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六模块”的基本理念是从被动听讲走向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然而农村中学文语阅读教学功利性太强,阅读大多局限于学“课本”,存在资源贫乏、阅读随意和盲目等问题,导致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水平不高等普遍情况。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笔者认为,激活农村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语文;拓展阅读
一、中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重要性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外阅读不仅是听、说、写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会思考、陶冶其性情、升华其人格。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中学老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国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据资料表明我们现在的学生阅读量有限:若以一本教科书为20万字计算,35.6%的初一学生阅读量仅为150万字以下,35.6%的初一学生阅读量为150万字—200万字,仅有12%的学生超过了200万字。而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书的阅读量就约占了200万字(不包括其他教科书)。由此可见课文阅读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阅读范例,仅依靠有限的课堂阅读是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二、激活中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必要性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语文阅读丰富学习者大脑、丰富学习者人文精神的实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目前阅读教学功利性太强,还少有学校进行真正的阅读教学,充其量只有阅读训练——阅读技巧的训练,并没有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目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材料选材单一化、阅读量不大、阅读面不广、阅读速度不快、阅读水平不高、学生阅读习惯被动化,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交给的阅读任务,不会自觉地定时阅读一些课外资料,以此来扩大知识面。很多教师除了教材、教参等教学教辅材料,恐怕唱主角的阅读材料就仅限于各种习题和试卷中阅读理解题中的几个短文,教师训练方法简单化。
“六模块”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促其自我监控、反思、表达、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潜能发挥”和是否有利于提高“后续学习水准”。然而在农村中学,要达到这个要求,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改变农村中学生阅读状况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倡导语文拓展阅读,形成课外阅读习惯和课外阅读兴趣,才是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
三、激活中学生语文拓展阅读兴趣的策略
(一)注重朗读训练,引发读书兴致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就象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个体具有差异,他们对于作品的体会和感受是各不相同的。立足课堂教学,通过朗读训练可使一部分学生初步领悟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老师也要时时鼓励学生: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人对话,你们也会越老越高尚的。学生慢慢对书有了感情,引导学生充满情趣的博览群书。
(二)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常言说:环境塑造人。农村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在等待中消磨时光。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列出新课标建议学生读的书目,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1.建立图书角或阅览室
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因此,建立班级图书角是十分有益的。班级可以鼓励学生把仅有的书拿到班里交换着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把我的藏书奉献出来。争取每月换一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宣传读书的重要性,童话启迪学生想象思维,中外历史民间神话故事使学生更思辨,中外经典名著让学生人生更丰富,调动家长的力量让学生买书博览群书。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让学生把自己的语文图书拿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样可以使学生们花最少的钱读最多的书,实现图书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借书给学生,让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能饱读诗书。设置阅览室。学生在课余时间到阅览室自由阅读。学校也可以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全体师生放下一切工作,一起阅读名著,一起分享阅读时光。比如放学前或午休后的半小时或一节课。坚持这样的熏陶,师生们不养成每天读点语文的习惯都难。
2.动员“全民”阅读
一个学校的氛围,就是学校的隐性课程。氛围对显性课程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要营造这种浓郁的语文氛围,则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名著阅读教学若能动员全体教师,校园的阅读环境就肯定会大大改善了。当教师们成为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教师们就会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典范。那么,教师们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大有裨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等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也将影响深远。
(三)开展多彩活动,调动阅读兴趣
语言不是教会的,任何成功的教学都以激发学习者自身的兴趣为契机。阅读教学尤其如此。因此教师要注重趣味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活动可以采取游戏、竞赛等等多种多样的方式。
如:课堂讲故事引领。帮助学生选择课标内要求阅读的中外名著。规定每天都要读书并做读书摘抄,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读书心得,激励学生认真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创造思维,每天检查读书笔记,从而督促所有学生读好书。再如:在校园的特定宣传区域开辟显眼的语文展示园地,展示师生们优秀的习作、精彩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独到的课文或其他文章的改写,或优美的摘抄等。也可以是黑板报、手抄报评比。阅读、朗诵、背诵比赛是在现场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记忆及速度进行评判并与其他学生进行比对的一种方式,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评比活动。经常性地评选语文阅读之星,对学生保持阅读兴趣会有很大的促进。通过开展多种读书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接触一些课本以外的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以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
(四)倡导以写促读,达到“双赢”效果
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促写,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易于提高。但是,在学生还不能将课外阅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教师就必须想办法“逼迫”学生去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以写促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即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日记、随笔等来促使学生去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如《我最爱读的一本书》、《书本给我带来了……》、《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书本的世界》等作文题;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随笔的形式写下一定量的读书笔记。正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凡是写出稍有文采的文章我就在班内发表。每周两节作文课雷打不动,每到上作文课时学生更是期待着发表自己的文章,写作的需要引导了学生充满情趣的博览群书,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以作有益补充。阅读是一项终生受用的基本技能,让我们尽其所能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开辟新天地,让中学生不要输在课外阅读的起跑线上,使其更快的进入课外阅读的瑰丽境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8.
[2]傅广荣.中学生阅读能力初探[J].语文周报·初中教师版.
[3]李春雷.谈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语文周报·初中教师版.
[4]黎永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2008(1).
[5]陆海惠.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8.
