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逃难的、饥肠辘辘的年轻人,来到南加州沃尔逊小镇,镇长杰克逊大叔给他送去食物,年轻人虽然非常想吃,但却拒绝享用,他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换取。这是为什么?就为心中的尊严。请看课文是如何向我们展示的。
一、曲调未成先有“情”
我们先来看课文吧,开头就出现三组人物:逃难的人群“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沃尔逊人,“家家烧火做饭”、“款待”。逃难的人群饥寒交迫,一路风尘,可能数日不见米粮。此时此刻,他们的生命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最需要得到食物来补充身体里消耗殆尽的卡路里,正巧遇上了好心盛情的沃尔逊人。于是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原本“狼吞虎咽”是个贬义词,但此时此景也只有这个词才能形容那些扑向食物的人群了。
“年轻人”作为逃难中的一员,他也非常需要食物,饥饿已经使他“骨瘦如柴”,把他逼到了死亡的边缘。按理说,他也应该“狼吞虎咽”才对。可是,当他面对好心的镇长送来的食物时,“尊严”却浮上心头,像一道堤坝那样横在他的面前——不能吃。逃难的人与年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为后边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文似看山不喜平
“年轻人”如果见食物就吃,跟风随流,文章的后面肯定没戏了,也难给人以启发或是体会到什么,因为那样就太“平”了。“先生,吃你这么多东西,你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镇长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你做。”年轻人确实太需要食物了,再不吃东西可能就会倒下,“年轻人的眼光顿时昏暗了”。“昏暗”的背后是饥饿和尊严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我们同情的心悬得老高,甚至暗自说:镇长,你就随便找个活计给他做做吧!镇长确实找活给年轻人干了,安慰他让他先吃饭,活命要紧,其心其意其情我们都可以理解。年轻人本应该变通一下,顺镇长的意而行。可是,风生水起,出乎我们的意料。“等我做完了你的活儿,我再吃你的东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尊严在年轻人的心里高于性命,这是多么不寻常啊!
“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镇长是个善良人,镇长是个聪明人,镇长已经从年轻人的语言和表情里读懂了他的心,读懂了为什么?“捶背”的劳动要求恰到好处,只要付出轻微的体力,便可以保全尊严,远离施舍。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
好事还在后头,“我的庄园里需要人手,如果你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话,对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来说,无异于喜从天降。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在众多逃难人员中,镇长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个年轻人呢?就因为“尊严”这种德行力量打动了镇长,感染了镇长,使镇长看到了这个小伙子的优秀,甚至是预知了他未来事业的发展。故事到此本应该结束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再书美事——镇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年轻人!这位年轻人20多年后成了美国的石油大王哈默。在我们感到惊异的时候,不得不掩卷深思,何为尊严?尊严何以无价?
三、敲蚌剥壳寻珍珠
尊严究竟是什么?尊严是“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这虽然是课文告诉我们的,是哈默的做人底线,但细想下来,它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做人底线。在饥饿快要把人逼进死胡同的时候,他面临的选择是,要救命的食物还是要心中的尊严,像哈姆雷特面临是活着还是死去一样艰难,最终他选择了后者——用劳动换取食物,并且只有在付出劳动后才允许自己得到那份食物。读文至此,一个棱角十二分鲜明的美国硬汉站到了我们面前。一个把尊严或者说美德看得如此重要的人,命运怎还会不垂青于他,钟爱于他呢?那真是不想优秀都不行了,是德行铸就了他后来的辉煌业绩。
再来咀嚼一下镇长的话吧,“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为什么敢把话说得如此肯定,哈默百分之百是个富翁,是个成就大事业的人?这除了杰克逊先生丰富的阅人经验和深邃的眼光外,应该说最主要的是他看见了年轻人表现出来的,别人所不具有的优异品质——“因为他有尊严”——要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取食物,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发家致富,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创业,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根本,所以镇长才说得那么肯定。尊严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尊严无价!
