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力学计量的发展,开始应用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由此使传统测量作业方式被改变,同时,现代无线通信技术设备成本较低,可在通信设备内部嵌入,在实践中广受认可。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在力学计量中的应用,旨在为实际力学计量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力学计量 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 运用
一、引言
现代企业发展中,不断的提升其自动化程度,为将工作中的舒适程度及安全性提升,力学计量设备如具有较大的噪音,且需长时间工作,通常会分离测力单元和人机交互界面,而分离时采用的方式为传感器与传感线,但如果使用过长的传输线,会导致多种问题存在于使用过程中。力学计量中引入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后,传感线可利用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代替,不仅可避免原有的问题,而且计量设备整体工作效率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均得到明显提升。
二、力学计量概述
在计量学中,最早开展的一个领域即为力学计量。力学计量以牛顿力学作为理论基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力学计量体系已经较为完善,近年来,随着力学计量领域中开始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光电技术等新型科学技术,已经取得飞跃性的发展。
力学计量主要由5个参数计量组成:第一,振动计量,描述振动时,采用的物理量包含加速度、位移、频率等,现代工程中,计量结果直接决定了振动测试数据的准确性,振动计量中,绝对法校准具有最高的准确度,即对振动传感器灵敏度确定时,采用测量物理量基本的及导出的单位;第二,力值计量,目前,净重式、杠杆式、叠加式及液压式为主要的力值标准装置结构形式,随着检定规定的制定,力值量传体系逐渐完善,校准力传感器时,阶跃力法、正弦力法是两种主要的动态校准方法,前者采用液压力源进行,后者采用振动台进行,二者的校准结果均比较好;第三,流量计量,是指准确测量流量,目的在于保障具有准确一致的流量量值,以被测量流体为依据,流量计量可细分为多种,如水流量计量、油流量计量,尽管无法互换测量介质,但基本具有相同的计量方法;第四,压力计量,工程技术测量中,压力与压强是相同的概念,因而压力计量即为压强计量,压力计量主要内容为检定、校准压力传感器、数字压力表、工作及压力表等,并校准与检测高准确度的数字压力计等,压力计量检定中,既需要进行动态检定,又需要进行静态检定,前者多以活塞式压力计作为基准器与标准器;第五,质量计量,力学计量中,质量属于唯一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以kg表示质量,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相等。
三、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介绍
短距离无线通信是指信息传输利用电磁波进行,且仅有几十米范围的传输距离。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具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通信距离短,通常为10~200m的覆盖距离;第二,发射功率低,不超过100mW;第三,应用范围广,能够与各种个人便携式电子设备、计算机外部设备、家用电器设备自由连接,不仅能够共享信息,还能实现多业务的无线传输。
按照传输数据速率,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分为高速与低速两种类型,高速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最高数据速率在100Mb/s以上,通信距离在10m以内,高速超带宽技术(UWB)为此类型中的典型技术,在下一代便携式消费电器、通信设备连接中应用;低速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最低数据速率不足1Mb/s,通信距离不超过100m,蓝牙技术、低速UWB、紫蜂技术(Zigbee)为此类型中的典型技术,家庭、工厂、仓库的自动化控制、环境监视等为其主要应用领域。
四、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在力学计量中的应用
近年来,无线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并广泛的应用到各个社会领域中,力学计量领域作为应用之处之一,在应用时,仅需稍稍改造传统仪表后,计量工作效率即可明显提升,本节以2000型标准负荷测量仪为例,分析了力学计量中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的具体应用。
1.软件结构。2000型标准负荷测量仪中,串行通讯接口以标准RS-232电平作为输出电平,采取连续数据输出方式,仪表工作参数设定,使其串口数据传输速率一致于无线通信发送模块,通常选择9.6kbps。
NRF9E5无线数据包中,由4部分组成,分别为前导码Peramble、地址碼ADDR、有效数据PAYLOAD、CRC校验,除有效数据PAYLOAD外,剩余三部分均依据模块寄存器配置,通过无线收发器自动完成。因此,本节仅需规定有效数据PAYLOAD的结构,如图1。
在每个数据帧中,字节包含10个,其中,起始字符为第1字节,经仪表测量后,显示出的数据为第2-7字节,仪表指示灯状态由第8字节反映,数据为正数或负数、小数点位置均由第9字节表示,结束标志为第10字节。
