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企业在客户问“你的产品为什么比别人价格卖得贵”的时候,都会底气十足地说,我们是做品牌的。客户再问,凭什么可以说明你们是做品牌的呢?除了说“你看,我们请了明星代言,我们还在央视做广告”,几乎再也说不出其他的理由。如果你再问一句,难道这样就是做品牌吗?业务人员就会有些底气不足了,怯怯地反问一句:这样不算做品牌,那怎么样算做品牌呢?
其实很多企业真的不懂怎么样做才是做品牌,以为请个明星做形象代言人,在央视花一二百万元做个套播广告,通过司法认定搞个驰名商标,从品牌企业挖几个区域经理或者营销副总做营销总监,招聘几个人组建一个团队,这样就叫做品牌了,然后急不可待地把产品全线提价,等着“收钱”。如果这么简单,世界上就不会有亏损甚至倒闭的企业了。
“难道不是?”很多老板会疑惑地反问,“成功的企业不都是这样做的嘛。”不是不鼓励学先进,而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学先进。“成功的企业”之所以会成功,我们要用一颗什么样的心态去观察,要用一种什么理念去思考、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看透“成功的企业”为什么会成功,这样才能学到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否则,只是看到一些表面工夫的话,有一个成语叫东施效颦,我想大家都知道,结果大家肯定也知道。
现实情况是,很多老板是假品牌之名提高产品的价格,是假把戏,不是真的做品牌。背后的心态,必然是急功近利的。之所以做出这么多动作,看起来是决心要做品牌了,但实际上他的目的哪是做品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赚大钱、赚快钱乃是第一目的。
真正的品牌之路,可谓是荆棘丛生,光靠万丈豪情是不起作用的,还需要不断地磨砺,不断地创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超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告不做不行,盲目地做更不行,俗话说定位定天下,只要定好位,然后制定出竞争策略,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和包装产品的价值和利益点,然后的广告内容是什么,怎么做自然迎刃而解,而且要配合公关、促销、事件营销一起做,增加广告的娱乐性、互动性。说句难听的话,这年头瞎折腾,最后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而且,大众化的产品打广告,本身也没什么效果。
在我相对熟悉的厨电和小家电行业中,很多老板缺乏品牌概念意识,片面地把做广告当做做品牌。殊不知,广告只解决“知名度”的问题,虽然“知名度”很重要,但没有“美誉度”,没有“忠诚度”,“知名度”等于零,甚至负数。三聚氰胺事件让“三鹿”知名度大大提高,然而“美誉度”变成了负数,“忠诚度”自然也为负数,品牌价值亦为负数。一旦成了负数,那么,知名度越大,对品牌的伤害自然就越大了。
通常说,“知名度”解决的是告诉大众你是“做什么的”。品牌知名度是消费者在不同情况下鉴定品牌的能力,我们在广告中必须以简便易记的方式把产品的最大特性以最快的速度让消费者记住,从而形成先入为主的意识,渐渐在消费者心理上形成一个“品牌潜意识”。
“美誉度”是品牌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市场中人们对某一品牌的好感和信任程度,它是现代企业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而言,美誉度即是产品的口碑,它不是在媒体上做做广告就能积累的。知名度只是企业本身对产品的宣传,而美誉度更多是顾客对其良好的评价。“知名度”只是让人们记住你的品牌,而只有“美誉度”才能让人们选择你的品牌。
“忠诚度”则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一种偏爱了,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扩大市场份额极其重要。
由此可见,如何做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结合,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者的有机结合,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做品牌必须解决“你的企业是做什么的”、“顾客在哪里”、“顾客的价值是什么”、“你的价值在哪里”、“你怎样才能最快地把你的价值传递给顾客”。当你把品牌建立在“价值”的创造与传递上,你才算真正摆正了位置,走对了道路,因为这才是做品牌的前提,只有当你创造出来的“价值”被认同,最终被接受、被信赖,你做品牌的目的才算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回合。销售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不是“卖”的问题,而是“买”的问题。如果你站在顾客的采购代言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会发现,许多困惑企业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你的眼前也豁然开朗。当然,影响品牌价值的因素很多,譬如:产品、品质、价格、服务、认知度、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公信力、财务结构,等等。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细而高效,这就注定我们要花上更多的时间来创造品牌的附加价值。而这时候,你身边可能有许多人通过“投机”赚了快钱。面对这短期的差距,如果你眼热心跳,就注定做不了品牌。我曾经说过,做品牌,就像广东人煲老火靓汤,我们要准备好优秀的材料,准备好高质量的工具,还要练好掌控火候的技艺,然后准备好足够的耐心,才能熬出一锅鲜美的汤来。
我相信,只要你耐得住寂寞,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当初的决定原来真的是高瞻远瞩,同时你也将发现,财富正在向自己转移,神马地产,神马资本运作,一切都是浮云,不值得一提了。
