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带一路”倡议为甘肃省高校对外人文交流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甘肃省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甘肃省高校通过来华留学生教育、孔子学院(课堂)建设、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人文交流平台构建等路径,在对外人文交流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要实现人文交流的多样化和常态化,还需多方努力。文章在梳理甘肃省高校对外人文交流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 甘肃省高校 人文交流
【Abstract】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ngs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new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Foreign Countries and Universities in Gansu Province. At present, universities in Gansu Province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cultural exchanges through the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Confucius Institute (classroom),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with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 platform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obvious problems in its opera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n the situ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 universities in Gansu Province; Cultural exchange
【基金項目】2017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甘肃省高校对外人文交流现状、问题、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B06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04-02
一、“一带一路”与人文交流
2013年,基于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它有赖于中国与其他沿线国家的已存在的合作机制,利用区域合作模式和经济、文化发展平台,深化开展与有关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努力创造经济上融合、文化上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它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顺应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潮流,彰显着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一带一路”建设为 21 世纪的人文交流提供了宽广舞台和巨大动力,人文交流则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助力。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日趋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一带一路”语境中的人文交流也被赋予更加特色的内涵。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 它与其他外交手段相比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1]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主要是依靠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来实施。[2]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更应责无旁贷的承担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任,“从长远来看,如何构筑广泛的民意和社会基础,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教育交流合作,深化人文交流,既是争民意、得人心、谋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育人才、促经贸、得实惠的关键性举措……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3]
二、甘肃省高校对外人文交流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建设为甘肃省高校对外人文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4]明确了共同致力于推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撑、实现共同发展的国家间教育合作目标。
2014年5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努力把甘肃省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经贸物流的区域中心、产业合作的示范基地、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5]这对甘肃高校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6年9月,教育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作备忘录。“未来五年,双方将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总体目标,大力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助力做强甘肃省教育,精心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中外人文交流基地和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高地”。[6]
《甘肃省“十三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提出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推进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文化教育合作交流。[7]“一带一路”建设为甘肃省高校对外人文交流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甘肃省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甘肃省高校通过来华留学生教育、孔子学院(课堂)建设、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人文交流平台建设等路径,在对外人文交流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要实现人文交流的多样化和常态化还需多方努力。
1.进一步改善甘肃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
来华留学高等教育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近年来,甘肃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在规模、层次和质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忽略的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也出现了诸如结构失衡、功能缺位和质量失调等问题。
在来华留学生招生方面,甘肃省高校必须研判沿线国家的差异性,了解沿线国家的需求,同时结合甘肃“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招收相关国家、相关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为甘肃“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民心保障。
在来华留学生培养方面,目前,甘肃省高校留学生培养模式可分为非学历培养模式和学历生培养模式。非学历生培养模式侧重于汉语语言类课程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汉语言交际能力。在非学历教育阶段,由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均采取了长、短期留学生培养的趋同管理,没有做到分层教育、细化管理。学历生培养模式以专业学习为主。留学生在汉语水平达到进入专业学习要求后,和中国学生同班上课。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成为其专业学习的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甘肃省高校应完善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创新留学生教育模式,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
在留学生管理方面,甘肃省高校现行的留学生管理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职能部门管理模式,即在二级行政职能部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下设 “留学生办公室”,负责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二是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即独立设置二级教学机构“国际教育学院”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负责留学生招生、汉语言教学与日常事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不断深化,留学生数量激增,现有的管理模式弊端已经显现。甘肃省高校应借鉴国内外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现有的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探索适合本校的留学生管理模式。甘肃省高校应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服务水平,着力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际“知华、友华”国际化人才,让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架起中外人文交流的有效桥梁。
2.进一步加强孔子学院(课堂)建设。
孔子学院(课堂)的意义并不只局限于在全球的汉语语言教学和中国文化推广,它肩负着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和对话的和平使命,是一种“国际理解教育”,是造就国际社会情感沟通的重要力量,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路径之一。
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中,甘肃省高校相对较少,目前甘肃省高校与海外共建孔子学院(课堂)只有6所。甘肃省高校在办好现有孔子学院的基础上,应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完善孔子学院布局中抢抓机遇,争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更多的孔子学院,并以办好孔子学院为抓手,深入实施“孔子新汉学计划”,大力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3.不断探寻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超过四十种非通用语,目前非通用语人才缺口非常大。许多学者呼吁,“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要语言铺路,语言人才先行。甘肃省高校目前对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
甘肃省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探索“单一非通用语”专业培养、“非通用语+通用语”双语制培养模式和“非通用语+非语言类专业”专业培养模式。
4.努力创建境外办学(研发)机构。
创建境外分校、研发机构或其他形式的教育机构,除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建设所需的人才外,可在教育机构所在国积累广泛的人脉,培养知华、亲华、友华力量,是高校人文交流的有效路径之一。
甘肃省高校可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充分考虑沿线国家的需求,创建境外分校、研发机构或其他形式的教育机构,使其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5.大力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差异分析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宗教文化的差异等,要化解这些差异带来的障碍,只有全面了解民间需求与广泛民意,消除误解误判,才能促进合作。
甘肃省高校目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的研究较少,对其法律、政策、宗教、文化、教育等研究不足。甘肃省高校应利用其优势资源,大力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研究,了解对象国的现状,在“包容多元、共同发展”的理念下,化解矛盾,扩大共识,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
6.努力打造高端的人文交流平台。
目前甘肃省高校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主要合作形式有学生交换、师资交换、合作办学、科研合作等形式,合作模式和领域有限。甘肃省高校应依托其人文资源优势,不断拓宽合作模式和领域,加强同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双边或多边对话,建立健全人文交流运行机制。通过高端的人文交流平台,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元化、深层次、全方位的人文合作交流。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合作,开创亚洲人文交流新局面[J].世界教育信息,2010(12):10-12.
