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练达无文章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u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红楼梦》第五回。“文章”不指一般的,没有语法错误的,看起来像篇文章的文章,而指传世佳作。公关大师刘姥姥善洞明,能练达,她若曾读书识字,也能写本书吧,但应该只是职场畅销书,勉强算工具书。再如《厚黑学》,透析处世之计谋,也不能真正俘获读者的心灵。读者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文章呢?个性丰满的,并能看出作者其人的。
  “人情练达”,有好处,老于江湖,遇事隐而不发,处事波澜不惊。要活得好些,就该“通世事,达人情”。当然也有坏处,处世滴水不漏的人,也许令人敬服,但往往得避而远之;性情中人,心眼直白,敢一吐为快,也许得不到他人的敬佩,但会赢得他人的敬爱。
  对做文章而言,“人情练达无文章”。他们不敢让自己成为“另类”,而怯于展现“个性”,想讨每一个读者欢心,进而压抑了自己的态度,文章的内涵也渐渐被人情世故的织网所束缚,怎还见得到“人”和“文”的灵性?反倒成了孔子口中的“乡愿”,这里可以叫“文愿”。
  说得简单点儿,就是世故的人谁都不喜欢,世故的人也不会喜欢世故的人,自然也就不喜欢他们的文章了。他们因自己“见风使舵”的特性,通常成了文学家笔下被厌恶、讽刺的人物。仅仅是“做文章”,这一点儿都不难,读过一些书的人都能套写成章。上乘之作,当是“做感情”,以血书写,血肉丰满。王国维也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好文章可以育人,通过分享某种哲理启迪读者,循循善诱。“人情”和“文章”,倒推可以,顺推不成。
  真正的文学作家,往往不善处理人事,难识穿小人诈术。苏东坡上过算命先生的当不止两次,更弱于人际交往,每回来客,夫人都躲在屏风后察言观色,事后从旁指点。可谁能否认他的词文功夫,如此绝妙的篇章,如此不拘的心态,千古以来,有几人可望其项背?张爱玲的嘴出了名的刻薄,流露于笔端,却成了读者的喜爱,因为写出的是她内心的真实感受。李白是这样,鲁迅也是这样,对于现实的不满,他们无所畏惧,亦不会憋屈在心。因为他们有一颗充满活力和生机的童心。
  把人情世故都摸透了,这难度有多高呀。还有工夫做文章吗?所以,他们不会去“练”,更谈不上“达”。但是,做人少一分拘束,文章就会多一分灵动。
其他文献
在时下热播的很多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太监宣读圣旨的镜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听得令人匪夷所思。因为在明代以前,圣旨的“开场白”根本没有这八个字,此乃十足的“戏说”和“穿越”!   在中国古代,帝令并不都称为“圣旨”。据《中国圣旨大观》一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帝王之令分别称作“命”、“令”、“政”,直到宋代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   圣旨的开头语也不全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期刊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有钱,就是任性”。但其实任性并非有钱人的专利,历史上任性的人比比皆是。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大道不行,累累如丧家之犬,还要一路向北,追寻梦想,还不够任性吗?不到黄河心不死,不撞南墙不回头,说的就是孔老夫子这种人。   历史上,最悲凉的任性莫过于忠臣的死谏了。常言道,“文死谏,武死战”,很多文臣便死在这句话上。三国时,刘备入川,刘璋欲出迎,黄权、李恢先后谏言不可,皆被斥退。刘璋出城
期刊
●人到了一定年龄: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  不和朋友较真,因为不能弃;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身体;  不和亲人较真,因为伤和气;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  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  人生下好自己的棋,演好自己的角色,健康地活着,平淡地过着,真实地爱着,乐此不疲地忙着,就是一种完美,就是一种财富,就是一种快乐,就是一种幸福!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有些人,似荷,只能
期刊
中国历史上文人的幸福感哪家强?   有人会说是唐,李白写个诗,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这种待遇,幸不幸福?   有人会说是宋,柳永搞个读者见面会,朝底下喊:大家都说说在什么地方能听到我的词呀?底下喊成一片:有井水的地方,就有柳词。这种一呼百应,幸不幸福?   还有人会说是晋,大家见面就喝喝酒吹吹箫磕磕五石散,磕嗨了就赤身裸体地跑出去:这天地都是我的房子,这房子都是我的衣服,你
期刊
一   回来的飞机上看书,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愣了一会儿,我不认识这个人,只是觉得很少见到这样恬静沉毅的脸,真好看。   看完才知道,我们这些知道李政道、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的人,原本都应该知道他——他是他们的老师。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是他破格选送去美国,当时李政道才19岁,穿着短裤去办护照,办公的人员都不相信“怎么会是个儿童?”李政道后来说“他决定了我的命运”。   华罗庚是
期刊
“秋江一望泪潸潸,怕向那孤篷看也。这别离中生出一种苦难言。”   昆剧《玉簪记》里,《秋江》一折是经典,亦是剧情发展的高潮。潘必正被姑姑遣去赴考,不及向情人陈妙常道别,便登上了飘飘摇摇的小舟,萧然而去。   妙常追至江边,眼前是浩浩难以逾越的江水,内心纠缠着猜疑与焦虑,身后有道姑们的蜚短流长。而她还是决定雇渔舟追逐情郎。二人终于在江心会面,潘唱出了上段伤感的【小桃红】,接下来的【醉归迟】更是缠
期刊
如风的心事,穿越江南的烟雨,静静地等待一份闲愁。撑一把雨伞,走在黄昏细雨里,怀揣着一种企盼,寻觅一场令我魂牵梦绕的际遇。   依然还记得,青色的石阶路上,有你的脚步,撩醒我沉睡的帘。那空闲的日子,我坐在岸边,看见柔柔的风里,有你淡淡的眉,忧伤的眼,和花一样娇艳的脸,似诗词里的世界——朦胧,娇媚,可人。  -1-   我知晓,屋檐下,轻掩着,不是门,是高高的楼,茭白的梦。我看见晃悠悠的小舟,独自
期刊
从古至今,珍珠都被人视为无价之宝。形态各异、如丝绢般光泽的珍珠,一直都是纯洁、高贵的象征。珍珠不同于其他宝石,她来自肉体,是唯一与生命相连的珠宝。原生态的本质使得她在整个宝石界独一无二,显得天生高贵而又华丽。这是自然的本质、生命的本质。人类似乎与生俱来就有对珍珠着迷的性情,这种性情或许早已融入到了骨血中,世世代代流淌、传延……  -1-  珠胎蚌母,含英孕华。珍珠的出生,是蚌母经历痛苦孕育而来,通
期刊
人们普遍认为,18世纪是世界经济中心发生转移的一个世纪。当时的中国正在经历至今仍为国人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  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者们都倾向于认为,康乾盛世实乃古代中国盛极而衰的节点,中国因而错过了向近代和资本主义转型的最宝贵机遇。在这个世纪里,统治中国长达64年(1736~1795年),退位后仍以太上皇身份专权的乾隆皇帝弘历也因此成为受到批评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   很少有人会将乾隆与1
期刊
你真是中国人吗?你会武术吗?会唱京剧吗?会玩皮影吗?会甩拉面吗?我们生活在一个LOGO时代里,会习惯将那些遥远、璀璨而举世皆知的LOGO到处贴——所以大多数时候,我们生活在一个想象中的世界。  -1-   逛巴黎街道,犹如逛个露天博物馆。一是路边建筑,动辄历史几百年,街角碧草苍苔都像前朝宫女,可以牵扯些惊天动地的渊源;二是每条街都像展馆标牌,贴些显赫的名字。   比如吧,中国购物狂们的圣地“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