如此说来,“哥”做的不是品牌,而是在帮自己写一个寂寞的故事。寂寞终究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只要这个故事写成了,那么就不愁这个寂寞的故事不成其为一段关于“哥”的传奇了。(作者系中山市超人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超人•节能厨房”品牌概念缔造者) (编辑/董非)
其实很多企业真的不懂怎么样做才是做品牌,以为请个明星做形象代言人,在央视花一二百万元做个套播广告,通过司法认定搞个驰名商标,从品牌企业挖几个区域经理或者营销副总做营销总监,招聘几个人组建一个团队,这样就叫做品牌了,然后急不可待地把产品全线提价,等着“收钱”。如果这么简单,世界上就不会有亏损甚至倒闭的企业了。
“难道不是?”很多老板会疑惑地反问,“成功的企业不都是这样做的嘛。”不是不鼓励学先进,而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学先进。“成功的企业”之所以会成功,我们要用一颗什么样的心态去观察,要用一种什么理念去思考、学习,这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必须看透“成功的企业”为什么会成功,这样才能学到更多、更有价值的东西。否则,只是看到一些表面工夫的话,有一个成语叫东施效颦,我想大家都知道,结果大家肯定也知道。
现实情况是,很多老板是假品牌之名提高产品的价格,是假把戏,不是真的做品牌。背后的心态,必然是急功近利的。之所以做出这么多动作,看起来是决心要做品牌了,但实际上他的目的哪是做品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赚大钱、赚快钱乃是第一目的。
真正的品牌之路,可谓是荆棘丛生,光靠万丈豪情是不起作用的,还需要不断地磨砺,不断地创造,不断地积累,不断地超越。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广告不做不行,盲目地做更不行,俗话说定位定天下,只要定好位,然后制定出竞争策略,在这个基础上提炼和包装产品的价值和利益点,然后的广告内容是什么,怎么做自然迎刃而解,而且要配合公关、促销、事件营销一起做,增加广告的娱乐性、互动性。说句难听的话,这年头瞎折腾,最后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而且,大众化的产品打广告,本身也没什么效果。
在我相对熟悉的厨电和小家电行业中,很多老板缺乏品牌概念意识,片面地把做广告当做做品牌。殊不知,广告只解决“知名度”的问题,虽然“知名度”很重要,但没有“美誉度”,没有“忠诚度”,“知名度”等于零,甚至负数。三聚氰胺事件让“三鹿”知名度大大提高,然而“美誉度”变成了负数,“忠诚度”自然也为负数,品牌价值亦为负数。一旦成了负数,那么,知名度越大,对品牌的伤害自然就越大了。
通常说,“知名度”解决的是告诉大众你是“做什么的”。品牌知名度是消费者在不同情况下鉴定品牌的能力,我们在广告中必须以简便易记的方式把产品的最大特性以最快的速度让消费者记住,从而形成先入为主的意识,渐渐在消费者心理上形成一个“品牌潜意识”。
“美誉度”是品牌力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市场中人们对某一品牌的好感和信任程度,它是现代企业形象塑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俗而言,美誉度即是产品的口碑,它不是在媒体上做做广告就能积累的。知名度只是企业本身对产品的宣传,而美誉度更多是顾客对其良好的评价。“知名度”只是让人们记住你的品牌,而只有“美誉度”才能让人们选择你的品牌。
“忠诚度”则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一种偏爱了,提高品牌的忠诚度,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扩大市场份额极其重要。
由此可见,如何做到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结合,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三者的有机结合,关乎企业的生存发展。做品牌必须解决“你的企业是做什么的”、“顾客在哪里”、“顾客的价值是什么”、“你的价值在哪里”、“你怎样才能最快地把你的价值传递给顾客”。当你把品牌建立在“价值”的创造与传递上,你才算真正摆正了位置,走对了道路,因为这才是做品牌的前提,只有当你创造出来的“价值”被认同,最终被接受、被信赖,你做品牌的目的才算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回合。销售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不是“卖”的问题,而是“买”的问题。如果你站在顾客的采购代言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会发现,许多困惑企业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你的眼前也豁然开朗。当然,影响品牌价值的因素很多,譬如:产品、品质、价格、服务、认知度、市场占有率、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公信力、财务结构,等等。我们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对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细而高效,这就注定我们要花上更多的时间来创造品牌的附加价值。而这时候,你身边可能有许多人通过“投机”赚了快钱。面对这短期的差距,如果你眼热心跳,就注定做不了品牌。我曾经说过,做品牌,就像广东人煲老火靓汤,我们要准备好优秀的材料,准备好高质量的工具,还要练好掌控火候的技艺,然后准备好足够的耐心,才能熬出一锅鲜美的汤来。
我相信,只要你耐得住寂寞,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当初的决定原来真的是高瞻远瞩,同时你也将发现,财富正在向自己转移,神马地产,神马资本运作,一切都是浮云,不值得一提了。
如此说来,“哥”做的不是品牌,而是在帮自己写一个寂寞的故事。寂寞终究是枯燥无味的,但是,只要这个故事写成了,那么就不愁这个寂寞的故事不成其为一段关于“哥”的传奇了。(作者系中山市超人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超人•节能厨房”品牌概念缔造者) (编辑/董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