[2]杨恕.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教育交流合作的战略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5(6):5-6.
[3]朱兴德.“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高校职能与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22-26.
[4]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5]《“絲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实施[EB/OL].http://www.gsdrc.gov.cn/content/2014-05/24972.html
[6]教育部与甘肃签署“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作备忘录[EB/OL].http://www.edu.cn/edu/jiao_yu_bu/xin_wen_dong_tai 201609 /t20160923_1451727.shtml
[7]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sedu.gov.cn/wap/content-37810.htm
作者简介:
杨晖(1976—),男,汉族,甘肃静宁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
【关键词】“一带一路” 甘肃省高校 人文交流
【Abstract】The“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ngs opportunities, as well as new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xchanges between Foreign Countries and Universities in Gansu Province. At present, universities in Gansu Province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cultural exchanges through the educ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construction of Confucius Institute (classroom),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with less commonly taught languag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exchange platform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obvious problems in its operation. Based on the study on the situa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to meet the challenges.
【Keywords】The Belt and Road; universities in Gansu Province; Cultural exchange
【基金項目】2017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甘肃省高校对外人文交流现状、问题、对策研究,项目编号:YB06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004-02
一、“一带一路”与人文交流
2013年,基于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我国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它有赖于中国与其他沿线国家的已存在的合作机制,利用区域合作模式和经济、文化发展平台,深化开展与有关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努力创造经济上融合、文化上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它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顺应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新潮流,彰显着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一带一路”建设为 21 世纪的人文交流提供了宽广舞台和巨大动力,人文交流则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助力。在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日趋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一带一路”语境中的人文交流也被赋予更加特色的内涵。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情感和心灵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与信任的纽带…… 它与其他外交手段相比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广泛性和持久性。”[1]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民心相通”主要是依靠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来实施。[2]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更应责无旁贷的承担对外人文交流与合作的重任,“从长远来看,如何构筑广泛的民意和社会基础,教育发挥主渠道作用。加强教育交流合作,深化人文交流,既是争民意、得人心、谋长远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育人才、促经贸、得实惠的关键性举措……这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教育应有的题中之义,也是高校的职责所在。”[3]
二、甘肃省高校对外人文交流的现状与对策建议
“一带一路”建设为甘肃省高校对外人文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教育为国家富强、民族繁荣、人民幸福之本,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教育交流为沿线各国民心相通架设桥梁,人才培养为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提供支撑。”[4]明确了共同致力于推进民心相通、提供人才支撑、实现共同发展的国家间教育合作目标。
2014年5月,甘肃省委、省政府印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方案提出,“努力把甘肃省建设成为丝绸之路的黄金通道、向西开放的战略平台、经贸物流的区域中心、产业合作的示范基地、人文交流的桥梁纽带。”[5]这对甘肃高校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6年9月,教育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开展“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作备忘录。“未来五年,双方将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总体目标,大力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教育国际合作交流,助力做强甘肃省教育,精心培养大批共建‘一带一路’急需人才,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中外人文交流基地和教育国际合作交流高地”。[6]
《甘肃省“十三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提出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推进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文化教育合作交流。[7]“一带一路”建设为甘肃省高校对外人文交流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为甘肃省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甘肃省高校通过来华留学生教育、孔子学院(课堂)建设、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人文交流平台建设等路径,在对外人文交流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要实现人文交流的多样化和常态化还需多方努力。