作者简介:唐正浩(1980—),男,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黑林中学教师,从事初中生语文阅读教育研究多年。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语文;拓展阅读
一、中学语文拓展阅读的重要性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课外阅读不仅是听、说、写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会思考、陶冶其性情、升华其人格。美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它把书对人的影响力,对人的心灵塑造说得形象而深刻。的确,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在形成时期的中学生,中学老师必须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我国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九年义务教育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据资料表明我们现在的学生阅读量有限:若以一本教科书为20万字计算,35.6%的初一学生阅读量仅为150万字以下,35.6%的初一学生阅读量为150万字—200万字,仅有12%的学生超过了200万字。而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书的阅读量就约占了200万字(不包括其他教科书)。由此可见课文阅读只是为学生提供了一定数量的阅读范例,仅依靠有限的课堂阅读是难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二、激活中学语文拓展阅读的必要性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语文阅读丰富学习者大脑、丰富学习者人文精神的实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目前阅读教学功利性太强,还少有学校进行真正的阅读教学,充其量只有阅读训练——阅读技巧的训练,并没有从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能力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目前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学生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材料选材单一化、阅读量不大、阅读面不广、阅读速度不快、阅读水平不高、学生阅读习惯被动化,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是被动地完成教师交给的阅读任务,不会自觉地定时阅读一些课外资料,以此来扩大知识面。很多教师除了教材、教参等教学教辅材料,恐怕唱主角的阅读材料就仅限于各种习题和试卷中阅读理解题中的几个短文,教师训练方法简单化。
“六模块”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调动学生课内、课外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促其自我监控、反思、表达、思维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潜能发挥”和是否有利于提高“后续学习水准”。然而在农村中学,要达到这个要求,可以说是难上加难,由此可见改变农村中学生阅读状况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倡导语文拓展阅读,形成课外阅读习惯和课外阅读兴趣,才是学好语文的主要途径。
三、激活中学生语文拓展阅读兴趣的策略
(一)注重朗读训练,引发读书兴致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全国语文研究会理事长崔峦先生说过:“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就象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学生个体具有差异,他们对于作品的体会和感受是各不相同的。立足课堂教学,通过朗读训练可使一部分学生初步领悟到文学作品的魅力。老师也要时时鼓励学生: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人对话,你们也会越老越高尚的。学生慢慢对书有了感情,引导学生充满情趣的博览群书。
(二)拓展教育时空,开发校本资源
常言说:环境塑造人。农村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我们不能怨天尤人也不能在等待中消磨时光。而是积极创造条件,列出新课标建议学生读的书目,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引导他们在实践中自主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个性。
1.建立图书角或阅览室
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因此,建立班级图书角是十分有益的。班级可以鼓励学生把仅有的书拿到班里交换着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也把我的藏书奉献出来。争取每月换一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宣传读书的重要性,童话启迪学生想象思维,中外历史民间神话故事使学生更思辨,中外经典名著让学生人生更丰富,调动家长的力量让学生买书博览群书。建立班级“图书角”或“图书柜”,让学生把自己的语文图书拿出来与其他同学分享。这样可以使学生们花最少的钱读最多的书,实现图书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图书馆,借书给学生,让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都能饱读诗书。设置阅览室。学生在课余时间到阅览室自由阅读。学校也可以每天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全体师生放下一切工作,一起阅读名著,一起分享阅读时光。比如放学前或午休后的半小时或一节课。坚持这样的熏陶,师生们不养成每天读点语文的习惯都难。
2.动员“全民”阅读
一个学校的氛围,就是学校的隐性课程。氛围对显性课程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而要营造这种浓郁的语文氛围,则需要全体教师的努力。名著阅读教学若能动员全体教师,校园的阅读环境就肯定会大大改善了。当教师们成为终身学习的身体力行者,教师们就会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典范。那么,教师们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对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情感大有裨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等人文修养方面的熏陶也将影响深远。
(三)开展多彩活动,调动阅读兴趣
语言不是教会的,任何成功的教学都以激发学习者自身的兴趣为契机。阅读教学尤其如此。因此教师要注重趣味性,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阅读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些活动可以采取游戏、竞赛等等多种多样的方式。
如:课堂讲故事引领。帮助学生选择课标内要求阅读的中外名著。规定每天都要读书并做读书摘抄,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讲读书心得,激励学生认真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创造思维,每天检查读书笔记,从而督促所有学生读好书。再如:在校园的特定宣传区域开辟显眼的语文展示园地,展示师生们优秀的习作、精彩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独到的课文或其他文章的改写,或优美的摘抄等。也可以是黑板报、手抄报评比。阅读、朗诵、背诵比赛是在现场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记忆及速度进行评判并与其他学生进行比对的一种方式,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评比活动。经常性地评选语文阅读之星,对学生保持阅读兴趣会有很大的促进。通过开展多种读书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接触一些课本以外的浩如烟海的文学宝库,以激发他们强烈的阅读欲望。
(四)倡导以写促读,达到“双赢”效果
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促写,学生阅读量大了,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易于提高。但是,在学生还不能将课外阅读变成自己的自觉行为时,教师就必须想办法“逼迫”学生去阅读,在这种情况下,以写促读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即教师通过布置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作文、日记、随笔等来促使学生去阅读。比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如《我最爱读的一本书》、《书本给我带来了……》、《向你推荐一本好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书本的世界》等作文题;还可以要求学生每天以随笔的形式写下一定量的读书笔记。正可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凡是写出稍有文采的文章我就在班内发表。每周两节作文课雷打不动,每到上作文课时学生更是期待着发表自己的文章,写作的需要引导了学生充满情趣的博览群书,时间长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语文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阅读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依靠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以作有益补充。阅读是一项终生受用的基本技能,让我们尽其所能为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开辟新天地,让中学生不要输在课外阅读的起跑线上,使其更快的进入课外阅读的瑰丽境界。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148.
[2]傅广荣.中学生阅读能力初探[J].语文周报·初中教师版.
[3]李春雷.谈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语文周报·初中教师版.
[4]黎永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读与写,2008(1).
[5]陆海惠.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新课程研究,2008.
作者简介:唐正浩(1980—),男,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县黑林中学教师,从事初中生语文阅读教育研究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