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在调入衡阳路小学工作以后,开始与国学和书香课堂亲密接触。为了跟上学校的教改节奏,我恶补国学知识,观摩我校“吟诵书法节”体验课程,了解音乐大家的国学修为。那一天,当我先后打开“唱响古诗词,汪国真作品音乐会暨唱着歌儿学古诗”视频和谷建芬老师创作的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新学堂歌》视频,看到视频中的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专注、认真表演和演唱的模样时,我忽然生出一种无诗不歌的感慨,而这与传统技法作曲大师赵晓生阐述的“凡词皆可歌可咏”的诗歌与音乐同源的观点互为佐证。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我开始在自己的音乐课中探索书香课堂的教法。
一、初步尝试链接“书香”,让课堂书声琅琅
我校“书香课堂”秉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导学为主线、合作为主攻的教學原则,通过合理、适度、有效链接经典诵读来体现书香特色,而我们音乐学科链接的题材范围更加广泛,常用的有故事、传说、典故、诗词歌赋、科学知识等。
比如在教学桂教版一年级下册《萤火虫》时,我先用课件呈现了几幅漂亮的萤火虫图片,然后呈现了有关萤火虫的知识“一般的萤火虫仅有两年的寿命,它们吃土壤中的小虫子,到其成虫期仅有两周时间,十四个夜晚的光彩飞舞之后它们就会寿终正寝”,学生们看到这里,脸上表现出心痛和依依不舍的神色。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首配乐诵读赞美萤火虫的古诗:“月向寒林欲上时,露从秋后已沾衣。微萤不自知时晚,犹抱余光照水飞。”没想到才一年级的小学生,竟然马上就能跟上节奏,全班整齐而有感情地诵读起来,有一个学生还能抓住“欲”“露”“微”“犹”等关键字词所透露的时间和情感信息,准确地为同学们解读这首古诗的含义。感动之余,我又给学生们链接了“囊萤夜读”的小故事,大家听得非常认真,表示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是的,爱读书已经成了我校学生的显著特点。
二、关注生命的愉悦成长,让课堂笑声琅琅
低年级的小学生最喜欢玩游戏,在教授桂教版一年级下册《锣鼓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节奏的强弱、声音的远近,我在导入环节引入了一个“寻宝”游戏,要求学生“嘴巴紧闭、不能出声”,并课件呈现了如下游戏规则,训练学生根据声音变化辨识物体所在位置的反应能力:只能通过拍手声音的大、小来帮助被蒙上眼睛的“寻宝者”找到玩具——当离玩具远时,可以轻轻地拍手心;当离玩具越来越近时,就越来越响、越来越快地拍手掌。学生们玩此游戏热情高涨,当“寻宝者”距离“宝贝”越来越近时,大家的掌声越来越响,周围的学生都激动得站了起来;当“寻宝者”越过了宝贝时,大家的掌声慢慢变小;当“宝贝”到了“寻宝者”的手里,大家笑声、欢呼声响成一片,似乎找到“宝贝”的那个人就是自己。一轮游戏下来,学生意犹未尽,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声音的强与弱”有了愉快而精准的体验。
三、让书香乘上音乐的翅膀,在合作的课堂中激情荡漾
爱玩、爱美、爱旅游是当代人的天性,小学生们也不例外。教授桂教版一年级下册《八百里洞庭鱼米乡》,我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我以导游的身份带学生“来到”地处湖南境内的洞庭湖,让大家了解洞庭湖的历史渊源和四时风光特点:它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最大的特点是湖中有山,湖外有湖,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接着我给学生们播放了一张张美丽的图片,让大家一边欣赏洞庭湖美丽的风光,一边听《八百里洞庭鱼米乡》的伴奏音乐,并把古人描述的“潇湘八景”以幻灯片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们都被这美景深深地吸引了。到了学唱环节,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已不再陌生,等看了对“衬词”的介绍,大家很快就学会了歌曲。
第二节课起,我创设情境,由洞庭湖导游变身为洞庭湖的主人,要为她写一首赞美诗或说一句赞美的话。尽管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举手发言,但一年级的孩子毕竟词汇少,赞美的话不过是“真好看”“好美”之类,于是我“请出”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展示了他的《望洞庭》一文及译文。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今译: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学生们一遍遍认真地读着,深深地为古人的才华叹服。伴随着大家熟悉的《八百里洞庭鱼米乡》的音乐旋律,课件呈现展示要求,课堂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蒲公英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了。我穿行在各个小组中,巡视着各个小组的准备情况,看看他们有什么需要我帮助,还不时地把右手食指放在嘴边小声“嘘”一下,微笑着提醒各种“犯规”的学生。三五分钟之后,已经有节奏明快的击掌声传来,于是我回到讲台前,有节奏的击掌声开始此起彼伏。到了课堂展示环节,唱得好的学生担任歌曲领唱,其余同学唱衬词并兼任其他角色,喜欢跳舞的就利用老师准备的简单道具伴舞,还有模仿撑船的,模仿搖船的,把自己当成荷叶荷花原地摆动的,扮成鱼儿在水面蹦跳的……学生的展示有板有眼,像模像样,其乐融融。我越来越享受学生们带给我的快乐,越来越喜欢这书香课堂里的音乐教学。
