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尤其对于古诗词学习来说,学生不仅需要对作品能够进行熟练地背诵和默写,还要对作品中有关的课外知识进行深入学习,以拓展自己的文化素养;对作品的意境进行深刻的体验,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对多篇文本进行对比阅读,提升自己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还要对古诗词进行广泛运用,感受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达成这些教学目标,就需要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进行全新的探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古诗词学习时对教师依赖过重,对文本中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与深入探究的意识,只是机械地抄写教师总结的教学笔记,难以深刻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思想、艺术手法上的独特美感,无法取得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效果。因此,改进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从基础字词详解、课外知识拓展、意境体会、文本对比、读写结合等方面来论述初中古诗词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详解字词,进行顺畅理解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首要的步骤就是对诗句进行准确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对作品中的文言文字词含义有良好的掌握。但学生由于文言文知识比较薄弱,在字词理解上只能对照注释来大体理解,无法取得良好的字词记忆效果。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引申与归纳的方式,将文言字词的多种含义进行罗列,让学生深刻认识不同含义之间的关系,形成完善的字词记忆体系,达到对作品的顺畅理解。
例如,在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字词进行全面理解。比如,对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临”,学生结合句意能够理解为“来到”,“登上”,“面临”等意思。而查阅注释后可以知道是登上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临”的本义是竖起来的眼睛,从而引申为俯视,再次引申为登上。学生就能够对临的含义有生动的理解了。又比如,对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的“澹澹”,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浩浩、荡荡、滔滔等与水有关的叠词,学生就能够理解“澹澹”也是形容水的状态的词语。而对于“竦峙”一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两个字的偏旁中能够得出什么信息呢?”学生可以发现“竦”的偏旁有站立的意思,因而能够形容物体高高耸起;“峙”的偏旁为山,因而能够形容山的状态,所以有挺立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总结的字词整理成知识清单进行不断地复习,促进学生对疑难字词的准确理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以丰富的联想对字词进行生动的认识,从而对古诗词进行准确的理解。
二、知識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古诗词反映的是古人的生活,因而在作品中会出现很多的古代事物和古代文化。学生由于知识素养的欠缺,对于这些知识不能细致地理解,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从而对古诗词阅读失去兴趣。对此,教师要对文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丰富的拓展,通过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将学生相对陌生的知识具体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生动地了解和体会,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特殊事物进行具体了解。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翻译“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学生对于句中的“八百里”“麾下炙”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搜索《世说新语·汰侈》中“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八百里”这一称谓的有趣来源。同时,对于“麾下炙”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麾下”是军中的大旗,“炙”是切碎的熟肉,从而生动感受作者的军旅生涯。又比如,对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教师可以借助《三国演义》讲解的卢马与刘备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辛弃疾具有的英雄志向。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古代军士们在营帐外饮酒与日常训练的纪录片,让学生对文中的特殊事物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知识的丰富性,收获到很多的阅读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意境体会,激发想象乐趣
意境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学生学习古诗词只注重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而对于作品的意境缺乏深入的体会。因此,对于意境教学,教师要在学生文字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根据作品中意向的特点来幻想一定的场景,体会古诗词意境的丰富与深远。在体会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加入诵读的环节,通过一定的语调将作品的意境传达出来,以陶冶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学习《野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深入感受作品的意境之美。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全诗,然后重点体会“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两句中的秋色和落晖的特点。在体会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秋天都有什么事物呢?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能够想象到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这样优美的景色。之后,对于“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两句,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牧人在傍晚时分是什么样的心情?猎马的特征会是什么样的?”学生能够想象到牧人是无忧无虑,驱赶着牛群缓慢行走,唱起了山歌,而猎马体形肥硕,在狭窄的山路间踏出了清脆的响声。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以诵读的方式展现想象到的场景。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的意境是悠然柔美的,因而能够以舒缓悠长的语调对全文进行诵读。在这样的感受过程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想象力深入挖掘作品的意境特点,感受古诗词对自身心灵的陶冶作用,深度体会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四、文本对比,进行深度探究
