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在销售队伍里到底是个什么角儿?

来源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am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或许,他们曾经也想好好当个真正的“老板”,但没过几天,又是旧病复发、涛声依旧了,重新回到自己的总监、经理甚至业务员的位置上。
  
  请做如下选择题:
  老板在销售组织里相当于如下何种角色?
   A. 老板
   B. 销售总监
   C. 区域经理
   D. 业务员
   E. 以上全对
  看到这道题,您肯定会说:你有病啊?是脑残还是开玩笑?老板当然是老板了,这还用说?
  但是,如果你真的在一线销售有几年时间,如果你仔细琢磨琢磨,可能还真不会说这话。不信?请看实际发生的一些例子——
  
  老板们其实没有当“老板”
  
  企业A
  小A一直在知名大公司做业务,销售口香糖,风里来雨里去,辛苦几年,挣钱也不是很多,关键是学历不太高,眼瞅着岁数越来越大,一直在最底层混,没什么发展,索性几年前开始自己单干。
  一开始就是一个小二批,慢慢开始代理一些小品牌,今年代理了雅客系列,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他买了两个小货车,雇了俩司机,招了几个业务。这下叫做公司了。
  鸟枪换炮了吧?还真不行!不仅下面的几个县级二批他得维护,而且几个大的KA也得他自己做,每天累得臭死!自己常说:有什么办法呀?都是新手,自己不做,哪能放心?
  
  企业B
  老板B可是老江湖了。做油品三十几年,风风雨雨,代理福临门几年来,销售额发展近一个亿,名副其实的本市油品老大。
  看看岁数越来越大,总想请个职业经理人做销售总监,开价倒是很高,可不是招不来,就是来了待不了几天就走。没办法,自己还得三天两头给业务员开会。
  当然,据说恰恰是他总喜欢直接管业务员,导致那些空降部队无所适从,只好黯然离开。可老B也是一脸无奈:这些人花拳绣腿的,光会整些新名词,有啥用?我做了一辈子业务,销售得实打实的!
  
  企业C
  纯外资企业,按理说应该先进吧!还真不是。新来的外国老板是生产出身,看到业绩下滑,决定下大力气整顿销售。于是,一天一小会,三天一大会,报表几十张。促销费一支笔,小到几百块钱也得他批!结果呢?不到一年,业绩没有好转,头发却白了不少。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原来这规律也适用于老外啊。
  
  销售角色的误区
  
  老板在销售中不恰当的角色,不是促进了销售,而是干扰了销售。我相信老板们也大多知道这个道理,或许,他们曾经也想好好当个真正的“老板”,但没过几天,又是旧病复发、涛声依旧了,重新回到自己的总监、经理甚至业务员的位置上。这到底为什么呢?
  
  别人都不行,我不上阵谁上阵?!
  很多刚刚创业或成立的公司,老板本身就是“大业务”,凭着自己的行业经验,或者是人脉关系,一年拿几个固定大单,勉强维持公司运转。
  本来也想让手下的业务员历练一下,谁知看着容易做着难,上阵一试还真不行,又没有时间精力去培养人,只好自己当业务了。累得臭死,却也无可奈何。
  当然,也有的老板,刻意不让业务员接触大客户,防止“大权旁落”,这样的累,就是咎由自取了。
  
  只信自己,不信别人
  要说刚创业的企业,苦点累点,倒也情有可原。可往往企业都十几年了,也有一定规模了,销售额也有个几千万元了,怎么说也是个老板了。可偏偏这样的老板,越发不敢放权。要说找个销售总监,一想每年至少十几万元花着,多心疼啊!再者说了,什么高手啊,来了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光知道花钱,左看右看,还不如自己呢!
  
