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生物教学是一门引导学生走近科学、学会探索思考的一门学科。在这门学科中将会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全新的科学大门,高中生物学习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来说是学习生物学的关键。将对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策展开简单探讨。
【关键词】高中生物 创新能力 教学氛围
创新能力是通过创新活动所获得的创新成果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行探究式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为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自由的教学课堂氛围 ,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释放,也才能敢于向书本、权威和传统的经验提出质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性思维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標新立异,否定权威。教师在教学中可用“:我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和我不同的观点!”“哪位同学能超越大家的看法,我们就为他鼓掌。”通过这种期待性的语句,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超越自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先进的方法,异于寻常的手段,不墨守成规,机械呆板,用自己鲜活灵动的思维引领学生,用奔放张扬的个性感染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创新性教学的规律,注重民主、启发的原则,引导学生多参与、多实践,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和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事实证明,每个学生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关键是能否具有滋养创新品质的土壤,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学生创新品质的塑造作为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不断渗透,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注重实验教学,建立起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一般可分为技能型、验证型和探索型。其中探索性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平时的生物学实验中,教师可有意渗透实验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方法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把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研究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具体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从实验构思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个程序和环节都需要进行思维活动和实践。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的教育功能,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中,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能正确运用概念,以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结果表达。知识有时还可以灌输,但能力灌输不了。因此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去发现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挖掘“创造型苗子,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大凡创造型的学生多数具有以下特征:淘气、顽皮、爱争辩、不受约束、常有越轨行为;平时好出鬼点子;爱提一些怪问题;对事物经常持怀疑态度……其实,就在学生的“点子”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学生对事物的怀疑态度中很可能引出新的发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和挖掘“创造型苗子”,对于出现 上述情况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正确评价。有关这方面,一位美国教师在上“蚯蚓”一课时的做法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值得借鉴。他在讲课之前没有把蚯蚓用解剖盘装好放在每位同学的桌上,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到讲台前去领,由于蚯蚓太滑,不少同学不得不爬到桌下或地上,费了好大周折。这位教师并没流露出半点不快。……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同学说:“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也有的说:“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入喉咙,过一会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遇到这些貌似出格的学生,这位教师非但没有批评,还给予了极高评价。也许,未来的创新家和科学家就是在这样的鼓励和评价中萌发的。
四、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学习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教学情境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和力。青少年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情境的创设应该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能等同于课堂开始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课堂知识相关的美图或资料或者视频,介绍科学家的科学探索故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另外教师要认真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近距离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深刻地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高中生物教师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的发散
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能够与学生交流互动,避免出现整堂生物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局面,致使生物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一直在听教师讲,自己不会动脑思考。为了让教与学结合起来,生物课堂的气氛不再沉闷,使其真正活跃起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学会听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会根据学生的感受,而产生新的想法,更利于生物教师的教学。例如生物教师讲“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内容之前提出: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围着太阳转?为什么含羞草碰一下就会合上?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生物知识的巩固,有大部分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了解思维加工对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把知识记牢。记忆知识的方法有很多种,生物教师要把经常用的且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对自己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通常情况下,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就要求学生做相关的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性个性,培养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卫锋.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0,(4)
[2]赵中林.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2,(12)
【关键词】高中生物 创新能力 教学氛围
创新能力是通过创新活动所获得的创新成果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行探究式学习,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为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自由的教学课堂氛围 ,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得以释放,也才能敢于向书本、权威和传统的经验提出质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性思维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標新立异,否定权威。教师在教学中可用“:我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和我不同的观点!”“哪位同学能超越大家的看法,我们就为他鼓掌。”通过这种期待性的语句,激励学生勇于表现自我,超越自我,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先进的方法,异于寻常的手段,不墨守成规,机械呆板,用自己鲜活灵动的思维引领学生,用奔放张扬的个性感染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创新性教学的规律,注重民主、启发的原则,引导学生多参与、多实践,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和创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事实证明,每个学生都蕴藏着丰富的创新潜能,关键是能否具有滋养创新品质的土壤,只要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将学生创新品质的塑造作为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潜移默化,不断渗透,就一定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二、注重实验教学,建立起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实验一般可分为技能型、验证型和探索型。其中探索性实验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平时的生物学实验中,教师可有意渗透实验设计的一般原理与方法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把验证性、演示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研究性实验,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具体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从实验构思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个程序和环节都需要进行思维活动和实践。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的教育功能,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中,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能正确运用概念,以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结果表达。知识有时还可以灌输,但能力灌输不了。因此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和已有的经验、能力去发现未知的问题,并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建立起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挖掘“创造型苗子,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大凡创造型的学生多数具有以下特征:淘气、顽皮、爱争辩、不受约束、常有越轨行为;平时好出鬼点子;爱提一些怪问题;对事物经常持怀疑态度……其实,就在学生的“点子”中很可能孕育着创造的因素,在学生对事物的怀疑态度中很可能引出新的发现。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善于发现和挖掘“创造型苗子”,对于出现 上述情况的学生,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正确评价。有关这方面,一位美国教师在上“蚯蚓”一课时的做法对我们的启发很大,值得借鉴。他在讲课之前没有把蚯蚓用解剖盘装好放在每位同学的桌上,而是让同学们自己到讲台前去领,由于蚯蚓太滑,不少同学不得不爬到桌下或地上,费了好大周折。这位教师并没流露出半点不快。……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同学说:“老师,我刚才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有咸味。”也有的说:“老师,我用线把蚯蚓扎好后吞入喉咙,过一会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遇到这些貌似出格的学生,这位教师非但没有批评,还给予了极高评价。也许,未来的创新家和科学家就是在这样的鼓励和评价中萌发的。
四、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在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学习内容,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教学情境能够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亲和力。青少年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情境的创设应该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而不能等同于课堂开始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课堂知识相关的美图或资料或者视频,介绍科学家的科学探索故事导入新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另外教师要认真进行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近距离的感知,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从而深刻地掌握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五、高中生物教师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培养思维的发散
高中生物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能够与学生交流互动,避免出现整堂生物课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局面,致使生物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一直在听教师讲,自己不会动脑思考。为了让教与学结合起来,生物课堂的气氛不再沉闷,使其真正活跃起来。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学会听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与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会根据学生的感受,而产生新的想法,更利于生物教师的教学。例如生物教师讲“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内容之前提出:向日葵为什么总是围着太阳转?为什么含羞草碰一下就会合上?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对于生物知识的巩固,有大部分都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了解思维加工对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把知识记牢。记忆知识的方法有很多种,生物教师要把经常用的且有效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对自己有效的、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通常情况下,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后,教师就要求学生做相关的练习题,通过做练习题,学生学会运用知识,学会对知识的迁移,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解放出来,抓住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开展创造性教学,即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结合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中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在传授知识、发展智能的同时,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性个性,培养创造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卫锋.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J].新课程学习,2010,(4)
[2]赵中林.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