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2011年版初中语文“新课标”的重要变化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sa0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年版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思想明确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新课标”对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对课堂合作学习发出警示,对思想情感教育方法给予指导,突出对文本的尊重和重拾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的重要性,同时设定了明晰的教学评价要求。
  关键词:2011年版 语文 新课标 变化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如何在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中体现课标的时代精神和科学内涵,是每一位教师要面对的课题。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给予了准确界定,这给教师今后的课堂教学研究和实践指明了方向。2011年版新课标明确地提出了一些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要特别关注新课标在语文教学方面的改变。以下是笔者对初中语文“新课标”变化的几点认识。
  一、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还道出了语言文字运用的主要内容,即“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重申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性质的共性是“综合性、实践性”,独特个性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定位突出了语文课程的独当之任。正如有的研究者指出的那样,语文课程,其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的课程,涉及的目标非常广泛,是“综合性”的课程。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是语言文字运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在此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学科属性等方面有了准确的界定,极大地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降低了被异化、泛化的可能。
  对新课程提倡的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学习,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新要求,在综合性学习评价建议中指出“应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还要求教材“设计的体验陛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要体现语文特点”……这一系列调整、补充,都在把语文教育引回到符合学科属性的本真道路上,对语文教育““走自己的路”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对教师的教学素养与技能提出要求
  课标明确:“(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
  “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观念、行为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从知识权威逐步变成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更要注意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彰显,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否得到了整体的培养。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通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平等交流的民主关系将逐步形成。教学过程将从禁锢走向开放,教师不再完全依赖于教材,而是通过挖掘、补充和整合相关的课程资源来组织教学,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在教学实践中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对课堂合作学习发出警示
  用“防止”一词强调要突出学生个人的阅读与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教学要给个人的思考留有一定的空间,在有了自己的思考、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讨论,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合作学习不能成为个别优秀生的独角戏,以个别人的思考代替小组的思考,这样就失去了合作学习的本意。
  教师要处理好课堂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我们始终坚持:合作也好、讨论也好,必须建立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每个学生都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强调合作学习不是不要独立思考。合作不是一种顺从,而是一种相互认同、相互接纳。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独立思考应是课堂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四、对思想情感教育方法给予指导
  新课标指出在思想情感教育方面要让学生少说空话、少说套话。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这就告诉我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而非直接目标。语文只能是语文,达成这一目标必须走适合语文学科特点之路,必须致力于“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过程中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追求有机融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维度目标的达成之中,自然而然地达成,它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渗透”,而非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生硬的“贯穿”。
  所以,需要引起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贯彻新课标时,要正确处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始终伴随语文课程的“文与道”的关系)。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人文内涵,必须始终与语文目标融合、渗透,绝不能重新陷入两极震荡的思维模式,为了强化“道”,而脱离“文”,“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否则只能是“文”、“道”俱伤。   五、突出对文本的尊重
  语文教学提倡多元化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语文教学已经不再是学生单方面接受文本的意义,而是学生与文本通过对话建构新的意义的过程。但是,文本解读也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主张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则一定程度上致使语文的教与学在对待文本客观确定性问题上出现了较大偏差,浅表化解读、脱离文本的大而不当的引申拓展、肆意曲解文意的“盲目反文本”成为文本解读中的常见现象。
  然而,“一切解读的创造性,当然必须以文本的规定性为先决条件”,尊重文本的客观确定性就是尊重文本、尊重作者、尊重其他读者。“熟悉文本、了解文本的社会共性是进行多元化解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基础,否则任何形式的文本解读都会流于皮相之论”。