对于无线通信发送模块,初始化为主程序首先进行的工作,初始化对象包含8501CPU、NRF905模块、串行接口,程序循环开始之后,串口接受仪表发送信号与否的监测工作持续进行,如果相应数据受到之后,经过缓冲区,利用无线信号向外发送数据。接收模块中,程序化同样为主程序的第一项工作,完成之后,进入到接收等待状态中,对周围无线信号做出检测,同时,对发送模块是否发送数据包装做出判断,当数据包装判断为有时,收到的数据经过串口出入到便携式计算机中。数据发送至计算机出之后,根据帧结构定义,解读该数据,由此一来,计算机端能够还原仪表端显示的数据,实现无线化显示仪表数据的目的。
2.硬件结构。
2.1无线通信模板。即金属类线路模板,通过此模板,能够固定传感器与测量仪表信号传输过程中使用的路线,由此一来,传输信号时,稳定性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基点选择为无线信号传输设备,测量仪器向数据接收端发送力学测量相关信息,此种方法既能实现相互分离传感器和计量仪器,同时,使传统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2.2芯片。芯片属于基础硬件,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短距离传输无线信号时,以无线信号能够传输于芯片及无线电子模板之间为基础,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作用的发挥,实现有效的传递数据信息。传统线路传播方式被无线收发芯片取代后,不仅提升了设备外围的整洁程度,而且传输效率也明显的提高。无线收发芯片中,CC1010、nRF24E1、nRF9E5为能够兼容8501CPU的,这些芯片均在一块芯片上集成所有无线通信所需的设备,如调制/解调芯片,由此,外围器件较少应用情况下,无线通信即可高可靠性的实现。
2.3无线通信RF模块。目前,多数RF模块制作时均采用上述无线通信芯片。随着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在力学计量中应用的深入,其相关的应用技术发展速度也不断的增快,生产商生产芯片过程中,无线通信芯片RF模块一般以具体的计量设备进行,提升了其与计量设备的适应性。本文中,通信模块采用2个,核心为NRF9E5,此模块通信接口为RS-232,工作模式为半双工,使收发一体良好的实现。上述2个通信模块中,一个与2000型标准负荷测量仪串口相连接,另一个与便携式计算机串口相连接。
五、结语
力学计量是计量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振动计量、质量计量等多种参数计量,将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应用到力学计量中后,可以固定测量仪表信号传输线的长度,并在无线通信作用下,测量仪表直接向数据接收端发送数据,即实现了有效分离传感器与显示单元的目的,也使检测人员工作期间的安全性得到明显的提升,促进力学计量行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伟.力学计量现状及发展综述[J].宇航计测技术,2015,(04):27-32+56.
[2]陈力.短距离无线通信在力学计量中的应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6,36(09):12+14.
[3]陈焕,范铠,汪正祥.ZigBee与其他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比较及其应用[J].信息技术,2015,(05):180-183.
[4]黄林.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其融合发展研究[J].信息系统工,2016,(09):76.
关键词:力学计量 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 运用
一、引言
现代企业发展中,不断的提升其自动化程度,为将工作中的舒适程度及安全性提升,力学计量设备如具有较大的噪音,且需长时间工作,通常会分离测力单元和人机交互界面,而分离时采用的方式为传感器与传感线,但如果使用过长的传输线,会导致多种问题存在于使用过程中。力学计量中引入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后,传感线可利用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代替,不仅可避免原有的问题,而且计量设备整体工作效率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性均得到明显提升。
二、力学计量概述
在计量学中,最早开展的一个领域即为力学计量。力学计量以牛顿力学作为理论基础,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力学计量体系已经较为完善,近年来,随着力学计量领域中开始广泛的应用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光电技术等新型科学技术,已经取得飞跃性的发展。
力学计量主要由5个参数计量组成:第一,振动计量,描述振动时,采用的物理量包含加速度、位移、频率等,现代工程中,计量结果直接决定了振动测试数据的准确性,振动计量中,绝对法校准具有最高的准确度,即对振动传感器灵敏度确定时,采用测量物理量基本的及导出的单位;第二,力值计量,目前,净重式、杠杆式、叠加式及液压式为主要的力值标准装置结构形式,随着检定规定的制定,力值量传体系逐渐完善,校准力传感器时,阶跃力法、正弦力法是两种主要的动态校准方法,前者采用液压力源进行,后者采用振动台进行,二者的校准结果均比较好;第三,流量计量,是指准确测量流量,目的在于保障具有准确一致的流量量值,以被测量流体为依据,流量计量可细分为多种,如水流量计量、油流量计量,尽管无法互换测量介质,但基本具有相同的计量方法;第四,压力计量,工程技术测量中,压力与压强是相同的概念,因而压力计量即为压强计量,压力计量主要内容为检定、校准压力传感器、数字压力表、工作及压力表等,并校准与检测高准确度的数字压力计等,压力计量检定中,既需要进行动态检定,又需要进行静态检定,前者多以活塞式压力计作为基准器与标准器;第五,质量计量,力学计量中,质量属于唯一的基本单位,国际单位以kg表示质量,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相等。
三、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介绍
