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学生爱学习古代诗歌,是因为它在形式上语言凝练,具有声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初中生害怕做古代诗歌题,一是默写诗句容易出错,二是鉴赏题得分少得可怜。这足以说明初中学生爱学习古代诗歌只爱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对它的内在美没有领略到。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把初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激发起来呢?我认为审美化的教学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所谓审美化教学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联合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体验诗歌情感之美、德性之美、智性之美和艺术之美。审美化教学以兴趣的激发和情感体验为中心,它有别于传统道德教化,也有别于应试教育和唯理智教学。
如何进行审美化教学呢?
一、重视原初感受,寻求感性契合。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诗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诗人通过对生活原型的梳理、分类、选择,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构成精彩的诗歌形象。作为优秀的诗歌作品,它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技巧,浅显中隐匿深邃,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优秀诗歌的丰富内涵与学生浅短的阅历之间总是有隔膜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相通点,使两者的思想感情产生感性的契合,以便能深入体悟。寻找契合点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的感性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诗歌的意味、意境、理趣。感性契合的途径是多样的,较常运用的有朗诵、演唱、游历、想象等。教师要真视这一原初感受。
二、深层对话,完整把握
感性契合是初步导入,使学生产生进入诗境的兴趣,是诗歌的丰富性与学生个性丰富性的初步吻合。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难免使教学浮光掠影,同时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也就被阻塞。因此我们还应该进行深层对话,完整把握。
深层对话是为了挖掘诗歌的意蕴,拓宽诗歌的意境,收获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而进行的心灵碰撞和交会。深层对话应建立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不应以术语套话插标签,或者进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八股式的机械的小结,而应在教学过程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形象,生动鲜活的语言,灵活自然地穿插点话来实现。进行深层对话具体途径有艺术还原、比较联想、主客相生、品味诗眼等。
艺术还原主要是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把握诗歌形象,从情感、历史、风格流派的具体分析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情感美丑。
比较联想是指通过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作的相关点作内容和形式的比较,使教学往深层发展。联想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元素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再造诗歌形象。
主客相生是说在诗歌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情感共鸣,使学生的主观意识深深地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这就要求教师富有敏感的角色意识,即在必要时使自己幻化成作者或与作品相关的人物,去充分的感受其声光形色,体会其喜怒哀乐。
品味诗眼,诗眼是指可统摄全篇或使全篇生辉的字句。许多优秀诗作往往别具诗眼。由这些诗眼可窥全诗精髓。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憐白发生”,有力抒发了辛弃疾拥有杀敌立功,统一祖国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因赋闲和年老而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怀。
完整把握,完整把握诗歌的含义有两层:第一,一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肢解。因为诗歌属于文学作品,一切文学作品都讲文气贯通,优秀的文学作品,此特征尤为突出。第二,一首诗极易造成肢解,这是由诗歌的构造特征决定的。因为诗歌的本质还是抒情的,这种抒情的特征使诗歌忌讳记叙过程和说明因果,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画面景物之间有时不用词语黏接,诗行里有跳跃转换,形成艺术空白。
许多优秀的诗歌行文十分含蓄曲折,诗人有时写而不“满”,弦外有音;有时句式变形,运笔迂曲,使诗歌中形成了若干“空”与“曲”,这需要通过想象完整地把握诗意。另外,诗之美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韵律、色彩、语调等语言之外的手段。再者,诗的语言是“陌生化”的,爱尔兰著名诗人希尼说:“诗中的象征越旧越传统,就越缺少创意。”越新鲜的,富有个性的语言越能拓宽诗的想象空间,对读者的冲击力也就越大。以上三种情况都增加了我们完整把握诗歌的困难。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完整地把握诗歌呢?
第一,化跳跃松散为连贯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诗性直觉能力,能准确理解诗的意蕴,直达诗心。在这一基础上发现诗歌中的断裂与跳跃,理解、补充和丰富其内涵。然后把上下文自然得体地连缀贯穿起来。教师要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教师分析综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准确、流畅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以一点统全部。我们要求从整体把握诗歌并不是机械求全、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抓住诗的旨趣,或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把一首诗的其他元素都统一到这旨趣或部分中来。一首好诗的所有元素,如艺术空白、韵律、语调、语言、形象等都是为诗人旨趣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灵活地将诗的相关元素纳入到理解诗的旨趣这一环节上来。当然,有的诗歌旨趣并无多大价值,而是诗的某一元素独具匠心,这时候教师应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这一元素。总而言之,整体把握不是指机械求全,而是指以最具有价值的一点统领诗的其他相关元素。
总之,我认为审美化教学具体到一首诗的教学中来,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诗的精华所在、美的所在及旨趣所在,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获得创造能力。审美化教学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参考文献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学生爱学习古代诗歌,是因为它在形式上语言凝练,具有声韵美和节奏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但初中生害怕做古代诗歌题,一是默写诗句容易出错,二是鉴赏题得分少得可怜。这足以说明初中学生爱学习古代诗歌只爱在诗歌的外在形式上,对它的内在美没有领略到。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把初中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激发起来呢?我认为审美化的教学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所谓审美化教学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通过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联合活动,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去体验诗歌情感之美、德性之美、智性之美和艺术之美。审美化教学以兴趣的激发和情感体验为中心,它有别于传统道德教化,也有别于应试教育和唯理智教学。
如何进行审美化教学呢?
