,因为幼儿是天生的圈外儿童艺术家。
比如:在小班美术活动“密密白桦林”中,教师摆脱以往出示范例让幼儿模仿表现的形式,通过大量欣赏白桦林的图片,与幼儿讨论如何呈现白桦林的密、白桦林的形,再通过几个幼儿对白桦林的重点部分的不同展示,来丰富幼儿的创作表现手法,授幼儿以“渔”(指创作可运用的几种或多种手法),而不是授幼儿以“鱼”(指范画,单一的表现),通过这样的策略,幼儿能够打开自己的思维。小班幼儿知道创作应该与别人有所不同,有自己个性的作品更能得到教师的肯定。过早地提供范画,会让幼儿丧失艺术灵性和冲动,我们应该让幼儿大胆地想象,创造出自己心里的白桦林。创作后,由幼儿来讲述自己创作作品的想法,让他们各抒己见,如有高有低的白桦林、有远有近的白桦林、有棵棵站立写实的白桦林、有以点带面的白桦林。这样做从真正意义上鼓励了幼儿的分享表达,也充分地调动了幼儿的视听觉感官,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摆脱过分追求极致。鼓励丰富内涵
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常常会听到教师做出这样的评价:像不像?好不好?这种过分追求极致的表现没办法给予作品灵魂,它只是机械性地操作,当然这里并不是否定美术技能的表达。有的教师认为通过模拟可以让幼儿学会线条、形状、构图、比例、遮挡、色彩等美术语言,殊不知,构图、比例、遮挡等美术技能是要以认知和精细动作发展为基础的。幼儿随着精细动作和认知的发展逐步习得并成熟,比如最初的一条线代表一个人,到后期一个圆代表一个人,到最后画出单线肢体表示一个人,慢慢地细节越来越多,线条越来越流畅,形状越来越工整,颜色越来越准确,比例从失调到协调。举个例子,在中班美术课“线条的奇妙世界”中,教师用一条毛线作为幼儿作画的工具,以保罗·克利的名言“画画就是牵着一根线条去散步”,来支持活动推进。幼儿最初用线条简单表达心中流露的景象,有好玩的游乐园、有趣的角色游戏、快乐的春游等。通过多次活动推进后,能运用线条勾勒出游乐园中设施的结构、角色游戏中人物的动态、春游中喜欢的食物等,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有大量自发表现的机会,就像口语的熟练必须在大量语言交流的機会中实现一样。教师要努力让幼儿创作充满想象的美术作品,让幼儿记录最富有孕育性的瞬间,与此同时,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导他们识别人物、事物的主要特征,教师也必须提高自身的“心灵阅读”能力,更好地理解幼儿想表达的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的创意美术进程中,要力争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是不同的,应该百花齐放,而要做到这点,教师观念的转变相当重要。一幅画可能传达某种信息,也可能在论证幼儿已知的某件事物。面对幼儿的画作,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来引发幼儿的想象创造,如何鼓励幼儿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充分地欣赏美、感受美,再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是核心。通过幼儿的美术作品与幼儿“对话”,通过幼儿画作看到幼儿心灵深处,将作品与幼儿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加以分析,才能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感受幼儿的“创”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