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西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四年了,面对新课改,大家褒贬不一,但就笔者了解,积极的一面更多,感受新课改,我们先从教材入手。新的历史教材,从外观看,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深受学生喜爱;从内容上讲,降低了难度,淡化了知识体系,增加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的内容,给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实践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求我们转变教学方式,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
1 教师面对新课改所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实施多年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问题;开始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外让学生搜集资料等。但教学空间和场景仅限于教室,这决定了教学的行为主体仍然是教师,学习的载体依然是教材,教学的活动场所仍然是教室,限制了历史教学的优化。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情景复现、调查访谈、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历史物件模型制作、历史纪念日主题仪式、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将教学活动场所延伸到教室以外的图书阅览室、纪念馆、工厂、社区、遗址现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
2 问题的解决
2.1 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①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②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要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
2.2 做一个教学组织者:①摆脱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固有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②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进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③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一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根据平时所看电视剧《汉武大帝》提出:“汉武帝怎么那么傻,他为什么不直接采用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不是更能适应汉武帝天下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吗?”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教师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2.3 做一个教学引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浓烈学习氛围的创设,以及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例:讲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的《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一课时,学生难于理解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弱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君主专制加强是明清统治者过于反动,清朝是外族统治,不了解汉族文化。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君主专制加强和封建制度衰弱的关系,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木桶修补理论”的例子来说明:一个新的木桶不容易漏水,但是用的久了,木头就会腐朽,木桶也就会漏水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必须对木桶进行修补。而通常的做法是给木桶多加一个铁圈,把木桶约束的更紧,这样就不会漏水了。同理,我们可以比较封建制度,在刚建立封建制度时,它就像新木桶那样不漏水,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时间一长,封建制度就像木桶漏水一样会出问题,所以就要加强君主专制来使得封建制度这个“木桶”不漏水。显而易见。学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易地理解到了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政策和当时封建制度之间的关系。
2.4 做一个教学促进者:①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如精选学习的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开展积极的评价等,让学生感受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②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掌握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小组内同学可以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见解,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小组汇报时,也应该是向大家汇报小组学习的情况,而不是谈个人的想法与收获等。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下一步学习。
总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要打破常规,改进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内容;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明白学历史并不是一件单调乏味的苦役,学习历史不只是历史课堂内的事,它也是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从事的活动,是一种乐趣。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
1 教师面对新课改所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实施多年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行为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自学、让学生自读、圈点勾画、提出问题;开始组织小组讨论的形式;在课外让学生搜集资料等。但教学空间和场景仅限于教室,这决定了教学的行为主体仍然是教师,学习的载体依然是教材,教学的活动场所仍然是教室,限制了历史教学的优化。基于此,历史课改的当务之急是寻求和创设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空间。如可采用主题辩论、主题演讲、故事会、情景复现、调查访谈、寻访遗址、探究身边历史、历史物件模型制作、历史纪念日主题仪式、成果积累和资料搜集展示等教学组织形式。可以将教学活动场所延伸到教室以外的图书阅览室、纪念馆、工厂、社区、遗址现场、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区。
2 问题的解决
2.1 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①相信学生,相信学生完全有学习的能力。②摆正位置,把机会交给学生。教师要俯下身子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教师要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
2.2 做一个教学组织者:①摆脱按部就班、亦步亦趋的固有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新的问题,既要做好可以预测的应对准备,也要想好不可预测的应对方法。②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需要什么,依据他们的学习情况,灵活地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课前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注意学生间的学习差异,通过不断调整教学进程,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进入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来。③捕捉、放大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在《“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二课)一课上,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时,就有同学根据平时所看电视剧《汉武大帝》提出:“汉武帝怎么那么傻,他为什么不直接采用法家思想?法家思想不是更能适应汉武帝天下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吗?”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但课堂是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了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面对学生有别于他人的探究方式,教师要引发学生间的思维碰撞,让学生深入思考,顺利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
2.3 做一个教学引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通过新课导言的设计,浓烈学习氛围的创设,以及努力挖掘、充分发挥教材所蕴含的兴趣教学因素,来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和动力。例:讲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的第四课的《明清君主专制加强》一课时,学生难于理解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和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弱之间的关系。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君主专制加强是明清统治者过于反动,清朝是外族统治,不了解汉族文化。为了让学生更易理解君主专制加强和封建制度衰弱的关系,我在讲课时举了一个“木桶修补理论”的例子来说明:一个新的木桶不容易漏水,但是用的久了,木头就会腐朽,木桶也就会漏水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必须对木桶进行修补。而通常的做法是给木桶多加一个铁圈,把木桶约束的更紧,这样就不会漏水了。同理,我们可以比较封建制度,在刚建立封建制度时,它就像新木桶那样不漏水,不会出什么问题。但是时间一长,封建制度就像木桶漏水一样会出问题,所以就要加强君主专制来使得封建制度这个“木桶”不漏水。显而易见。学生在趣味性的讲课中很轻易地理解到了明清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的政策和当时封建制度之间的关系。
2.4 做一个教学促进者:①鼓励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如精选学习的内容,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开展积极的评价等,让学生感受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②指导学生优化自己的学习过程。如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掌握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小组内同学可以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自己的见解,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小组汇报时,也应该是向大家汇报小组学习的情况,而不是谈个人的想法与收获等。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要随时了解学生合作的情况,以便灵活地组织学生的下一步学习。
总之,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要打破常规,改进教学形式,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内容;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明白学历史并不是一件单调乏味的苦役,学习历史不只是历史课堂内的事,它也是我们每日每时都可从事的活动,是一种乐趣。新课程,给教师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只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就一定可以融入新课程,与新课程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