一、重视原初感受,寻求感性契合。
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诗人“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诗人通过对生活原型的梳理、分类、选择,然后以高度的概括力构成精彩的诗歌形象。作为优秀的诗歌作品,它在思维和语言上的创造性往往体现出简单中蕴含复杂,拙朴中暗藏技巧,浅显中隐匿深邃,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艺术效果。因此优秀诗歌的丰富内涵与学生浅短的阅历之间总是有隔膜的。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寻找相通点,使两者的思想感情产生感性的契合,以便能深入体悟。寻找契合点应建立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的感性体验,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体验诗歌的意味、意境、理趣。感性契合的途径是多样的,较常运用的有朗诵、演唱、游历、想象等。教师要真视这一原初感受。
二、深层对话,完整把握
感性契合是初步导入,使学生产生进入诗境的兴趣,是诗歌的丰富性与学生个性丰富性的初步吻合。如果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难免使教学浮光掠影,同时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也就被阻塞。因此我们还应该进行深层对话,完整把握。
深层对话是为了挖掘诗歌的意蕴,拓宽诗歌的意境,收获更丰富的审美体验而进行的心灵碰撞和交会。深层对话应建立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不应以术语套话插标签,或者进行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八股式的机械的小结,而应在教学过程中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形象,生动鲜活的语言,灵活自然地穿插点话来实现。进行深层对话具体途径有艺术还原、比较联想、主客相生、品味诗眼等。
艺术还原主要是从审美价值的角度把握诗歌形象,从情感、历史、风格流派的具体分析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情感美丑。
比较联想是指通过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作的相关点作内容和形式的比较,使教学往深层发展。联想是抓住诗歌中的关键元素由此及彼,由点到面再造诗歌形象。
主客相生是说在诗歌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情感共鸣,使学生的主观意识深深地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这就要求教师富有敏感的角色意识,即在必要时使自己幻化成作者或与作品相关的人物,去充分的感受其声光形色,体会其喜怒哀乐。
品味诗眼,诗眼是指可统摄全篇或使全篇生辉的字句。许多优秀诗作往往别具诗眼。由这些诗眼可窥全诗精髓。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憐白发生”,有力抒发了辛弃疾拥有杀敌立功,统一祖国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但因赋闲和年老而壮志难酬的悲壮情怀。
完整把握,完整把握诗歌的含义有两层:第一,一首诗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肢解。因为诗歌属于文学作品,一切文学作品都讲文气贯通,优秀的文学作品,此特征尤为突出。第二,一首诗极易造成肢解,这是由诗歌的构造特征决定的。因为诗歌的本质还是抒情的,这种抒情的特征使诗歌忌讳记叙过程和说明因果,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画面景物之间有时不用词语黏接,诗行里有跳跃转换,形成艺术空白。
许多优秀的诗歌行文十分含蓄曲折,诗人有时写而不“满”,弦外有音;有时句式变形,运笔迂曲,使诗歌中形成了若干“空”与“曲”,这需要通过想象完整地把握诗意。另外,诗之美不仅仅是语言,还有韵律、色彩、语调等语言之外的手段。再者,诗的语言是“陌生化”的,爱尔兰著名诗人希尼说:“诗中的象征越旧越传统,就越缺少创意。”越新鲜的,富有个性的语言越能拓宽诗的想象空间,对读者的冲击力也就越大。以上三种情况都增加了我们完整把握诗歌的困难。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完整地把握诗歌呢?
第一,化跳跃松散为连贯流畅。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诗性直觉能力,能准确理解诗的意蕴,直达诗心。在这一基础上发现诗歌中的断裂与跳跃,理解、补充和丰富其内涵。然后把上下文自然得体地连缀贯穿起来。教师要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想象,在教师分析综合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准确、流畅而又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以一点统全部。我们要求从整体把握诗歌并不是机械求全、面面俱到的讲解,而是抓住诗的旨趣,或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把一首诗的其他元素都统一到这旨趣或部分中来。一首好诗的所有元素,如艺术空白、韵律、语调、语言、形象等都是为诗人旨趣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灵活地将诗的相关元素纳入到理解诗的旨趣这一环节上来。当然,有的诗歌旨趣并无多大价值,而是诗的某一元素独具匠心,这时候教师应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这一元素。总而言之,整体把握不是指机械求全,而是指以最具有价值的一点统领诗的其他相关元素。
总之,我认为审美化教学具体到一首诗的教学中来,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诗的精华所在、美的所在及旨趣所在,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获得创造能力。审美化教学真正能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
参考文献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