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品论中熏陶美的人格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Drag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是知识的工具,而是有健全人格的健康人。人的发展除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
  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是对教育真义的诠释。
  著名教育家潘懋元教授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转化为人文精神,并外现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能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语文素养,使学生通过优秀文化的浸染,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语文,作为母语教育,它的人文性体现在它是一门植根于人和民族心性的精神之学。新课标实施下,高中语文许多课文都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文章,是最直接的人文教育素材。老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和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与交流,让课文中的人文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和认知。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而是借助于一篇篇熔语言美、情感美、思想美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语文的语言以其美的形式反映了人类精神生活的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到人格(包括情感、个性、气质、心理品质等在内的精神世界)的形成。语文教学要达到“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老师应在教学中把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让学生接受教育熏陶、情感浸染、文化陶冶,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不断净化心灵,转化气质,提升其人文素养,形成美的人格。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万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人生情感,让学生在美的情感中得到熏陶,让学生形成美的人格,达到“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诵。在诵中让情感得以熏陶,在熏陶中形成美好人格
  诵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美感,唤起内心的情愫。叶圣陶先生说过:“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我们老师应充分发挥诵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刺激学生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到作品的情韵和气势,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而自觉接受美的情感的熏陶,怡情怡性,形成美好的人格。
  如李密的《陈情表》,这是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佳作: 陈情恳切, 言辞婉转;情理兼备, 真挚感人。在教授此文时,我采用的就是诵读教学法。要求学生三诵而知李密情。一诵粗知文意。此时指导学生诵读全文,提醒学生注意各段的感情基调。第一段:凄苦,悲凉;第二段:感激,恳切;第三段:真挚,诚恳;第四段:忠诚,恳切,期待。二诵理解情感。此时要求学生理解三个内容(是谁陈情?向谁陈情? 陈什么情?),诵读同时把自己认为最能表情达意的句子画起来。三诵体味作者拳拳孝心。此时,让学生在前两者基础上,挑选一些重点语句(如“外无期攻强近之亲……而刘夙婴疾病……未曾废离。”“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进行反复诵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想象,在如泣如诉,令人动容涕下的情感熏陶中体会作者浓浓的孝心。从而为实现教学设计中希望学生继承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的目标提供情感依据。
  诵读是慢慢品味的过程,诵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诵读是慢慢受熏陶的过程。课堂上,老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反复地诵读,让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积极主动的感受体悟,与言语对象发生情感共鸣,体味其中的独特之处。那样,文章语言表达的美好情感才能更好地奔涌而来,学生才能更好的获得情感审美体验,慢慢受熏陶,形成美好的人格。
  
  二、让学生品。 品出人物形象,品出美好人格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开始了关于生与死的思考。面对困境,是否每个人都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呢?不一定。那我们就不妨让学生接受我们文本当中人物形象的熏陶吧!新课标下的教材选取了很多有积极教育意义的文章,我觉得这是熏陶我们学生的很好的蓝本。我们不妨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形象,在品的同时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美好的人格。
  如《我与地坛》中的史铁生,正如他在文中所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面对如此的人生挫折,史铁生到底做出怎样的抉择呢?我设计了几个问题(1、最初作者怀着怎样的心情闯入地坛的?为何他会在地坛中驻留?2、作者是在什么情况下对“生”生产了怀疑?3、具体说一说,地坛对作者感悟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4、在地坛里,弱小的生命给了“我”怎样的生命感悟?5、“我”最终的抉择是什么?)让学生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渐渐的品出史铁生的形象:善待生命,身处逆境仍能自强不息,身残志坚。
  品,是“到眼”的过程,是“到心”的过程,是“发现”的过程,更是让学生“感悟、受熏陶”的过程。逆境求生,身残志坚,自强不息。这是对“逆境中如何抉择”的最好回答。品着史铁生、谢坤山等这样的人物形象,受着如此美好人格的熏陶,我们的学生又怎会形成不了美好的人格呢?