古诗词既具有感性的成分,也具有理性的成分。尤其对于作品的写作特色来说,学生一方面既需要感受各种艺术手法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另一方面还要组织一定的语言进行恰当的表述。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在作品艺术鉴赏中缺乏多样的鉴赏角度作为指引,难以对作品的独特之处进行深刻的认识。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文本对比的方法,借助文本数目的丰富性为学生的鉴赏打开思维,提供丰富的角度,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钱塘湖春行》来进行综合探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两篇作品在内容上的异同之处。学生能够发现两篇作品都是写景类古诗词。而《使至塞上》描写的是塞外的苍茫风光,《钱塘湖春行》则描写了江南温婉的春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两篇作品各自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进行景观展现?”学生能够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句子中,发现在描写塞外风光时,作者选取的意象为具有雄浑苍茫特征的飞蓬和大雁,而描写江南风光时作者选取的意象是具有温婉柔和特点的黄莺、燕子等。同时学生还能发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静态意象的罗列突出了大漠的辽阔苍茫;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将花和草拟人化,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深度认识古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深度思维能力。
五、读写结合,进行实际运用
当下,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目的还不够明确,认为学习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造成学生一方面学习兴趣不足。另一方面缺乏运用古诗词对自己进行全面提升的意识,难以真正发挥古诗词对学生的全面塑造作用。而古诗词中具有着丰富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導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对作品进行改变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从而让学生体会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作一篇描写秋天的作文。学生阅读作品可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进行组合,描写出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家乡为话题写作一篇作文。学生在写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与家乡有关的作文一定要描写家乡的景色和人物吗?能不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呢?”学生可以发现作品中作者站在思乡这一角度对他乡外的景色进行了充分描写,而对自己的故乡没有太多着墨,反而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学生可以借此创作一篇思乡的作文。在这样的借鉴中,学生能够不断拓展创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古诗词的特点,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基础字词、课外知识、到意境特点、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学习和深刻的感悟,有效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参考文献:
[1]侯香香,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问题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2]杨木东,如何让初中古诗词教学进入佳境,《考试周刊》,2016年18期.
[3]陈付林,中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几个环节[N],学知报;2010年.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学生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在古诗词学习时对教师依赖过重,对文本中的知识缺乏独立思考与深入探究的意识,只是机械地抄写教师总结的教学笔记,难以深刻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思想、艺术手法上的独特美感,无法取得良好的古诗词学习效果。因此,改进初中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从基础字词详解、课外知识拓展、意境体会、文本对比、读写结合等方面来论述初中古诗词的有效教学方法。
一、详解字词,进行顺畅理解
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首要的步骤就是对诗句进行准确的理解。这就需要学生对作品中的文言文字词含义有良好的掌握。但学生由于文言文知识比较薄弱,在字词理解上只能对照注释来大体理解,无法取得良好的字词记忆效果。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引申与归纳的方式,将文言字词的多种含义进行罗列,让学生深刻认识不同含义之间的关系,形成完善的字词记忆体系,达到对作品的顺畅理解。
例如,在学习《观沧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字词进行全面理解。比如,对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临”,学生结合句意能够理解为“来到”,“登上”,“面临”等意思。而查阅注释后可以知道是登上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临”的本义是竖起来的眼睛,从而引申为俯视,再次引申为登上。学生就能够对临的含义有生动的理解了。又比如,对于“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的“澹澹”,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浩浩、荡荡、滔滔等与水有关的叠词,学生就能够理解“澹澹”也是形容水的状态的词语。而对于“竦峙”一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两个字的偏旁中能够得出什么信息呢?”学生可以发现“竦”的偏旁有站立的意思,因而能够形容物体高高耸起;“峙”的偏旁为山,因而能够形容山的状态,所以有挺立的意思。教师可以让学生将总结的字词整理成知识清单进行不断地复习,促进学生对疑难字词的准确理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以丰富的联想对字词进行生动的认识,从而对古诗词进行准确的理解。
