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通过旋律、节奏与歌词来呈现特定的情感与情境,开放程度很好,每一个听众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情感体会去解读音乐作品,而这就意味着学生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听觉感悟,也会直接受到音乐作品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情感。因此,多元、复杂的情感应该是初中音乐教学的基本特征。对此,初中音乐教师便要积极实施情感教育,关注学生的现实成长与学习需求,促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实现全面进步。本文将从补充音乐文化背景知识、通过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抒发个人音乐情感三个角度来分析初中音乐教师应该如何实施情感教育。
关键词:初中音乐;情感教育;策略分析
常规的初中音乐教学并不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可以快速获得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所以初中音乐教师会一五一十地解释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与艺术价值,学生只需安静接受即可。但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个性化与开放性的,每个欣赏者的思想、感官都是自由的,并不应该受到框架约束与限制,否则是很难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的。而且,音乐作品的内涵十分丰富,体现着创作者的独特情感与人生经历,反映着特定的文化知识,必须要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其真正内化音乐所学。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全面优化情感教育,为优化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审美素养做好准备。
一、补充音乐文化背景知识
在初中教育阶段,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与反复斟酌的,收录了一些极具欣赏价值与艺术品味的课程资源。优秀的音乐作品存在一个共性,即反映着某个时代的现实、某个地域的文化与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果脱离了文化背景支持,那么学生很可能会产生误解,难以深入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与艺术价值,从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学习体会。因此,初中音樂教师要积极补充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造过程,从而切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由此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使其生成与作者类似的情感。
就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引导学生学习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知识,希望学生可以及时补充文化背景,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内涵,感受中华儿女为新中国成立所产生的骄傲、自豪与激动心情,以便有感情、铿锵有力地演唱歌曲。为此,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我国70年阅兵典礼的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新中国的强大与复兴,初步唤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荣誉感。然后,笔者就选择了一些经典的革命故事向学生解释了新中国成立的艰难进程,以及各位革命先烈为了成立新中国付出了鲜血与生命的英勇奋斗史,结合必要的视频资料,本班学生都及时补充了音乐文化知识,产生了相应的革命情感。由此,学生再去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内容与旋律,便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也会主动代入自己的情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通过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情境是指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教育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目的是要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经历,使其在情感的驱动与刺激下实现深度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前提便是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与人生认知,所以初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积极唤起学生的情感经历,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由此优化学生的情感发育情况,使其获得心灵熏陶与净化。
就如在《长江之歌》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在备课时整理了一些关于长江地域美景的照片与资料,由此创设了音乐情境,鼓励学生积极阐述自己对长江的认识。其中,有不少学生表示自己很渴望到长江地域进行浏览与参观,因为长江哺育着中华儿女,体现着丰富的地域风情。也有部分学生单纯分享了自己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表示自己很喜欢大自然,也对长江风情很好奇。借助学生的积极情感,笔者引导学生学习了《长江之歌》这首歌曲,还及时补充了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向往与喜爱之情。由此,学生则可在歌曲演唱活动中代入自己的情感,结合长江的悠久历史进行音乐鉴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如此,则可切实实现情感教育,优化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抒发个人音乐情感
上文指出,音乐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即便是面对同一部音乐作品,学生也有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感体会,这是受到学生心智成长、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客观影响。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不必急于求成或统一情感,而是要让学生自主抒发音乐欣赏感受,使其积极探讨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顺应学生的认知发育规律来完善情感教育,健全学生的心智,使其真正实现个性发展。
就如在《春江花月夜》歌曲教学中,笔者就鼓励学生自主展开音乐想象,自主表达个人的音乐欣赏情感。比如,有的学生指出《春江花月夜》这首歌曲的曲调十分婉转、悠长,给人营造了恬静、幽美的情绪,体现的是欣赏与喜爱之情。但是,也有的学生并未产生如此深刻的感觉,表示自己只是在听到歌曲时产生了一种忧伤、静谧的感觉。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表示,《春江花月夜》好似有一种无奈与伤感,也好似有一种洒脱与透彻的感觉,虽然让人哀叹,但是并不会过度伤心。面对这一情感变化表述,其余学生则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看似不会过度伤心的原因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不足,所以很难理解歌曲的内涵。但是,其余学生却认为惆怅、哀叹十分常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哀都会产生伤心之感,也有一些哀体现的是洞察与彻悟。面对本班学生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笔者并未用标准的答案去统一学生的想法,而是对学生的多元情感表达出了尊重、认可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表达与质疑。这就让本班学生敢说、敢想,切实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学业情绪,促使情感教育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与鉴赏活动中,切实优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尊重音乐作品的情感因子,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会,确保学生可以在音乐学习中产生直观且健康的情感,以便更好地促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玉红.论初中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完美融合[J].学周刊,2018(35):156-157.
[2] 刘立艳.略论初中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完美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7.