1.进一步改善甘肃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
来华留学高等教育交流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实施留学中国计划,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近年来,甘肃省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在规模、层次和质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忽略的是,来华留学生教育生态也出现了诸如结构失衡、功能缺位和质量失调等问题。
在来华留学生招生方面,甘肃省高校必须研判沿线国家的差异性,了解沿线国家的需求,同时结合甘肃“一带一路”建设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招收相关国家、相关专业的来华留学生,为甘肃“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民心保障。
在来华留学生培养方面,目前,甘肃省高校留学生培养模式可分为非学历培养模式和学历生培养模式。非学历生培养模式侧重于汉语语言类课程学习,重点培养学生汉语言交际能力。在非学历教育阶段,由于师资队伍、教学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均采取了长、短期留学生培养的趋同管理,没有做到分层教育、细化管理。学历生培养模式以专业学习为主。留学生在汉语水平达到进入专业学习要求后,和中国学生同班上课。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成为其专业学习的最大障碍,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甘肃省高校应完善的留学生课程体系,创新留学生教育模式,提高来华留学生教育教学质量。
在留学生管理方面,甘肃省高校现行的留学生管理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职能部门管理模式,即在二级行政职能部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下设 “留学生办公室”,负责留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二是二级学院的管理模式,即独立设置二级教学机构“国际教育学院”或“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负责留学生招生、汉语言教学与日常事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不断深化,留学生数量激增,现有的管理模式弊端已经显现。甘肃省高校应借鉴国内外高校留学生管理模式,改革现有的来华留学生管理模式,探索适合本校的留学生管理模式。甘肃省高校应不断提高来华留学生管理服务水平,着力培养“一带一路”沿线国际“知华、友华”国际化人才,让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架起中外人文交流的有效桥梁。
2.进一步加强孔子学院(课堂)建设。
孔子学院(课堂)的意义并不只局限于在全球的汉语语言教学和中国文化推广,它肩负着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和对话的和平使命,是一种“国际理解教育”,是造就国际社会情感沟通的重要力量,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路径之一。
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中,甘肃省高校相对较少,目前甘肃省高校与海外共建孔子学院(课堂)只有6所。甘肃省高校在办好现有孔子学院的基础上,应在“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完善孔子学院布局中抢抓机遇,争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更多的孔子学院,并以办好孔子学院为抓手,深入实施“孔子新汉学计划”,大力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合作。
3.不断探寻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官方语言超过四十种非通用语,目前非通用语人才缺口非常大。许多学者呼吁,“一带一路”的建设必须要语言铺路,语言人才先行。甘肃省高校目前对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相对滞后。
甘肃省高校应根据各自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探索“单一非通用语”专业培养、“非通用语+通用语”双语制培养模式和“非通用语+非语言类专业”专业培养模式。
4.努力创建境外办学(研发)机构。
创建境外分校、研发机构或其他形式的教育机构,除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建设所需的人才外,可在教育机构所在国积累广泛的人脉,培养知华、亲华、友华力量,是高校人文交流的有效路径之一。
甘肃省高校可依托自身的学科优势,充分考虑沿线国家的需求,创建境外分校、研发机构或其他形式的教育机构,使其成为人文交流的重要平台。
5.大力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差异分析研究。
“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存在意识形态的差异、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异、宗教文化的差异等,要化解这些差异带来的障碍,只有全面了解民间需求与广泛民意,消除误解误判,才能促进合作。
甘肃省高校目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的研究较少,对其法律、政策、宗教、文化、教育等研究不足。甘肃省高校应利用其优势资源,大力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研究,了解对象国的现状,在“包容多元、共同发展”的理念下,化解矛盾,扩大共识,践行“命运共同体”理念。
6.努力打造高端的人文交流平台。
目前甘肃省高校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主要合作形式有学生交换、师资交换、合作办学、科研合作等形式,合作模式和领域有限。甘肃省高校应依托其人文资源优势,不断拓宽合作模式和领域,加强同沿线国家和地区高校双边或多边对话,建立健全人文交流运行机制。通过高端的人文交流平台,构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元化、深层次、全方位的人文合作交流。
参考文献:
[1]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合作,开创亚洲人文交流新局面[J].世界教育信息,2010(12):10-12.
[2]杨恕.关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教育交流合作的战略思考[J].比较教育研究,2015(6):5-6.
[3]朱兴德.“一带一路”建设进程中的高校职能与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7(18):22-26.
[4]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
[5]《“絲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实施[EB/OL].http://www.gsdrc.gov.cn/content/2014-05/24972.html
[6]教育部与甘肃签署“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合作备忘录[EB/OL].http://www.edu.cn/edu/jiao_yu_bu/xin_wen_dong_tai 201609 /t20160923_1451727.shtml
[7]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省“十三五”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sedu.gov.cn/wap/content-37810.htm
作者简介:
杨晖(1976—),男,汉族,甘肃静宁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