  管理销售在于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确实对中国的很多企业都有启示。但笔者觉得,对于生产、技术等可能更有指导意义,因为技术越是追求细节,越是完美,当然越好!可是,销售毕竟是一门实践的艺术,不是程序化的行业,尤其是我国的营销刚刚走过30年,正是一片混沌之时。
  我们理解销售,是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的艺术:过度灵活,必然漏洞百出;过于死板,肯定必败无疑。君不见,30年来,多少民企倒在过于随意灵活,多少外企输在过于僵化教条……
  可是,如何掌握这个“度”呢?中国人可不像老外。老外做菜,盐几克、味精几毫克等等,所以,洋快餐虽不好吃,却可以风行全国;我们做菜,必然是盐少许、味精适量,个人有个人的风格,换个厨师,口感肯定不一样,但中餐确实可称作为“艺术”,但很难量化。于是,各个企业如何把握管理销售的尺度,就是一门学问了。无论说什么过程管理,还是结果导向,都不能过于偏颇。但像某些老板过于追求销售细节管理,肯定不灵!
  
  向毛主席学做老板
  
  别看老板们纷纷扮演起销售角色,但你认为他们就真正懂营销吗?即便出身于营销,一旦坐上老板的位置,往往便不知营销为何物了。
  所以,有人说应该给老板做做销售培训。培训什么?就一点:老板,你应该如何定位自己在销售中的位置?
  我们来看看两位著名老板的做法吧——
  解放战争开始后,东北战场成了国共竞争的焦点。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煤电资源,任何一方取得东北的控制权,等于打赢了半场战争。
  刚开始,“蒋老板”启用名将杜聿明任东三省大区总经理,战局格外顺利,将林彪一直打到松花江以北。可偏偏这时,老蒋觉得大局已定,竟然临阵换将,将自己的爱将陈诚从总部派到东北,估计有下基层镀金之嫌。这首先犯了临阵换将之大忌。
  陈诚不了解市场,将原来的成功经验推倒重来,自行其是,任用亲信,结果很快就让林彪扳回战局,东北大乱。这时老蒋又慌了手脚,谁去收拾烂摊子?当然谁也不愿去螳这趟浑水。怎么办?结果连哄带吓唬,让卫立煌去了。
  卫立煌本身也是赫赫有名,自非等闲之辈。他制定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老蒋当时满口应承,结果一打起来,又犯了老毛病。先是让卫立煌救锦州,卫不听,老蒋派顾祝同去劝,不行;自己又去,还是达不成统一;只好自己管理大区经理廖耀湘,结果如何呢?历史已经证明!
  反观毛主席,本来给东北定了一个五年战略,结果林彪表现优异,提前完成年度任务。于是,毛主席在1948年2月就定下了“打锦州,把东北国军围歼”的战略。林彪非常犹豫,认为还是先打长春。这当然很有道理,毕竟百万大军一旦南下,如锦州不能速胜,后勤保障一旦被切断,则会立即相当被动。毛主席很尊重一线将士的意见,并没有硬性让其执行,而是修改计划,允许林彪5月份先打长春。事实证明,长春很难打,于是7月决定打锦州,进而南下。9月12日,林彪全力以赴开始了辽沈战役,结果仅仅52天就全歼国民党军47万,然后百万大军入关,彻底改变了解放战争的局势。
  辽沈战役初期,双方实力基本相当,但国民党军的败局却是如此让人不敢想象之快!这个战例,实在是世界军事史上值得研究的经典案例。
  战争如此,营销如斯。在销售里,老板应该管什么?管战略!什么是战略?就是方向!把大的方向定下来,就要充分相信销售团队。否则的话,像老蒋一是战略朝令夕改,二是频繁换将,三是越级管理,焉能不败?
  像老蒋一是战略朝令夕改,二是频繁换将,三是越级管理,焉能不败?
其他文献
一个成功的炒作案例往往是炒作火候把控得好。单就炒作的对象来看,无外乎一个“名”,这种名分为大名与美名,也就是知名度与美誉度的分别。营销炒作的火候控制实际上就是知名度与美誉度之间的博弈。  一般的炒作都是以知名度的炒作为导向的,而针对美誉度的指标,只要在可控范围之内就可以。知名度是必要条件,美誉度是充分条件,这一点毋庸置疑。因为只有有了知名度的量的积累,美誉度质的指标才会发挥作用。  一个成功的炒作
期刊
在福莱(中国)国际传播咨询有限公司推出的“名人影响力指数”中,我们看到半年前调查的数据显示,姚晨在信任度方面超过章子怡(个人品行魅力和社会责任指数的下降直接造成章子怡名人影响力的下滑);在专业度和喜爱度方面差不多和章子怡持平;而在知名度和曝光度方面姚晨大大落后,章子怡在知晓度指数上高出姚晨很多,这对章子怡名人影响力排行进入前10有很大的贡献。  在对比的图表中不难预测出,作为一名快速上升的新星,如
期刊
广告费用不足,我们必须动用公关力量。但我怎么才能找到可供媒体报道的爆发点呢?我整整思考了两个月。    一瞬间爆发。  “蔡康永进军时尚圈”、“蔡康永计划为大S设计婚鞋”、“蔡康永成女鞋设计师,分析众女星穿鞋经”……12月上旬,一场秀办完,有关“蔡康永设计女鞋”的新闻一时沸沸扬扬,吸引了超过300篇以上的媒体报道。  许多人纷纷问道:你怎么会想到请蔡康永来设计女鞋?    那些传统的套路    老
期刊
  