(作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第十七中学)
关键词:初中音乐;情感教育;策略分析
常规的初中音乐教学并不十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会,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可以快速获得音乐知识、音乐技能,所以初中音乐教师会一五一十地解释音乐作品的内涵、情感与艺术价值,学生只需安静接受即可。但是,艺术是充满创造性、个性化与开放性的,每个欣赏者的思想、感官都是自由的,并不应该受到框架约束与限制,否则是很难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的。而且,音乐作品的内涵十分丰富,体现着创作者的独特情感与人生经历,反映着特定的文化知识,必须要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其真正内化音乐所学。因此,初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全面优化情感教育,为优化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审美素养做好准备。
一、补充音乐文化背景知识
在初中教育阶段,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是经过精挑细选与反复斟酌的,收录了一些极具欣赏价值与艺术品味的课程资源。优秀的音乐作品存在一个共性,即反映着某个时代的现实、某个地域的文化与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果脱离了文化背景支持,那么学生很可能会产生误解,难以深入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与艺术价值,从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音乐学习体会。因此,初中音樂教师要积极补充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创造过程,从而切实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由此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使其生成与作者类似的情感。
就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引导学生学习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知识,希望学生可以及时补充文化背景,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内涵,感受中华儿女为新中国成立所产生的骄傲、自豪与激动心情,以便有感情、铿锵有力地演唱歌曲。为此,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我国70年阅兵典礼的相关视频片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新中国的强大与复兴,初步唤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国家荣誉感。然后,笔者就选择了一些经典的革命故事向学生解释了新中国成立的艰难进程,以及各位革命先烈为了成立新中国付出了鲜血与生命的英勇奋斗史,结合必要的视频资料,本班学生都及时补充了音乐文化知识,产生了相应的革命情感。由此,学生再去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歌词内容与旋律,便会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感受,也会主动代入自己的情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通过情境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情境是指带有一定情感色彩的教育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目的是要全面调动学生的情感经历,使其在情感的驱动与刺激下实现深度学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前提便是要引导学生融入自己的情感体会与人生认知,所以初中音乐教师要积极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积极唤起学生的情感经历,促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情感共鸣,由此优化学生的情感发育情况,使其获得心灵熏陶与净化。
就如在《长江之歌》一课教学中,笔者就在备课时整理了一些关于长江地域美景的照片与资料,由此创设了音乐情境,鼓励学生积极阐述自己对长江的认识。其中,有不少学生表示自己很渴望到长江地域进行浏览与参观,因为长江哺育着中华儿女,体现着丰富的地域风情。也有部分学生单纯分享了自己对未知世界的向往,表示自己很喜欢大自然,也对长江风情很好奇。借助学生的积极情感,笔者引导学生学习了《长江之歌》这首歌曲,还及时补充了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向往与喜爱之情。由此,学生则可在歌曲演唱活动中代入自己的情感,结合长江的悠久历史进行音乐鉴赏,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如此,则可切实实现情感教育,优化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抒发个人音乐情感
上文指出,音乐是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即便是面对同一部音乐作品,学生也有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情感体会,这是受到学生心智成长、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客观影响。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不必急于求成或统一情感,而是要让学生自主抒发音乐欣赏感受,使其积极探讨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顺应学生的认知发育规律来完善情感教育,健全学生的心智,使其真正实现个性发展。
就如在《春江花月夜》歌曲教学中,笔者就鼓励学生自主展开音乐想象,自主表达个人的音乐欣赏情感。比如,有的学生指出《春江花月夜》这首歌曲的曲调十分婉转、悠长,给人营造了恬静、幽美的情绪,体现的是欣赏与喜爱之情。但是,也有的学生并未产生如此深刻的感觉,表示自己只是在听到歌曲时产生了一种忧伤、静谧的感觉。另外,还有部分学生表示,《春江花月夜》好似有一种无奈与伤感,也好似有一种洒脱与透彻的感觉,虽然让人哀叹,但是并不会过度伤心。面对这一情感变化表述,其余学生则有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看似不会过度伤心的原因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不足,所以很难理解歌曲的内涵。但是,其余学生却认为惆怅、哀叹十分常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哀都会产生伤心之感,也有一些哀体现的是洞察与彻悟。面对本班学生所产生的不同情感,笔者并未用标准的答案去统一学生的想法,而是对学生的多元情感表达出了尊重、认可的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分享、表达与质疑。这就让本班学生敢说、敢想,切实营造了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很好地保护了学生的学业情绪,促使情感教育落到实处。
总而言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落实情感教育是为了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与鉴赏活动中,切实优化学生的音乐素养。因此,初中音乐教师要尊重音乐作品的情感因子,也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会,确保学生可以在音乐学习中产生直观且健康的情感,以便更好地促使学生实现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刘玉红.论初中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完美融合[J].学周刊,2018(35):156-157.
[2] 刘立艳.略论初中音乐教学与情感教育的完美融合[J].中国校外教育,2018(24):7.
(作者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第十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