(责编 白聪敏)
一、初步尝试链接“书香”,让课堂书声琅琅
我校“书香课堂”秉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轴、导学为主线、合作为主攻的教學原则,通过合理、适度、有效链接经典诵读来体现书香特色,而我们音乐学科链接的题材范围更加广泛,常用的有故事、传说、典故、诗词歌赋、科学知识等。
比如在教学桂教版一年级下册《萤火虫》时,我先用课件呈现了几幅漂亮的萤火虫图片,然后呈现了有关萤火虫的知识“一般的萤火虫仅有两年的寿命,它们吃土壤中的小虫子,到其成虫期仅有两周时间,十四个夜晚的光彩飞舞之后它们就会寿终正寝”,学生们看到这里,脸上表现出心痛和依依不舍的神色。这时,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首配乐诵读赞美萤火虫的古诗:“月向寒林欲上时,露从秋后已沾衣。微萤不自知时晚,犹抱余光照水飞。”没想到才一年级的小学生,竟然马上就能跟上节奏,全班整齐而有感情地诵读起来,有一个学生还能抓住“欲”“露”“微”“犹”等关键字词所透露的时间和情感信息,准确地为同学们解读这首古诗的含义。感动之余,我又给学生们链接了“囊萤夜读”的小故事,大家听得非常认真,表示自己“一定要好好读书”。是的,爱读书已经成了我校学生的显著特点。
二、关注生命的愉悦成长,让课堂笑声琅琅
低年级的小学生最喜欢玩游戏,在教授桂教版一年级下册《锣鼓歌》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初步了解节奏的强弱、声音的远近,我在导入环节引入了一个“寻宝”游戏,要求学生“嘴巴紧闭、不能出声”,并课件呈现了如下游戏规则,训练学生根据声音变化辨识物体所在位置的反应能力:只能通过拍手声音的大、小来帮助被蒙上眼睛的“寻宝者”找到玩具——当离玩具远时,可以轻轻地拍手心;当离玩具越来越近时,就越来越响、越来越快地拍手掌。学生们玩此游戏热情高涨,当“寻宝者”距离“宝贝”越来越近时,大家的掌声越来越响,周围的学生都激动得站了起来;当“寻宝者”越过了宝贝时,大家的掌声慢慢变小;当“宝贝”到了“寻宝者”的手里,大家笑声、欢呼声响成一片,似乎找到“宝贝”的那个人就是自己。一轮游戏下来,学生意犹未尽,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声音的强与弱”有了愉快而精准的体验。
三、让书香乘上音乐的翅膀,在合作的课堂中激情荡漾
爱玩、爱美、爱旅游是当代人的天性,小学生们也不例外。教授桂教版一年级下册《八百里洞庭鱼米乡》,我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我以导游的身份带学生“来到”地处湖南境内的洞庭湖,让大家了解洞庭湖的历史渊源和四时风光特点:它古称云梦泽,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湖”;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绮丽迷人;洞庭湖最大的特点是湖中有山,湖外有湖,渔帆点点,芦叶青青,水天一色,鸥鹭翔飞,春秋四时之景不同,一日之中变化万千。接着我给学生们播放了一张张美丽的图片,让大家一边欣赏洞庭湖美丽的风光,一边听《八百里洞庭鱼米乡》的伴奏音乐,并把古人描述的“潇湘八景”以幻灯片形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学生们都被这美景深深地吸引了。到了学唱环节,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已不再陌生,等看了对“衬词”的介绍,大家很快就学会了歌曲。
第二节课起,我创设情境,由洞庭湖导游变身为洞庭湖的主人,要为她写一首赞美诗或说一句赞美的话。尽管学生们兴致勃勃地举手发言,但一年级的孩子毕竟词汇少,赞美的话不过是“真好看”“好美”之类,于是我“请出”了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展示了他的《望洞庭》一文及译文。
原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今译: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学生们一遍遍认真地读着,深深地为古人的才华叹服。伴随着大家熟悉的《八百里洞庭鱼米乡》的音乐旋律,课件呈现展示要求,课堂进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蒲公英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始了。我穿行在各个小组中,巡视着各个小组的准备情况,看看他们有什么需要我帮助,还不时地把右手食指放在嘴边小声“嘘”一下,微笑着提醒各种“犯规”的学生。三五分钟之后,已经有节奏明快的击掌声传来,于是我回到讲台前,有节奏的击掌声开始此起彼伏。到了课堂展示环节,唱得好的学生担任歌曲领唱,其余同学唱衬词并兼任其他角色,喜欢跳舞的就利用老师准备的简单道具伴舞,还有模仿撑船的,模仿搖船的,把自己当成荷叶荷花原地摆动的,扮成鱼儿在水面蹦跳的……学生的展示有板有眼,像模像样,其乐融融。我越来越享受学生们带给我的快乐,越来越喜欢这书香课堂里的音乐教学。
(责编 白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