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盲肠》由六篇回忆组成。二○一二年应邀给《收获》写一年的专栏,《收获》系双月刊,每年六期,这即是“六篇”的来历,不是有意模仿著名的《浮生六记》或者《干校六记》。六篇回忆围绕我的知青生活,收罗到一些近四十年前的旧事。这些片断曾经东一截西一段地漂浮在杂乱的意识之中,现在慢慢地聚合起来了。我的知青生活十分短暂,六篇已经差不多了。此外还有一篇前言,一篇尾声,补充交代一些来龙去脉。戴帽穿靴地打扮起来,真的有些像一本书了。
这些回忆的不少枝蔓超出了知青生活的范围。我宁可认为,这些回忆涉及个人成长史的若干节点。下乡插队肯定是我年轻时遇到的一件大事,种种个人成长的零星经验无不陆续汇入这件大事,继而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自我认识,饥饿经验,性,暴力气氛之中的生存,孤独与寂寞,神秘引起的精神颤栗,如此等等。当年,没有多少现成的知识或者长辈的教诲护佑这一代人成长,电线杆上端的大喇叭里反复播放的高亢口号仅仅是一些隔膜的大词。我们只能在蒙昧之中惶惑地摸索,尝试和积累各种经验,慢慢地、曲折地浮出成人的水面。显然,时至如今,我的回忆已经消除了当时的惶惑而兑入了许多置身事外的感想。
延续了十几年的下乡插队运动如同中国当代历史的一段奇异插曲,每一个年度的夏季都有无数的城市家庭卷入这一场运动。下乡插队的覆盖范围天南海北。从大雪纷飞的北大荒到郁郁葱葱的海南岛,从开阔的华北平原到南方的崇山峻岭,不同地域的知青拥有迥然相异的生活。知青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庞大群体,每一个年龄段落的知青抱有不同的生活信念。光荣的梦想曾经激励过相当数量的早期知青,后期的知青之间时常隐伏着特殊的颓废气息。从英雄主义情怀、底层意识到幻灭感或者厚颜地投机,这一切都可能成为知青的精神词汇。我曾经对一个年轻的白领说,不该把当年的下乡插队想象为一次浪漫的郊游;然而,他的眼神似乎是一个询问—那么,还能有什么?我一时难言。或许,这即是写作这几篇回忆的最初触动。
回忆肯定包含了选择。众多昔日的碎片穿过三十多年的浮尘再度显现,这是历史与现在的对话。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对于历史进行戏剧性处理,并且安排自己担任戏剧的主人公。许多电视肥皂剧和励志故事之中,“知青”仿佛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传奇意味。天降大任的考验与患难之中的爱情构成了情节的助推器。可是,我的回忆搜索不到多少传奇,我的同伴之中没有多少显赫的企业家或者当权人物。多数人的经历平庸乏味,如今各安天命地生活在不同的角落。我的记忆收藏了他们的琐碎悲欢,这是我更为熟悉也更为相信的历史。
编辑这本书的时候,很希望找到一些当年的照片作为插图佐证。当然,一无所有。近三年的知青生活没有拍过一张照片。对于现今这个数码技术四处泛滥的时代,这几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年没有照相器材,也没有冲洗相片的费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心情。这种日子又有什么可拍照的?我记得有一天雨后,一个知青对我说,我们俩一起穿着蓑衣拍一张相片,最好旁边还有一头水牛。日后我曾在他的房间里见到了一件蓑衣挂在墙上,但是,照片始终没有拍成。
我曾经出版过一本以回忆为主要内容的随笔《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谈论的是上一代人。这本书以自己为主人公,行文或许更自由一些。不过,在我的心目中,这两本书不啻于姐妹篇。
这些回忆的不少枝蔓超出了知青生活的范围。我宁可认为,这些回忆涉及个人成长史的若干节点。下乡插队肯定是我年轻时遇到的一件大事,种种个人成长的零星经验无不陆续汇入这件大事,继而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自我认识,饥饿经验,性,暴力气氛之中的生存,孤独与寂寞,神秘引起的精神颤栗,如此等等。当年,没有多少现成的知识或者长辈的教诲护佑这一代人成长,电线杆上端的大喇叭里反复播放的高亢口号仅仅是一些隔膜的大词。我们只能在蒙昧之中惶惑地摸索,尝试和积累各种经验,慢慢地、曲折地浮出成人的水面。显然,时至如今,我的回忆已经消除了当时的惶惑而兑入了许多置身事外的感想。
延续了十几年的下乡插队运动如同中国当代历史的一段奇异插曲,每一个年度的夏季都有无数的城市家庭卷入这一场运动。下乡插队的覆盖范围天南海北。从大雪纷飞的北大荒到郁郁葱葱的海南岛,从开阔的华北平原到南方的崇山峻岭,不同地域的知青拥有迥然相异的生活。知青是一个人数众多的庞大群体,每一个年龄段落的知青抱有不同的生活信念。光荣的梦想曾经激励过相当数量的早期知青,后期的知青之间时常隐伏着特殊的颓废气息。从英雄主义情怀、底层意识到幻灭感或者厚颜地投机,这一切都可能成为知青的精神词汇。我曾经对一个年轻的白领说,不该把当年的下乡插队想象为一次浪漫的郊游;然而,他的眼神似乎是一个询问—那么,还能有什么?我一时难言。或许,这即是写作这几篇回忆的最初触动。
回忆肯定包含了选择。众多昔日的碎片穿过三十多年的浮尘再度显现,这是历史与现在的对话。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对于历史进行戏剧性处理,并且安排自己担任戏剧的主人公。许多电视肥皂剧和励志故事之中,“知青”仿佛拥有了越来越多的传奇意味。天降大任的考验与患难之中的爱情构成了情节的助推器。可是,我的回忆搜索不到多少传奇,我的同伴之中没有多少显赫的企业家或者当权人物。多数人的经历平庸乏味,如今各安天命地生活在不同的角落。我的记忆收藏了他们的琐碎悲欢,这是我更为熟悉也更为相信的历史。
编辑这本书的时候,很希望找到一些当年的照片作为插图佐证。当然,一无所有。近三年的知青生活没有拍过一张照片。对于现今这个数码技术四处泛滥的时代,这几乎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年没有照相器材,也没有冲洗相片的费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心情。这种日子又有什么可拍照的?我记得有一天雨后,一个知青对我说,我们俩一起穿着蓑衣拍一张相片,最好旁边还有一头水牛。日后我曾在他的房间里见到了一件蓑衣挂在墙上,但是,照片始终没有拍成。
我曾经出版过一本以回忆为主要内容的随笔《关于我父母的一切》,谈论的是上一代人。这本书以自己为主人公,行文或许更自由一些。不过,在我的心目中,这两本书不啻于姐妹篇。