四、细研慢品终感悟
镇长把食物送到年轻人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仰起头”不正暗示着信仰的崇高,尊严的不可动摇吗?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年轻人心里,尊严是第一位的,尊严高于生命。镇长说没有活儿给年轻人做,“这个年轻人目光顿时昏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没有活做”,对年轻人来说,便意味着他还必须饥肠辘辘,精疲力竭地走在逃难路上,寻找下一个目标,内心是沉痛的、悲哀的。“喉结动了动”,是一种生理本能的表现,他多么需要食物啊!“食物”和“尊严”像两匹狼在心里厮打搏斗着。“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赞赏”是个关键词,从不需要做活到同意做活,再到赞赏,镇长完成了认识年轻人——理解年轻人——佩服年轻人的思想转变……仔细研究这些提示语,更能让我们明白“尊严”的深层含义。
作者单位
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
一、曲调未成先有“情”
我们先来看课文吧,开头就出现三组人物:逃难的人群“面呈菜色”、“疲惫不堪”;年轻人“脸色苍白”、“骨瘦如柴”;沃尔逊人,“家家烧火做饭”、“款待”。逃难的人群饥寒交迫,一路风尘,可能数日不见米粮。此时此刻,他们的生命受到了巨大的威胁,最需要得到食物来补充身体里消耗殆尽的卡路里,正巧遇上了好心盛情的沃尔逊人。于是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了”。原本“狼吞虎咽”是个贬义词,但此时此景也只有这个词才能形容那些扑向食物的人群了。
“年轻人”作为逃难中的一员,他也非常需要食物,饥饿已经使他“骨瘦如柴”,把他逼到了死亡的边缘。按理说,他也应该“狼吞虎咽”才对。可是,当他面对好心的镇长送来的食物时,“尊严”却浮上心头,像一道堤坝那样横在他的面前——不能吃。逃难的人与年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为后边课文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文似看山不喜平
“年轻人”如果见食物就吃,跟风随流,文章的后面肯定没戏了,也难给人以启发或是体会到什么,因为那样就太“平”了。“先生,吃你这么多东西,你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吗?”镇长说:“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你做。”年轻人确实太需要食物了,再不吃东西可能就会倒下,“年轻人的眼光顿时昏暗了”。“昏暗”的背后是饥饿和尊严在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我们同情的心悬得老高,甚至暗自说:镇长,你就随便找个活计给他做做吧!镇长确实找活给年轻人干了,安慰他让他先吃饭,活命要紧,其心其意其情我们都可以理解。年轻人本应该变通一下,顺镇长的意而行。可是,风生水起,出乎我们的意料。“等我做完了你的活儿,我再吃你的东西。”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尊严在年轻人的心里高于性命,这是多么不寻常啊!
“你愿意为我捶捶背吗?”镇长是个善良人,镇长是个聪明人,镇长已经从年轻人的语言和表情里读懂了他的心,读懂了为什么?“捶背”的劳动要求恰到好处,只要付出轻微的体力,便可以保全尊严,远离施舍。真是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
好事还在后头,“我的庄园里需要人手,如果你愿意留下来的话,我太高兴了。”镇长杰克逊大叔的话,对一个无家可归的人来说,无异于喜从天降。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在众多逃难人员中,镇长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个年轻人呢?就因为“尊严”这种德行力量打动了镇长,感染了镇长,使镇长看到了这个小伙子的优秀,甚至是预知了他未来事业的发展。故事到此本应该结束了,但作者笔锋一转,再书美事——镇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年轻人!这位年轻人20多年后成了美国的石油大王哈默。在我们感到惊异的时候,不得不掩卷深思,何为尊严?尊严何以无价?
三、敲蚌剥壳寻珍珠
尊严究竟是什么?尊严是“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这虽然是课文告诉我们的,是哈默的做人底线,但细想下来,它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做人底线。在饥饿快要把人逼进死胡同的时候,他面临的选择是,要救命的食物还是要心中的尊严,像哈姆雷特面临是活着还是死去一样艰难,最终他选择了后者——用劳动换取食物,并且只有在付出劳动后才允许自己得到那份食物。读文至此,一个棱角十二分鲜明的美国硬汉站到了我们面前。一个把尊严或者说美德看得如此重要的人,命运怎还会不垂青于他,钟爱于他呢?那真是不想优秀都不行了,是德行铸就了他后来的辉煌业绩。
再来咀嚼一下镇长的话吧,“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为什么敢把话说得如此肯定,哈默百分之百是个富翁,是个成就大事业的人?这除了杰克逊先生丰富的阅人经验和深邃的眼光外,应该说最主要的是他看见了年轻人表现出来的,别人所不具有的优异品质——“因为他有尊严”——要靠自己的劳动来获取食物,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发家致富,要靠自己的劳动来创业,这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根本,所以镇长才说得那么肯定。尊严是人生的巨大财富,尊严无价!
四、细研慢品终感悟
镇长把食物送到年轻人面前时,“他仰起头问”,这“仰起头”不正暗示着信仰的崇高,尊严的不可动摇吗?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年轻人心里,尊严是第一位的,尊严高于生命。镇长说没有活儿给年轻人做,“这个年轻人目光顿时昏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没有活做”,对年轻人来说,便意味着他还必须饥肠辘辘,精疲力竭地走在逃难路上,寻找下一个目标,内心是沉痛的、悲哀的。“喉结动了动”,是一种生理本能的表现,他多么需要食物啊!“食物”和“尊严”像两匹狼在心里厮打搏斗着。“杰克逊大叔十分赞赏地望着这位年轻人……”,“赞赏”是个关键词,从不需要做活到同意做活,再到赞赏,镇长完成了认识年轻人——理解年轻人——佩服年轻人的思想转变……仔细研究这些提示语,更能让我们明白“尊严”的深层含义。
作者单位
泸西县中枢镇石洞小学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