  对此,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这样的表述强调了尊重文本作者的创作意图、教科书编者的编写理念对准确理解和把握文本内涵,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阅读、个性化阅读、批判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作用。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这些表述对当前阅读教学中无视文本客观确定性,浅表化解读、不当引申拓展、肆意曲解文意的“盲目反文本,”倾向有着强有力的矫治效果。
  六、重拾语法修辞知识的教学
  课改之初,“去知识化”倾向甚嚣尘上,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等表述,尤其是“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的说法给语文教学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删去了“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的表述,道出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对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语言现象和问题时说,改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为“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要求“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的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的讲授与操练”,从而指明了语文知识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强调“语文知识的学习重在运用,其概念不作为考试内容””;明确了语文知识学习的目的和功用;在第四学段“精读的评价”中要求“读懂不同文体的文章”,则显现了文体知识在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
  七、强调实实在在的课堂训练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重在求“实”。教师不能单纯地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而忽略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我们的课堂应当少一些拓展延伸,多一些潜心会文,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展示,多一些扎实训练,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等。
  八、设定明晰的教学评价要求
  对照实验稿,新课标“评价建议”条理更加清晰,提出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和“教”两个方面,语文课程评价的关键词可以概括为:功能——多重;方式——多种;主体——多元和互动;特点——整体性和综合性。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目标。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按照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采用合适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
  语文教师想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教学评价时切忌“假、大、空”,在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总结,力争做到“真、善、美”。不滥用赞语去误导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客观公正的态度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用率真的语言与学生进行真情对话,帮助学生认识真实的自我,于真情鼓励和赞赏中促进学生成长,以宽容的心、睿智的语言呵护学生,促进学生学习。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意味着教学改革又一次出发。在前行的道路上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学生课内的阅读活动以整齐的小组活动的形式出现,以机械的教学手段取代了灵动多姿的课堂交流活动,滥用教学评价手段,淡漠教师的指导作用与教导作用,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展示”成为课堂活动的主流,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没有个人的安静思考与独立的阅读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课标学习和实践逐步解决。我们需要在课标引领下,转变理念,改进教学行为,不断改革探索,用创造性劳动,建设充分体现本体意义特点的、开放的、丰富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责任编辑:西岭
其他文献
谈论碑帖鉴定,总会有一个题目涉及到翻刻与伪刻.马子云先生定义说:『翻刻是因原石真本稀少而珍贵,故翻刻后出拓本,再做成旧式以欺人.伪造是无原石拓本而凭空根据某碑志或帖上
期刊
摘要:相比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中心课堂,新课改的学中心课堂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课堂相信学生、利用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在此学习过程中课程资源也得到了充分的拓宽和延伸。如何有效活用好课程资源直接影响着课堂的质效,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主要探讨了课程资源如何有效对接新课改这一问题。  关键词:课程资源 有效对接 新课改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从结构来看,课程
摘要:个性化教育作为一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的教育思想,并不是今天才提出的,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都倡导个性化教育思想,比如孔子的“因材施教”、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今天的计算机程序教学以及个别化指导教学等。本文笔者结合中西方教育史,重点从我国教育史上个性化教育思想寻踪、西方个性化教育思想发展轨迹和当今世界个性化教育实践及其发展趋势三个方面,探讨个性化教育源流。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两个伟大的教育梦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二十世纪以后,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有教无类”的梦想逐步得以实现。“因材施教”的梦想还在空中飘荡。尽管长期以来教育专业人士基本上都认同因材施教,并视之为教育的最高境界,但是,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要将其真正付诸实施却十分困难。特别是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和社会,因受制于规模、效益等等,千校一面、万人一书成为普遍的教育景观,因材施
期刊
摘 要:现代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多数是由内部控制薄弱造成的,而执行力则是商业银行内控薄弱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从执行力视角出发,对我国现代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发生的变化以及如何在提升执行力基础上加强银行的内部控制进行研究。  关键词:执行力; 内部控制; 商业银行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当今社会,我国现代商业银行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中国的商业银行要想建立新竞争优势,实现低资本消耗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
期刊
摘要:“男孩危机”并非耸人听闻。中国青少年教育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在《拯救男孩》一书中,提出了“男孩危机”论点,认为“男孩已到了悬崖边”不少家长和教师发现:无论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男生的成绩正渐渐落后于女生;在体质和气质方面,男孩越来越缺乏阳刚之气;择业就业时,越来越多男孩竞争不过女孩;从心理及社会适应的各个方面,几乎都有“阴盛阳衰”的趋势。本文主要论述了笔者对高中阶段“男孩危机”的一些思考及应对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