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生态社会”、“美丽中国”、“中国梦”的逐步推进为大学生的德育建设营造了一个新的环境,本文旨在通过对生态建设的社会背景、德育建设背景的深入解析,探究出大学生通过生态环保实践提升生态社会道德观的实现路径,以及在当下的深远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环保;实践;社会道德
一、生态环保实践实施的背景
1.社会背景。加强生态环保实践是新时期德育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追溯历史,工业文明为我们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代价的。人类也随之受到了惩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自然灾害等频发。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八大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位一体”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正如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理论专家陈寿朋先生所言,“只有在国人心中构筑起心灵的生态防线,把习惯号令自然、改造自然的‘主人’变为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朋友,补上生态道德教育这一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所以开展生态环保实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塑造完善的道德品格,而且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2.德育建设背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推进,生态环保道德逐步衍化为一种新的世界道德,加强生态环保道德教育日渐成为新世纪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学生的德育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以不断适应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把生态环保道德理念汇入大学生的德育内容。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生态环保、低碳消费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道德观。同时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一方面,大学生局限在自我世界的狭小空间,其社会道德现状令人堪忧。诸如盲目追崇西方享乐主义,淡化对本国国情的认同,奢侈浪费,利己主义泛滥等事不关己便无动于衷的处世作风,已累积成于人于己于社会都百害而无一益的负能量,校园社会道德急剧滑坡。
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中追根溯源,其中一个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每一个人都是以实践为本质的存在。道德实践是社会公德形成、发展的前提。通过道德实践,大学生们能够更加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深化了其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
二、通过生态环保实践提升大学生社会道德观的建议
在大学道德教育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更是德育实践的主体。他们应秉持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落实于行动,进而在实践中提升社会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德育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必须建立生态环保实践长效机制,让生态环保实践常态化,让生态环保实践成为大学生日常行为的一种自觉。此外,在生态环保实践的具体推行上,我们不仅要立足完成阶段性的短期目标,更要着眼于长远的态度和行动,以此来兑现大学生向国内民众、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
其次,建立生态环保实践的长效机制,其基本原则就是要推动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机制与以广大大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型机制有机结合。一方面,高校应创新德育教育与实践模式,通过学校、院系、班级等多种组织形式,倡导宣传、积极引导、贯彻落实等多种路径来进行德育实践,而不同于传统德育建设以教育为主的单纯灌输。另一方面,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型机制也不容忽视,在学校班级、校园、餐厅、宿舍、社团等细化的德育实践场所进行生态环保实践。此外,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德育建设也应该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形式上,多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动员学生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深入城市街道、农村乡镇、社会服务机构,开展以“生态环保实践”为核心的树社会文明新风尚、节能减排、热爱自然、关爱动物、倡导绿色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将德育实践基地由校园拓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大学生应当基于实践基础,采用正确的路径在社会范围内全面地贯彻和落实生态环保实践,从而培养生态环保品质这一世界道德观和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道德观。
三、结语
高校作为文明的发源地,应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开拓创新德育模式,注重实施行之有效的生态环保实践,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搭建新的平台。大学生作为生态社会建设和德育建设的主体力量,应突出实际行动,通过生态环保实践来提升自身的生态社会道德观。这也是其在“知行统一”理念和“美丽中国”旗帜的引导之下,在“中国梦”的深度阐释下,拓展着广阔而深远的践行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君如.中国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2]王颖.俞树彪.关于高校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
[3]姜春云.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4]李金杰.高校德育:本为复归于人本价值实现[J].高教论坛,2008(10).
项目名称: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项目编号:JSUDY201208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环保;实践;社会道德
一、生态环保实践实施的背景
1.社会背景。加强生态环保实践是新时期德育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追溯历史,工业文明为我们带来的巨大物质财富是以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为代价的。人类也随之受到了惩罚,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自然灾害等频发。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八大明确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位一体”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时期。正如我国生态道德教育理论专家陈寿朋先生所言,“只有在国人心中构筑起心灵的生态防线,把习惯号令自然、改造自然的‘主人’变为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朋友,补上生态道德教育这一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所以开展生态环保实践,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不仅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塑造完善的道德品格,而且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2.德育建设背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日益推进,生态环保道德逐步衍化为一种新的世界道德,加强生态环保道德教育日渐成为新世纪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因此,大学生的德育建设也要与时俱进,以不断适应生态、环保、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把生态环保道德理念汇入大学生的德育内容。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养成生态环保、低碳消费的习惯,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社会道德观。同时发挥其辐射作用,带动更多的人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一方面,大学生局限在自我世界的狭小空间,其社会道德现状令人堪忧。诸如盲目追崇西方享乐主义,淡化对本国国情的认同,奢侈浪费,利己主义泛滥等事不关己便无动于衷的处世作风,已累积成于人于己于社会都百害而无一益的负能量,校园社会道德急剧滑坡。
另一方面,从马克思主义中追根溯源,其中一个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每一个人都是以实践为本质的存在。道德实践是社会公德形成、发展的前提。通过道德实践,大学生们能够更加坚定爱国主义信念,深化了其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人翁意识。
二、通过生态环保实践提升大学生社会道德观的建议
在大学道德教育实践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大学生既是受教育的主体,更是德育实践的主体。他们应秉持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落实于行动,进而在实践中提升社会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培养良好的生态道德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也是当前生态文明德育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必须建立生态环保实践长效机制,让生态环保实践常态化,让生态环保实践成为大学生日常行为的一种自觉。此外,在生态环保实践的具体推行上,我们不仅要立足完成阶段性的短期目标,更要着眼于长远的态度和行动,以此来兑现大学生向国内民众、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
其次,建立生态环保实践的长效机制,其基本原则就是要推动以学校为主体的教育机制与以广大大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型机制有机结合。一方面,高校应创新德育教育与实践模式,通过学校、院系、班级等多种组织形式,倡导宣传、积极引导、贯彻落实等多种路径来进行德育实践,而不同于传统德育建设以教育为主的单纯灌输。另一方面,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型机制也不容忽视,在学校班级、校园、餐厅、宿舍、社团等细化的德育实践场所进行生态环保实践。此外,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德育建设也应该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在形式上,多开展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服务。动员学生利用寒暑假、周末等时间深入城市街道、农村乡镇、社会服务机构,开展以“生态环保实践”为核心的树社会文明新风尚、节能减排、热爱自然、关爱动物、倡导绿色环保等志愿服务活动,将德育实践基地由校园拓展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大学生应当基于实践基础,采用正确的路径在社会范围内全面地贯彻和落实生态环保实践,从而培养生态环保品质这一世界道德观和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道德观。
三、结语
高校作为文明的发源地,应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开拓创新德育模式,注重实施行之有效的生态环保实践,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搭建新的平台。大学生作为生态社会建设和德育建设的主体力量,应突出实际行动,通过生态环保实践来提升自身的生态社会道德观。这也是其在“知行统一”理念和“美丽中国”旗帜的引导之下,在“中国梦”的深度阐释下,拓展着广阔而深远的践行空间。
参考文献:
[1]李君如.中国梦[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2]王颖.俞树彪.关于高校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9).
[3]姜春云.拯救地球生物圈:论人类文明转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4]李金杰.高校德育:本为复归于人本价值实现[J].高教论坛,2008(10).
项目名称: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项目编号:JSUDY20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