二、知識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古诗词反映的是古人的生活,因而在作品中会出现很多的古代事物和古代文化。学生由于知识素养的欠缺,对于这些知识不能细致地理解,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从而对古诗词阅读失去兴趣。对此,教师要对文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丰富的拓展,通过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以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将学生相对陌生的知识具体地呈现出来,让学生进行生动地了解和体会,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作品中的特殊事物进行具体了解。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翻译“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一句。学生对于句中的“八百里”“麾下炙”会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在网络中搜索《世说新语·汰侈》中“王君夫(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常莹其蹄角……”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八百里”这一称谓的有趣来源。同时,对于“麾下炙”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知道“麾下”是军中的大旗,“炙”是切碎的熟肉,从而生动感受作者的军旅生涯。又比如,对于“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一句,教师可以借助《三国演义》讲解的卢马与刘备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到辛弃疾具有的英雄志向。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古代军士们在营帐外饮酒与日常训练的纪录片,让学生对文中的特殊事物进行更进一步的理解。在这样的讲解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文本知识的丰富性,收获到很多的阅读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意境体会,激发想象乐趣
意境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许多学生学习古诗词只注重对字面意思的理解,而对于作品的意境缺乏深入的体会。因此,对于意境教学,教师要在学生文字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根据作品中意向的特点来幻想一定的场景,体会古诗词意境的丰富与深远。在体会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加入诵读的环节,通过一定的语调将作品的意境传达出来,以陶冶学生的心灵。
例如,在学习《野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深入感受作品的意境之美。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全诗,然后重点体会“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两句中的秋色和落晖的特点。在体会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秋天都有什么事物呢?分别有什么特点呢?”学生能够想象到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这样优美的景色。之后,对于“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两句,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牧人在傍晚时分是什么样的心情?猎马的特征会是什么样的?”学生能够想象到牧人是无忧无虑,驱赶着牛群缓慢行走,唱起了山歌,而猎马体形肥硕,在狭窄的山路间踏出了清脆的响声。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以诵读的方式展现想象到的场景。学生能够感受到作品的意境是悠然柔美的,因而能够以舒缓悠长的语调对全文进行诵读。在这样的感受过程中,学生能够用自己的想象力深入挖掘作品的意境特点,感受古诗词对自身心灵的陶冶作用,深度体会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四、文本对比,进行深度探究
古诗词既具有感性的成分,也具有理性的成分。尤其对于作品的写作特色来说,学生一方面既需要感受各种艺术手法在表达上的巧妙之处。另一方面还要组织一定的语言进行恰当的表述。当前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在作品艺术鉴赏中缺乏多样的鉴赏角度作为指引,难以对作品的独特之处进行深刻的认识。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文本对比的方法,借助文本数目的丰富性为学生的鉴赏打开思维,提供丰富的角度,提升学生的深度思维能力。 例如,在学习《使至塞上》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钱塘湖春行》来进行综合探究。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两篇作品在内容上的异同之处。学生能够发现两篇作品都是写景类古诗词。而《使至塞上》描写的是塞外的苍茫风光,《钱塘湖春行》则描写了江南温婉的春景。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两篇作品各自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进行景观展现?”学生能够从“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以及“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句子中,发现在描写塞外风光时,作者选取的意象为具有雄浑苍茫特征的飞蓬和大雁,而描写江南风光时作者选取的意象是具有温婉柔和特点的黄莺、燕子等。同时学生还能发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静态意象的罗列突出了大漠的辽阔苍茫;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则将花和草拟人化,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站在不同的角度深度认识古诗词的艺术特色,提高自己的深度思维能力。
五、读写结合,进行实际运用
当下,学生对于学习古诗词的目的还不够明确,认为学习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因而造成学生一方面学习兴趣不足。另一方面缺乏运用古诗词对自己进行全面提升的意识,难以真正发挥古诗词对学生的全面塑造作用。而古诗词中具有着丰富的场景,教师可以引導学生采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对作品进行改变来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从而让学生体会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 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作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作一篇描写秋天的作文。学生阅读作品可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意象进行组合,描写出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又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家乡为话题写作一篇作文。学生在写作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与家乡有关的作文一定要描写家乡的景色和人物吗?能不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呢?”学生可以发现作品中作者站在思乡这一角度对他乡外的景色进行了充分描写,而对自己的故乡没有太多着墨,反而让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学生可以借此创作一篇思乡的作文。在这样的借鉴中,学生能够不断拓展创作思路,丰富写作内容,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古诗词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古诗词的特点,以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让学生从基础字词、课外知识、到意境特点、艺术特色、思想内涵等方面获得全面的学习和深刻的感悟,有效提升学生的古诗词素养。
参考文献:
[1]侯香香,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情感体验问题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2]杨木东,如何让初中古诗词教学进入佳境,《考试周刊》,2016年18期.
[3]陈付林,中小学阶段古诗词教学的几个环节[N],学知报;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