期刊
2010年10月,康比特的“左旋360”等产品在互联网等渠道销售业绩出众,夺得多家电商平台的“供应商最快成长奖”,并获评权威媒体颁发的“年度健康时尚营养品牌”嘉誉。这个最初一直只提供适用于专业运动员的“小众产品”的运动营养食品公司,是如何杀入大众消费品领域,而且还在最潮的互联网上高速成长的?我们就此专门采访了康比特的董事长、总经理白厚增先生。  问:如果不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很多人没有听过北
期刊
作为国内第一家用连锁方式做汽车租赁的企业,深圳市至尊汽车租赁股份有限公司究竟是否是中国版“赫兹”,众说纷纭。  不过,在其确立全国连锁战略的同时,努力打造的与自身业务和消费者高度吻合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和能够直接精准锁定客户需求的百度搜索推广为主的营销模式,是赫兹所不能及的。    IT先行,一开张就是全国连锁  汽车租赁行业曾经一度被认为是个烧钱的行当。2006年,当赫赫有名的汽车租赁巨头赫兹不得
期刊
成功的策划型高管系列之  持之以恒地重视市场基础的高管并不多见,人们对业绩的兴趣永远高于对市场基础的关注。正如所有人都知道健康很重要,却依然不改“中年人因拼命而住院,老年人拼命锻炼”。    业绩增长来自哪里     增长130%多吗?还有要求增长300%?  保增长是企业营销的重要使命。但是,在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围绕确保增长的策划,更不奢望它能成为营销工作的核心。这样的企业,刚一出招,就输在了
期刊
同一奢侈品牌,国内比国外贵一倍    凡是在欧美和日本购过物的中国消费者都清楚:这些国家百货店中的奢侈品、中高端品牌服装、名牌运动鞋等,都要比中国国内便宜很多。更让他们惊讶的是,这些商品大多都标有“Made in China”的标签。  比如,同一款Coach的包,在北京的百货店大多要价3000元以上,而在美国大概只要100美元左右;同一款Hugo Boss的西服,在国内百货店的标价动辄上万元,而
期刊
观点导读:  “让顾客满意”被无数企业奉为金科玉律,殊不知这种观念正是阻碍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根源。   仅仅做到顾客满意是不够的,不了解“120顾客期望法则”,企业只能在市场“红海”里继续苦战。   超越竞争对手,往往只在一念之间。不要那么多,只要“多爱一点点”。    写下这个题目,就要做好被骂得狗血喷头的防备。  恐怕至少有三种人,会拍案而起,揪住笔者的理论,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誓不善罢甘休: 
期刊
格致是一家生产电水壶的小品牌企业,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研发出了几款以琉璃为壶面主题概念的水壶。通过对终端大量投入,格致在家电零售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惜好景不长,竞争对手的立即跟进,使得格致销量一落千丈。  2010年,格致又开发出一款以青花瓷为主题概念的水壶。由于预计必然会遭遇对手狙击,为了防止再次为别人做嫁衣,格致选择了新的营销渠道——团购。    转向团购型工厂    许多经销商经常有一个疑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