短距离无线通信是指信息传输利用电磁波进行,且仅有几十米范围的传输距离。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具有三方面的特点:第一,通信距离短,通常为10~200m的覆盖距离;第二,发射功率低,不超过100mW;第三,应用范围广,能够与各种个人便携式电子设备、计算机外部设备、家用电器设备自由连接,不仅能够共享信息,还能实现多业务的无线传输。
按照传输数据速率,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可分为高速与低速两种类型,高速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最高数据速率在100Mb/s以上,通信距离在10m以内,高速超带宽技术(UWB)为此类型中的典型技术,在下一代便携式消费电器、通信设备连接中应用;低速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最低数据速率不足1Mb/s,通信距离不超过100m,蓝牙技术、低速UWB、紫蜂技术(Zigbee)为此类型中的典型技术,家庭、工厂、仓库的自动化控制、环境监视等为其主要应用领域。
四、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在力学计量中的应用
近年来,无线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并广泛的应用到各个社会领域中,力学计量领域作为应用之处之一,在应用时,仅需稍稍改造传统仪表后,计量工作效率即可明显提升,本节以2000型标准负荷测量仪为例,分析了力学计量中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的具体应用。
1.软件结构。2000型标准负荷测量仪中,串行通讯接口以标准RS-232电平作为输出电平,采取连续数据输出方式,仪表工作参数设定,使其串口数据传输速率一致于无线通信发送模块,通常选择9.6kbps。
NRF9E5无线数据包中,由4部分组成,分别为前导码Peramble、地址碼ADDR、有效数据PAYLOAD、CRC校验,除有效数据PAYLOAD外,剩余三部分均依据模块寄存器配置,通过无线收发器自动完成。因此,本节仅需规定有效数据PAYLOAD的结构,如图1。
在每个数据帧中,字节包含10个,其中,起始字符为第1字节,经仪表测量后,显示出的数据为第2-7字节,仪表指示灯状态由第8字节反映,数据为正数或负数、小数点位置均由第9字节表示,结束标志为第10字节。
对于无线通信发送模块,初始化为主程序首先进行的工作,初始化对象包含8501CPU、NRF905模块、串行接口,程序循环开始之后,串口接受仪表发送信号与否的监测工作持续进行,如果相应数据受到之后,经过缓冲区,利用无线信号向外发送数据。接收模块中,程序化同样为主程序的第一项工作,完成之后,进入到接收等待状态中,对周围无线信号做出检测,同时,对发送模块是否发送数据包装做出判断,当数据包装判断为有时,收到的数据经过串口出入到便携式计算机中。数据发送至计算机出之后,根据帧结构定义,解读该数据,由此一来,计算机端能够还原仪表端显示的数据,实现无线化显示仪表数据的目的。
2.硬件结构。
2.1无线通信模板。即金属类线路模板,通过此模板,能够固定传感器与测量仪表信号传输过程中使用的路线,由此一来,传输信号时,稳定性能够得到足够的保障。基点选择为无线信号传输设备,测量仪器向数据接收端发送力学测量相关信息,此种方法既能实现相互分离传感器和计量仪器,同时,使传统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
2.2芯片。芯片属于基础硬件,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短距离传输无线信号时,以无线信号能够传输于芯片及无线电子模板之间为基础,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作用的发挥,实现有效的传递数据信息。传统线路传播方式被无线收发芯片取代后,不仅提升了设备外围的整洁程度,而且传输效率也明显的提高。无线收发芯片中,CC1010、nRF24E1、nRF9E5为能够兼容8501CPU的,这些芯片均在一块芯片上集成所有无线通信所需的设备,如调制/解调芯片,由此,外围器件较少应用情况下,无线通信即可高可靠性的实现。
2.3无线通信RF模块。目前,多数RF模块制作时均采用上述无线通信芯片。随着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在力学计量中应用的深入,其相关的应用技术发展速度也不断的增快,生产商生产芯片过程中,无线通信芯片RF模块一般以具体的计量设备进行,提升了其与计量设备的适应性。本文中,通信模块采用2个,核心为NRF9E5,此模块通信接口为RS-232,工作模式为半双工,使收发一体良好的实现。上述2个通信模块中,一个与2000型标准负荷测量仪串口相连接,另一个与便携式计算机串口相连接。
五、结语
力学计量是计量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振动计量、质量计量等多种参数计量,将短距离无线通信系统应用到力学计量中后,可以固定测量仪表信号传输线的长度,并在无线通信作用下,测量仪表直接向数据接收端发送数据,即实现了有效分离传感器与显示单元的目的,也使检测人员工作期间的安全性得到明显的提升,促进力学计量行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伟.力学计量现状及发展综述[J].宇航计测技术,2015,(04):27-32+56.
[2]陈力.短距离无线通信在力学计量中的应用[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6,36(09):12+14.
[3]陈焕,范铠,汪正祥.ZigBee与其他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比较及其应用[J].信息技术,2015,(05):180-183.
[4]黄林.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及其融合发展研究[J].信息系统工,2016,(0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