  
  三、让学生论。论出高尚品格,论出美好人格
  论,就是讨论。讨论,是思想的碰撞,是与人物精神品格的共鸣,是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会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讨论可以突破那种学生在课堂上只吸收不消化的现象,为学生与老师架起沟通的桥梁,为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架起沟通的桥梁。这时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学生的心灵就会被唤醒,就会与人物精神品格产生共鸣,学生的品德也会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人格世界。这样,论的过程同时也是熏陶的过程,也是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如在教林觉民的《与妻书》一文,我让学生讨论“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一句当中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的过程,就是他们的思想与林觉民思想碰撞的过程,他们会与林觉民的精神品格(没有对亲人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妻子笃深的感情,也就无以衬托他舍此捐躯之高尚情操;这封信所表现的对妻子的爱情,正是作为献身革命和人民的一种基础和衬托。作者在对妻子的爱中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从妻子的思想实际出发,反复阐明为争取民族、国家的自由独立而勇蹈死地、义无反顾的革命道理。)产生共鸣 。
  讨论,是思想“碰撞”的过程,是思想“融合”的过程,更是学生“汲取”人类积累的社会历史文化的精神财富的过程。语文教学当中,只要我们老师根据课文特点,根据学生特点,选好讨论的切入点,就尽可能突破那种教师讲得尽善尽美,学生蛰伏于教师权威而被动、压抑学习的惯例。讨论教学,能让学生怀揣一颗纯洁的心灵看世界;让学生敞开心扉,思考、辩论;让学生提高辩别能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过程,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它能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陶冶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操,尽到语文教学“树人”的责任。
  培根说:“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
  冯旭初老师说:我们不能重认知轻感情,重教书轻育人,教学过程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这是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的最大失误。
  冯旭初老师也说: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的健全与发展的过程。随着知识的获得,学生变得越来约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心,越来越有教养。
  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熏陶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一个人人格的形成。语文教学只有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才能塑造出完善的人格,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得到传承和弘扬,才能使学生立足社会和谐发展,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让学生诵,让学生品,让学生论!学生会在“诵、品、论”中得到美的熏陶,在美的熏陶中形成美的人格。语文教学就达到了“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
其他文献
一项中国青少年网瘾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总数的13.2%,尤其是中学生网民当中的网瘾率占23.2%,处于13-18岁年龄段的中学生已成为网络成瘾的重灾区。今年7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截至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而其中青少年网民已达到1.75亿,占总体网民的51.8%。网络在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发潜能、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的同时,而大
班主任的工作尤为重要,特别是寄宿制班的班主任,面对来自不同学校、不同家庭的学生,要做好这项工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作为班主任应该怎么应对呢?    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家庭情况、民族风俗习惯。寄宿制学生大多数来自于农村,多数家长很少过问自己孩子的学习,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差。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而不良的学习习惯妨碍学生学习活动的开展。全面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好的
推行绩效管理制度是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提高高校办事效率的重要举措。实行有效的绩效管理制度是落实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大多高校在绩效管理方面的欠缺而凸显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探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一些举措,促进高校实行有效的绩效管理,提高高校管理的整体水平。    高校教师实施绩效管理制度不仅是落实高校人事制度改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促进高校发展的动力。一个拥有有效绩效管理系统的高校,能够
最近各方面展开了关干“羣体概念”的讨论,尤其在农业科学领域内讨论得更加热烈。这充分说明了在农业生产战线上,对于“羣体概念”所给予的重视。 围绕着羣体概念,把数学、
我的画室,是我最好的去处。一进入它的空间,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烈的墨香,没有这味,反倒使我心神不安。在画室里,即使什么都不干,摸摸画案、看看未完成的作品并思索一番,都能
目的:了解武汉市初一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团体干预在青少年心理素质训练中的可行性及应用方式,从而为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①在武汉市三镇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医务人员的抽样调查,探讨医务人员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和医患关系三者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工作满意度在医患关系和离职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从而为提高医
探究性学习是教育改革的新生儿,是素质教育的产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这次课改的显著特征。《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各学科都要把探究性学习放在突出的位置。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在新一轮课改中占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它
作为老师,总能看到有些学生因为写作而眉头紧锁、嘴咬笔杆,半天不知如何下笔。那痛苦不堪的表情,连你你都会替他们着急,作文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多少年来,令语文界同仁最为头痛的问题莫过于作文教学效率不高这一顽症了。笔者身为低年级语文教师感到作文教学不应在中年级时才进行作文起步,而应从低年级起就重视写话训练,打
在初中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并发展自主探究能力和创造力呢?    问题情境创设的原则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创设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指向提出问题,去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去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初中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